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AIR:全国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研究会论文集(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十年前,我曾受北京电视台邀请,担任过英超直播的解说嘉宾。当时不知天高地厚,贸然接活。几个月说下来,虽然大家碍于面子没挑我什么毛病,但自知自己不是做解说嘉宾的料,以后便婉拒了这类差事。

事非经过不知难!从此便知道当赛事转播的主持人、解说者有很高的门槛,需要才华甚至天赋,也由此对这个人人都能吐槽的行当多了几分敬畏!

此部论文集的作者都是浸淫电视解说界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真可谓“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论文选题多元,观点独特,分析透彻,辨析缜密,相信对体育电视节目主持人、解说者有很好的启迪。

做体育节目主持和解说犹如“坐过山车”:说得精彩时,赞誉四起;说得有瑕疵,众口铄金。所以,当体育节目主持人,首先得有一颗“大心脏”,经得起多大的赞誉,就担得起多重的责难。

依我个人所见,当一名出色的体育节目主持人,要往“大家、专家、杂家”的方向努力。

所谓大家,就是站位要高、视野要广、积累要厚。电视是大众传媒,所以主持和解说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是素质底线。鼓励主持人有自己的风格,甚至自己的“疯狂”,但“小我”要服从“大我”,个人格局要自觉纳入国家格局之中,方有个人事业的延绵醇厚。体育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五环旗,是全人类共同的旗帜,奥林匹克理念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比如反对球场暴力、假球黑哨和使用兴奋剂等。所以,体育主持人既要站在珠峰之顶看中国,也要站在星空之中看地球,才能参透体育的真谛,把握正确的价值观!

鼓励当专家的含义不言自明。但要做到知行合一却并不容易。我对自己写稿或策划、签发重要稿件,要求往往是“没有硬伤,经得住挑剔”。但要做到这一点,知易行难,背后需要做大量的功课,甚至日复一复的长期积累。写稿时我会“吃不准的不写”,体育主持人也同样应该“吃不准的不说”。做一名专家型的体育记者,了解历史、掌握内情也同样重要,否则你看到的只是表象,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会犯“想当然”的错误,遭人齿冷!

受母校复旦大学新闻系的熏陶,我一直觉得“杂家”是对记者的至高评价。万物相通,彼此皆可佐证!当体育主持人,不懂体育肯定不行,但光懂体育同样不行。哲学的深刻、诗歌的灵慧、天体的空灵皆可助你。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间离效果”,告诫观众不可入戏太深。受此启发,我在记者培训时以此为例,提醒记者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充当被采访对象的代言人。当文字记者也好,做节目主持也罢,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甚至天马行空,往往会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当然风筝放得再高也不能断线,不能因文害意,而要收放自如。要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要有足够广泛的兴趣,接触更多的知识,并有归纳、联想的能力!

感谢业界精英在这本论文集里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你们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并且可以做得更好!

许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