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西方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源于西方世界的管理科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正式诞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主要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它大体包括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20年代末到二战前的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和二战至今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一支。近年来,更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目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21世纪以来,学习型组织理论也越来越引起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以及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学习型组织理论包含组织建设的一般原则和指导方法,这是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一。学习型组织理论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来源和借鉴,研究学习型组织理论对于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自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的“圣吉模型”“五项修炼”后,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与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已经成为当今中外企业管理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本部分尝试从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来阐述西方学习型组织理论。

(1)学习型组织理论在西方的兴起。学习型组织理论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在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行为科学理论的“社会人”假设后,现代管理理论对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这种假设风行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西方管理世界。伴随着知识大爆炸和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人们逐渐认识到学习的无限性和有条件性。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佛瑞斯特教授提出了“学习型企业”的构想。在他的论文《企业的新设计》中提出未来企业组织是趋向“层次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结构开放化”的。企业员工不再是从属关系,而是伙伴关系,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而不断调整企业结构的新型关系。到20世纪后半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新知识、新事物、新领域不断涌现,经济社会复杂多变,变革已不再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特定活动,而是一种普遍形态,这对组织发展与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组织必须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理论由此在西方应运而生。

西方学习型组织理论真正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全球科技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调研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首次提到“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等理念。这为学习型组织理论在西方的兴起提供了浓厚的背景和氛围。195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佛瑞斯特教授创立应用于工业企业管理的工业动力学,提出人类社会的大部分问题之所以无法解决是思考的方式与工具不当造成的,后来因其应用逐渐扩大而改称为“系统动力学”,这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1965年,佛瑞斯特首次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之后,一大批关于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论著相继问世,“学习型组织”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196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赫钦斯出版《学习型社会》一书,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是实现“国家繁荣、社会进步”等宏大目标,更在于使每一个人的自我能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个人的人格臻于完善,他认为放纵国家和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的蔓延,以经济为目的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失误,主张对人的价值观和学习观进行变革,并构想了一个未来的教育与社会形态——学习型社会。这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保罗·朗格朗、埃德加·富尔、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等为代表,提出“终身教育”和“组织学习”等理念,极大地推动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发展。1970年,法国前教育部长保罗·朗格朗出版《终身教育引论》一书,提出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获取知识,而在于个人的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教育的过程必须持续地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1972年,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在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进一步发展了赫钦斯的思想,将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作为“两个基本观念”予以特别强调,认为在走向学习化社会过程中,一种“新型的学习型组织将会产生”。1976年,哈佛大学克里斯·阿吉里斯教授和萧恩(Donald Schon)在《组织学习》中提出“组织学习理论”。他们认为,组织学习是现代组织应对内部和外部挑战而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必备技能,是走向新时代的出路,并进一步对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做出了解释,为学习型组织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博士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首次明确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这一理论与学习型社会理论、终身学习理论等开始在西方世界的企业界和管理界崭露头角并很快取得成效而风靡一时。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发展来看,其集大成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提出的“五项修炼”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彼得·圣吉继续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来研究如何建立一种更理想的组织,将学习型组织理论赋予强烈实践精神。自1990年以来,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对学习型组织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先后出版《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第五项修炼·教育篇》《第五项修炼·变革篇》《第五项修炼·心灵篇》《第五项修炼·实践篇》《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等著作,将学习型组织理论系统化、实践化,阐述了如何掌握好进行学习的规律,并进一步推广到怎样将学习融于一个团队,形成“学习型组织”;认为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就必须掌握五项学习型组织的技能,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它们被称为“五项修炼”。此后,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并被应用到公共管理与事业单位,彼得·圣吉也由此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一代管理大师。从此,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公民理念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传播开来,最终成为一种在全世界极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社会管理理论。

(2)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兴起。自1992年起我国学者开始接触和研究这一当时世界的前沿管理理论至今,短短的20多年来,从一定程度上讲,学习型组织理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基石之一。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主要有:2001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开幕式上,江泽民同志首次提出包括“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在内的五点主张,强调“学习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阐发了“21世纪的中国应成为人人学习之邦”等重要的新理念。曾庆红同志对此指出,要“贯彻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创建学习型政党”。2002年8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评论员文章。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带动全党的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战略要求,强调要通过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通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深刻把握的结果,也是对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是在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借鉴其他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结果。

当今世界发展态势表明,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影响已经超出管理学的研究领域,辐射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国家、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等,并成为一个组织应对时局、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2002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活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学习型学校、学习型政党等应运而生。而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作为新时期、新形势、新情况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首要措施。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措施之一。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第50页。和“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第50页。由此可见,学习型组织理念已经进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和兴国理论体系中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当代中国方兴未艾,这体现了我党的理论自觉与理论水平,也展现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生命力和魅力。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

