三 我国海洋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海洋软实力来自于资源及对资源的柔性运用过程。海洋软实力发挥作用必须具备可供运用的资源,没有资源,也就不可能形成海洋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可产生海洋软实力的资源多种多样。学界通常认为,软实力来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有威望的外交政策及国际影响力等,也就是文化、政治、外交三个方面。其实,除了以上三个方面,软实力也可以来自于对国家实力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综合来看,就是政治、文化、外交、经济、军事、科技六个方面的资源。虽然不同的资源在软实力的形成中会有密切复杂的内在关系,但不容置疑的是,每种资源在软实力的形成中都有各自的独特作用。接下来,本书就从政治、文化、外交、经济、军事、科技资源及其运用六个方面阐述我国海洋软实力的构成。
(一)政治资源及其运用
政治制度的创设和执行是海洋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它关系到中国的外部声誉和形象。由于国际正义的相对性,中国对待海洋规制的态度应避免意识形态化,以积极姿态来面对国际海洋制度的发展,除了遵守已签署的海洋条约、公约和协议外,还要加强对国际海洋法的研究和利用。在海洋争端中,从注重对文本条文的理解和解释转变到注重灵活应用。在国际性海洋法律文件形成过程中,争取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从一般参与转为积极介入,把本国的权利主张借助于国际法的规则反映出来,从而达到争取和扩大国家海洋利益的目的。同时,面对岛屿领土主权争端引发的冲突威胁、海洋边界争端等,要加快国内立法。可以借鉴美国的传统做法,即首先通过国内法的形式将利益固定下来,使其具备法律上的正当性,对别国的异议则通过主张国内法优先原则和行政司法分立原则来应对。
(二)文化资源及其运用
以郑和航海的历史故事为代表的中国海洋文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的海洋意识也在逐步加强。但与美、日等海权强国相比,中国的海洋意识比较薄弱,国民的整体海洋意识与海洋大国的地位还不相称。美国新的海洋政策强调,要进一步强化民族的海洋意识,并号召对所有美国人进行终身海洋教育。日本则把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日确定为其“海洋日”,作为国民的法定假日。中国需要把海洋教育的内容注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它作为启发民智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要善于利用应急事件激发民众的海权意识,借助互联网等传媒工具引导民众讨论和传播科学海权观,唤起国民对于海洋资源、海上通道安全等海洋权益问题的关切。
(三)外交资源及其运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海洋经济的相互依存和合作日益加深,相互之间的竞争也随之加剧。同时海上霸权主义盛行,以争夺海洋权益为目标的海上局部战争和冲突也时起时伏,海上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突出。我国的外交目的就是要构建海上和谐世界,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的开发利用海洋路线,追求与各国共同和平利用与保护海洋,推动全人类海洋事业不断发展。以南海问题为例,中国没有使用武力来加强自己在南海主权主张的倾向。中国目前利用的是海洋软实力,包括对地区国家提供能力建设帮助,积极参与一系列的海洋和环境倡议,如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计划(PEMSEA)、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南海项目,以及在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实施的维护航海安全和环境保护合作机制。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有意愿实现“基于国际法、不使用武力和谈判解决纠纷原则,更全面地融入区域关系系统”。
(四)经济资源及其运用
海洋经济就是以海洋为活动场所,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海洋科技为开发手段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具体是指开发国家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资源,以及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形成各种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经济,获得经济收益。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国家的海洋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将愈来愈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海洋产业已经是国家也是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提供的经济贡献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呈不断上升趋势,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战略机遇期内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全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不断扩大海洋产业群,不断提高海洋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有优势的海洋产业进入先进行列,加强与各国的合作,在经济效益上实现共赢。
(五)军事资源及其运用
中国海上安全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决定了中国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保障国家海上方向的利益与推进国家的和平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国海上方向成为国家利益集中和诸多矛盾与威胁的聚集区,既有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又有围绕海洋权益的矛盾,既有近海的现实威胁,又有远洋的潜在威胁。军事力量作为解决各种争端和保障国家利益的最终手段,是其他任何手段都无法替代的。海军力量将在其中发挥主体作用。在战时,它可以保卫国家不受外敌侵犯,在和平时期,它可以发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需要拥有一支与大国地位相称、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相适应的强大海军力量,有效实施打击恐怖主义、参与国际维和以及国际救援等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的军队是威武之师,更是文明之师、和平之师。
(六)科技资源及其运用
海洋科学研究对于揭示地球起源、生命起源、全球气候变化规律、生物多样性、海洋废物清除、防灾减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发展海洋科学涉及国家的政治权利、经济利益、军事安全和国家形象,也是一种重大利益。中国既需要通过发展海洋科技寻求持续发展的动力,又需要在发展海洋科技过程中,作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应有贡献,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海洋,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统一,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我国有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3所海洋类高校,科研领域集中在水产、矿产、航运等传统技术领域。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等全国60%左右的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也均以技术研究为主,都没有设立专门的海洋战略研究部门,海洋研究部门设置仍停留在“专业重于战略”的状况。因此,以后我国要注重海洋人才的全面培养,科研部门的研究范围应有所拓展,使科技力量转化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海洋是国际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的舞台,是世界格局中增强大国地位与政治、外交发言权的重要领域。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抢夺海洋科技“制高点”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国际海洋权益斗争,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中国的国家发展模式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即由原来的自力更生内生型国家转变为资源依赖性增加的外向型国家,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将传统的重视陆地地缘政治的国家战略转化为陆地、海洋并重的复合型国家战略。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国家利益的多元化和新的竞争模式要求我国要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提升,特别是海洋软实力的提升。海洋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以柔性方式运用所拥有的资源争取他国理解、认同与合作以维护和获取海洋权益的能力。提升我国的海洋软实力,不能只局限于文化、价值观、制度、政策等这样的软资源,还应扩展到军事、经济、科技等这样的硬资源,无论软资源、硬资源,只要是对资源的柔性运用,如交流、沟通、宣传、合作等柔性方式,都能实现海洋软实力。软实力是需要具有资源并且能够对资源柔性运用两个要素来实现的,不是具有了某种资源,就有了软实力,还需要对资源加以运用,否则,那样的资源只是“资源”,而不是“软实力”,如文化资源,文化资源不被开发利用是不会有影响力的,更不能称之为软实力。基于以上思路,笔者认为,我国海洋软实力包括政治、文化、外交、经济、军事、科技资源及其柔性运用六个方面,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海洋软实力的现状不容乐观,除了要加强资源本身的建设,也要加强对资源利用方式的改进。只有将丰富的资源和有效的柔性运用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发挥海洋软实力的作用,实现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平开发、共同利用海洋的利益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