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良恭俭让,做人有气象
我们经常说温、良、恭、俭、让,和它们对应的还有一些词,比如,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这些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那么,温、良、恭、俭、让是指什么呢?是指温和、善良、恭敬、谨慎、谦让五种美德。这也是儒家所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准则。现在人们经常用这些词来形容一个人态度温和,并且非常有涵养。“温、良、恭、俭、让”出自《论语·学而》篇当中: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夫子”是古时对男子的一种敬称。在古代,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部长兼最高检检察长兼最高院院长,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人们习惯以“夫子”称呼老师。《论语》中所说的“夫子”,大多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抑”是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其诸”是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国家,总是能够听到那个国家的政治状况,是请求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和、善良、恭敬、谨慎、谦让,是凭着这些德行得到的。先生求取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子禽(约前508—前430),姓陈,名亢,字子元,一字子禽,又字子亢,春秋时期顿子国(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他十八岁入孔门,后随孔子到卫国,以儒士身份留在卫国做了官。
子贡(前520—前456),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影响力、沟通力。孔子在当时周游列国期间,到了一个国家,他为什么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又能够了解到那个国家的一些政策呢?他用的什么方法呢?那就是孔子的态度。他求取的办法不同于别人求取的办法。就比如,我们今天到一个地方获取一些信息,获取一些资讯。那么在当时,这些信息、资讯孔子是怎样获取的呢?他是通过“温、良、恭、俭、让”,通过他的人格力量,他的交流能力获取的。也就是说,孔子每到一个地方、一个国家,那里的首领、国君便会主动与他交流沟通,了解情况。这里面反映了孔子做人行事的风格,就是温和、善良、恭敬、谨慎、谦让;也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不卑不亢,同时又能够给国君提出很多合理的建议。所以说,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那个国家的国君就会给孔子一种待遇,一种礼遇,一种资格。在今天如何与人相处呢?孔子给我们什么启发呢?那就是“温、良、恭、俭、让”,这是我们做人、做君子的一种气质,一种气度和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