1990年,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问题,其真谛是使人学会学习,“通过学习我们得以再造我们自身;通过学习我们开发自身能力,去做从前不能做的事;通过学习我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我们与世界的关联;通过学习我们拓展我们的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生命的成长和生发过程的一部分”。〔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张成林译,中信出版社,2009,第15页。他认为,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其含义为面临日益变糟的外在环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身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此外,还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要素,即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自我超越、系统思考。

(1)关于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倡导者们从不同视角作了不同解读。美国学者麦吉尔、斯洛克姆和彼得·圣吉等从获取知识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角度,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能创造、获取和转移知识,并善于修正自身行为的一种组织。麦吉尔、斯洛克姆等把学习型组织定义为“能通过修改、加工和评估信息的‘程序’(programming)来应对新的信息的组织”。McGill, Slocum, Lei,“Management Practices in Learning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2, 22(1): 5-17.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指该组织的成员持续地发挥其能力,创造其所渴望的结果,培养新的思想形式,营造集体的气氛,在此所有的成员学会如何向其他人学习,在“那里,人们为了创造自己真心渴望的成绩而持续拓展能力;那里,各种开阔的新思想得到培育;那里,集体的热望得到释放;那里的人们不断地学习如何学习”。〔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张成林译,中信出版社,2009,第3页。鲍尔·沃尔纳、肖恩·汉娜、保罗·莱斯特等美国学者则从组织文化角度,认为学习型组织说到底是一种组织文化,这种文化强调学习,鼓励实践,允许失败,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朝着共同的目标实现组织的愿景,实现企业的变革。鲍尔·沃尔纳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把学习者与工作系统地、持续地结合起来,以支持组织在个人、工作团队及整个组织系统这三个不同层次上的发展。肖恩·汉娜、保罗·莱斯特等指出,学习是在一定条件或者环境下发生的集体活动。要推动和允许学习的发生,组织需要创造必要的条件。建立学习型组织不是随机的选择,而是领导者深思熟虑的干预,为组织以学习风格运作提供必要的内部条件。Swee Goh, Gregory Richards,“Benchmarking the Learning Capability of Organizations,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5(5): 575-583.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践》中指出,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营造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他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体学习为特征的扁平化、横向网络管理组织系统。它以增强组织的学习为核心,通过提高组织的群体智商,使员工活出生命意义”,还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它将工作和学习融为一体”。殷国强:《学习型组织——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企业经济》2004年第9期。书中明确指出,必须具有五项必需的核心技能(也称作“五项新技术”或“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才能建立和发展好“学习型组织”。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知识管理》中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得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也就是说,学习型组织是指能够持续地进行组织学习,并将学习的成果转化为组织创新能力的组织。所以,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战略,营造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和完善整个组织的学习机制,充分发挥组织每位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各个要素得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简言之,学习型组织理论就是关于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未来的团体组织的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包括其组织成员)都应该具有很强的持续学习能力。

(2)关于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组织和个人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等五项基本修炼汇集在一起的整体。在组织方面强调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的团队;在组织价值观念上强调“双环学习”的共同组织机构,关注开发和创新;在学习方面把善于不断学习作为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突出“团队学习”和过程学习,强调终身学习和全员学习;在管理上提倡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提倡员工工作能力“弹性化”;在领导方式方面强调领导在学习型组织中起到设计师、仆人和教师的作用。具体地讲,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强调学习性。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组织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管理理念,是剧烈变迁和激烈竞争环境中组织继续生存的一种基本模式。强调学习性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①强调终身学习。组织中的成员只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形成组织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其成员在工作情境中不断地学习。②强调全员学习。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尤其是管理决策层。③强调全过程学习。学习必须贯穿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④强调团体学习。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而且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智力开发。二是强调系统性。鲍尔·沃尔纳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把学习者与工作系统地、持续地结合起来的组织,以支持组织在个人、工作团队及整个组织系统这三个不同层次上的发展,明确揭示了学习型组织的系统性特征:持续的系统学习、知识创造和共享、系统的批判与思考、学习的文化、灵活实践的精神和以人为本。三是强调团体性。在学习型组织中,团体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组织所有的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体努力来达到的。学习型组织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以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为组织结构。四是强调变革性。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管理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学习型组织将管理的基点由外在的制约转变为通过学习调动其成员的内在潜能,又通过团体学习,形成基于成员个人目标的共同目标和默契合作,从而形成组织整体的竞争力。五是强调人本性。学习型组织最核心的理念是人本主义。学习型组织要求信息的自由交流。这就要弱化组织中的权力中心或者利益中心,讲求组织成员之间的平等。学习型组织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理性人”的假设,认为组织中的个体可以通过“自我超越”修炼成为“具有正向动机的理性人”,这是学习型组织人本主义本质的源头。

