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养成教育课程理念与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幼儿养成教育

(一)幼儿养成教育的含义

不同学者对幼儿养成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差异。基于前文述及的从微观层面厘定养成教育概念的立场,我们认为幼儿养成教育是在幼儿园的场域中,幼儿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活动,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幼儿的心智(包括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思维习惯等方面),实现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案例点评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答案陈峰:《教育就是习惯培养》,九州出版社,2008,第6页。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和大社会。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无非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点评

作为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这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谈到今天的成就时,没有将原因归于他在中学、大学掌握了多么重要的知识,而是归因于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这些是什么呢?显然,并不是知识,而是习惯。正是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习惯和健全心智,为他在成才成人的道路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犹如一颗种子在他的心田生根发芽,最终开花结果。

(二)幼儿养成教育的基本类型

人在成长中,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隐性层面的变化,即难以察觉到的变化,如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道德品质、意志力等;二是显性层面的变化,即以“外显”的方式呈现出的变化,如身高、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行为。依据人的发展变化的“显隐性”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将幼儿养成教育分为如下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习惯的养成,其表现是以“显性”状态存在于幼儿生活中;二是心智的养成,其表现是以“隐性”状态存在于幼儿生活中。

1.习惯的养成

陈鹤琴先生指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习惯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益,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累。”斯金纳(B. F. Skinner)通过研究发现,人在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而剩下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并且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后就很难改变。由此可见,作为一种“自动化”的过程,习惯对于人的发展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在幼儿园,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目标。生活习惯包括作息习惯、睡眠习惯、如厕习惯、饮食习惯、进餐习惯、整理习惯等。在开展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课程设计必须注重和确保促使幼儿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独立做事的意识,发展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强化幼儿与人分享的行为等。

学习参考

幼儿饮食习惯材料来自九江职业大学附属幼儿园。

旺盛的食欲和饮食习惯对于幼儿身体健康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带班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形成的不良饮食习惯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有些家长过于呵护孩子,生怕孩子挨饿,三餐都喂孩子吃,致使孩子养成“饭来张嘴”的习惯;二是有些孩子受父母的影响,有偏食、挑食、贪吃的习惯;三是有些家长喜欢在进餐时训斥孩子,影响孩子的食欲,长此以往,造成孩子营养不良,严重影响幼儿健康成长。

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保证活动室整齐、清洁、明亮,或是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幼儿在这样愉悦的氛围中进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振食欲和消除抗拒的心理。二是通过讲故事、听故事、学习儿歌(如《谁是好宝宝》《我不挑食》《细嚼慢咽好处多》)等多种方式,深入浅出地讲明良好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的好处。三是老师要掌握每一个幼儿的就餐情况,做到“善观察、多提醒、不包办、帮个别”。平时还要注意帮助能力差的幼儿,使其能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四是经常性地组织幼儿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达到增强食欲,提高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促进身体健康成长。五是老师与家长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交流,真正实现园家互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对于幼儿在饮食方面的点滴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则要了解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2.心智的养成

在幼儿生长发育和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习惯的养成和心智的养成是相互影响、补充和制约的,由于心智发展的“隐性”特征具有不易察觉性,它对幼儿的发展似乎更加重要,也是在幼儿教育阶段最容易被忽视的发展方面。研究表明,在幼儿教育阶段进行心智方面的教育,对幼儿的身体成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综合已有的研究,可以将幼儿心智的养成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道德品质,二是心理素质,三是思维能力。

(1)道德品质

“养成教育”的最早提出是与德育工作密切相关的,更确切地说是与学校德育有效性问题密切联系的。长期以来,虽然教育界和学术界都对德育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但德育的实际效果却屡屡遭到质疑,人们不得不深入反思这个问题。大家普遍认识到许多成年人公共道德行为水准低下,青少年道德行为失范现象层出不穷,青少年犯罪率不断攀升等表现都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失效性相关,加强道德教育因而成了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非常重要的议题。从理论上来分析,在幼儿园开展“养成教育”可以解决未来社会出现道德品质的衰弱现象,幼儿期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在人的道德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培养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阶段,也是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2)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幼儿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应当是幼儿园养成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内容。然而,这方面的研究还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当前,许多幼儿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如怯懦、任性、自卑、自负、嫉妒、过分敏感、依赖性强、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抗挫折能力差等。在幼儿园,通过开展一系列养成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逐渐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幼儿心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思维能力

思维看上去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并对人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儿童的学习生活,还是其长大成人后的工作活动,都离不开思维。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转化为理性认识,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能力是儿童学习能力的核心。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养成教育中,教师应了解幼儿思维的倾向性,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提高幼儿思维的逻辑性、直觉性和创造性。

学习参考

幼儿心理素质培养王慧群:《浅谈幼儿心理素质培养》,《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第8期。

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人文环境,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必须自觉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1.教师应调动幼儿的求知欲望

幼儿教师应自觉地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激励他们敢说敢问,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异想天开”,尽量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应该经常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孩子的“求异精神”。如让幼儿举出砖头的用途有哪些,说得越多越好,等等。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例如,让孩子把木板斜放,让不同形状的物体滑行,使幼儿悟出速度不一样的道理。这样就能使幼儿在思考与体验中养成积极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良好习惯。

2.教师应重视幼儿间的交往活动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互相交往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素养,这包括善良、诚实、守信、真诚、开朗、直率、善解人意等。当幼儿与同龄人交往活动时,幼儿能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对方的想法区别开,尽量摆脱自我中心状态;在和年龄稍长者交往活动时,幼儿能够心悦诚服地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知识技能和处事经验;在和更小的朋友交往时,幼儿的同情心、责任感和助人为乐的精神能够表现出来。总之,在交往中幼儿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并且进一步认识自己,欣赏别人,达到取长补短、携手共进的目的,凡此种种,都是幼儿养成教育的重要目标。

3.教师应激发幼儿的成就动机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儿童的“高峰体验”。所谓高峰体验,就是一个人处于最佳状态时刻,浑身洋溢着强烈的幸福感、自豪感、痴迷感和完美感。因此,教师应该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儿童的高峰体验,让他们有自我表现、自由操作的机会,在痴迷狂喜中得到鼓励,获得自信,感受成功。例如,有一天上午,我看到班上小朋友在洗漱室围观一个东西,水泼了一地。我并未训斥他们,我问:“你们做什么实验呀?”孩子们说:“我们在看甲虫会不会游泳。”我立刻打来一盆水,让孩子们继续做实验,并引导他们得出最终结论。如果我对幼儿严厉粗暴训斥干涉,必然使幼儿的高峰体验荡然无存,而陷入惊恐不安和失落之中。可见,一个人从幼年时期就应该累积高峰体验,敢于成功,这也是激发幼儿成就动机的原始动力。

4.教师应注意幼儿的归因效应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失败和错误是难免的,应该怎样理智地面对失败,增强挫折耐力呢?强化归因方面的训练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比如,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失败了,当他认为失败原因是自己能力差,那么这个原因就是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制的,这种归因会使幼儿的情绪受到影响,比如,可能会感到惭愧、失望,进而势必影响幼儿行为,导致畏缩不前,放弃努力。因此,当幼儿遭受挫折时,应该多引导他们往“方法不当”方面去寻找原因,让他们知道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有可能获得下一次的成功。

总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一定要牢固确立心理素质教育的观念,使下一代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