(3)关于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要素。为了使学习型组织的理论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彼得·圣吉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技术,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并在大量为实现企业改造而进行的培训实践中,总结出修炼这五项技能的具体方法。①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系统思考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它“是一个概念框架,一个知识体系,一个在过去50年里开发出来的工具系列,它的功能是让各类系统模式全部清晰可见,并且帮助我们认识如何有效地改变这些模式”。〔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张成林译,中信出版社,2009,第7页。系统思考引导人们从看事物的表面到洞察其变化背后的结构,以及从静态的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而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同时,思考及形容、了解行为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方式,帮助我们看清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改变系统,以及如何与自然及经济世界中最大的流程相调和。②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彼得·圣吉指出:“自我超越是不断澄清和加深我们的个人愿景的修炼,是持续集中我们的能量、增强我们的毅力,并客观地观察现实的修炼。”〔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张成林译,中信出版社,2009,第7页。自我超越的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它是指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娴熟,是学习如何拓展个人的能力,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结果,并且塑造出一种组织环境,鼓励所有的成员自我发展,实现自己选择的目标和愿景。自我超越的修炼主要包括:要建立个人愿景;保持创造性张力;要看清结构性冲突;诚实地面对真相;运用潜意识的一部分。③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用新眼睛看世界。彼得·圣吉认为,“心智模式是决定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方法和行为方式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假设、归纳,甚至就是图像、画面或形象”。〔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张成林译,中信出版社,2009,第8页。通俗地说,心智模式就是人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其修炼既要从审视自己开始,学习如何把我们内心的、有关世界的图像揭示出来,并严格仔细地加以审查,还要“富于学习性”地沟通交流,即“把对对方好奇的探寻(inquiry)与对自己想法的宣扬(advocacy)相结合,在有效地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也开放自己的思想,以接受他人的影响”。〔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张成林译,中信出版社,2009,第9页。④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打造生命共同体。“共同愿景”是指组织中人们共同期盼的景象。它要求组织的全体成员拥有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感,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为了实现大家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而主动地去认真努力学习、追求卓越。正如彼得·圣吉所说:“当真心的愿景建立起来的时候(这不同于大家都熟悉的‘愿景声明’),人们都会力行卓越,用心学习,积极上进。”而“共同愿景的实际训练涉及分享共同‘未来图景’的挖掘技巧,这种共同图景会激发真正的信念、行动意愿和投入参与,而不只是服从”。〔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张成林译,中信出版社,2009,第9~10页。⑤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激发群体智慧。团队学习是指发展团体成员整体协作能力和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指转换对话及集体思考的技巧,让群体发展出超乎个人才华总和的伟大知识和能力。当团队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整体取得出色的成果,而且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更快。在团队中进行的讨论和深度会谈,可以让每个成员自由交流,以发现远比个人深入的见解,从而克服有碍学习的自我防卫。在现代组织中,“团队学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团队,而非个人,才是现代组织的基本学习单位。这才是要动真格的地方。除非团队能够学习,否则,组织是不能学习的”。〔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张成林译,中信出版社,2009,第11页。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启示

从西方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轨迹来看,学习型组织理论主要适用于企业和企业管理。但作为一种崭新的、前沿的组织管理理论,它同样适用于学校、政府机构等组织。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就开始广泛探讨在企业、学校、政府机构等组织中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问题,并成立了许多学习型组织研究机构,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研究中心、华盛顿大学的学习型组织应用研究学会等。对于高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来说,西方学习型组织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出的开创性见解,有利于拓展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路和意涵。学习型组织理论运用系统思考方式分析组织学习障碍,强调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换,揭示了当下人类生活的不确定性、风险、混沌、无序和博弈等特征,触动人们反思以往的确定、静止、孤立、单一、封闭和线性等思维方式。这势必要求我们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全面把握和分析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针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寻求新对策,解决新问题。同时,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对整个外部世界变动环境进行系统思考的基础上,抓住了学习这一永恒的主题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与内容,提出了许多开创性见解。如彼得·圣吉提出如下观点:学习型组织的学习,除了获取知识的表层意义外,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心灵转变”;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人,而是团队;组织经由学习,才能得以持续发展;等等。在此基础上,他还强调了团队学习、组织学习、反思学习、开放学习、网络学习、共享学习、双赢学习、创新学习、快乐学习等学习理念,引发人们对学习与工作、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家庭等的思考,以及对学习与人、学习与自然、学习与社会等的探讨。谢春红:《当代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第78~79页。这些都拓展了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涵。因此,大力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求高校抓住党建工作的新契机,在深入研究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其先进理念,把学习型组织的元素融入高校党组织建设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党组织建设理论。一方面,要做好理论准备,让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领会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通过培训、辅导、分享,让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内容、方法融入全体党员的血液之中,提高全体党员的学习意识、学习热情与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要反思高校党建工作的缺陷,积极探索学习内容与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工具、方法与策略,使学习能够最终体现为夯实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础。

(2)学习型组织理论关于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模式,有利于高校学习型党组织探索建立全面、完善的学习模式。学习模式是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支撑,它是学习成为一种经常化、普遍化、制度化行为的保证。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需要具备系统思考的能力,建立全面、完善的学习模式,将学习活动纳入科学理性的制度设计和程序规范中,保证学习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在这方面,学习型组织理论关于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首先,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需要营造开放的组织环境。一方面,组织设置应灵活多样,不仅可以以中心学习组、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建立起学习小组,还可依据学院、系、教研室、部处、实验室、课题组等建立起学习小组,也可以根据党员兴趣爱好自愿组合建立各种兴趣学习小组;另一方面,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既要有面向党组织内部的学习,也要有带动全校师生的学习,还可以走出校园开展实践性学习,营造一个人人畅所欲言的开放组织环境,使“学习、学习、再学习”“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真正成为每个党员的内在要求和工作生活的第一需要。其次,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需要精选学习内容。高校党组织应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既要学习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也要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学习掌握办好高等学校的规律。具体到高校基层党组织,不仅可以把学习活动与开展党的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既推动全体党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也配合工作开展业务知识和日常办公所需技能的学习;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需要,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的知识。再次,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需要丰富和创新学习载体。高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应充分利用好学校的互联网络优势资源,构建好党建教育网络,为党员提供党建知识学习信息库、远程教育网、党建教育网等,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学习动力和活力。同时,应完善学习阵地建设,既进一步完善党校、活动室、论坛等传统学习阵地,又采用网络教育、现场交流、学习论坛、课题调研、教学互动等多种学习载体,创新学习渠道。最后,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需要注重改进学习方法。学习型组织理论给高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提供了许多改进学习方法的思路,如:重视团队学习,促进党员之间的互相学习、询问、辩论、切磋等;开展开放互动式学习,把学习融入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党员个人或组织内部和外部在学习上相互促进,时刻注重信息的沟通和知识的更新;进行创造性学习,党员个人或组织在学习中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持续创新,要通过学习找到创造性解决工作中各种复杂问题的办法等。

(3)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可以为高校学习型组织建设提供重要思想资源。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点,如建立共同愿景、学会聆听、深度会谈、团队学习等,都可以应用到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之中。第一,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可以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共同愿景”思想,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理解,学习型组织的目的就是使团队成员树立并努力实现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组织凝聚力的核心。共同愿景树立不起来,必然导致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推动高校党组织从“重视学习”向“学习型”转变,应不断强化共同愿景,引导广大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以理想信念引领学习、激发动力。第二,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可以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扁平结构”思想,不断改进高校党组织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现代管理学强调打破科层制的传统组织结构,建构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模式应当是纵向层级减少、横向工作面扩大,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组织成员思想和行动的障碍。推动高校党组织从“重视学习”向“学习型”转变,应当借鉴这些思想,改进高校党组织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构建充满活力的党组织,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第三,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还可以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行为转型”思想,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学习型组织提倡创新性学习,强调持续不断地试验和反馈,要求用新的方式来观察世界。这种创新性学习能够带来行为价值观的改变,从而实现“行为转型”。推动高校党组织从“重视学习”向“学习型”转变,应提倡创新性学习,并通过创新性学习带来观念的创新、行为的创新,从而更好地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

总之,高校党组织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中,要大胆借鉴和参照学习型组织理论,把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诸多理念融入高校党组织建设的优良传统。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套用学习型组织理论,而是要进一步区别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党组织之间的差异,特别是要对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在机理进行再构造,使其更符合实际需要。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态,政党组织在建设、管理和运转的理念、模式与机制等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其职能不能仅局限在一般组织所具有的行政管理领域,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宏观价值的引导上。孙大麟等:《高等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年第8期。就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而言,在发挥学习型组织一般功能的前提下,尤其要突出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党性修养的锤炼,使高校党组织在思想、作风、队伍建设和活动机制建设等方面达到更高水平。同时,要遵循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自身的规律、特点和要求,创造性地学习和吸收学习型组织理论,将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