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相关概念追本溯源
高校是会集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础工程。深入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仅能够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战略任务,而且能够提高高校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同时,也是高校实现创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重要基石。在深入探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之前,有必要首先对学习与学习型、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党与学习型党组织、高校党组织与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等相关概念进行追本溯源,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正确把握问题的实质。
(一)学习与学习型
第一,关于学习。
(1)学习的起源。“学习”是一种既古老而又永恒的现象。在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学”“习”二字。在记载商超武丁时代政事的《尚书·说命下》中就有“学于古训,乃有获”的说法;《论语·学而》首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从象形文字来看,“學”由两部分组成:上部符号代表知识的积累,下部符号代表小孩在屋里受教育;“習”由两部分组成:上部符号代表鸟之两翅,下部符号代表太阳。根据谷衍奎编《汉字源流字典》的概括,“学”字之义有:①教;进行引导,使觉悟;②学习,接受教育;③模仿;④学问;⑤学科;⑥学校等。“习”字之义有:①鸟反复练习飞翔;②学习、练习、复习;③熟悉、了解;④习惯;⑤经常;⑥重复、相同等。将“学”和“习”两字连在一起,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中,“命乐正入学习舞”,“季夏之月——鹰乃学习”等。但这里并没有将“学”“习”二字真正联结起来组成一个复合词;而将“学习”两字连在一起具有复合词的意义,则可推至《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一语,其义指知道、理解、效法、学习,已接近现代的意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学习”:①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②效法。
从西方来看,英语单词“learn”的古代字形是leornian,通过对其在印欧语系中其他语言本源意义的考察,它的基本意思为“路径”(track)、“犁沟”(furrow)。在古英语中,leornian只含有“学”的意思,到中古时期,才包含“教”(teaching)的意思。12世纪法国的圣·维克多修道院休(Hugh)在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的关于学习论和读书论的著作《学习论》中,则表达了一种“修炼”的学习传统,即“基于文化和修养来恢复自己的整体性,更好地实现自我的学习传统”。与中国对学习一词的解释一样,learning的词义发展到现代也包含着较丰富的意蕴,概括起来主要有:①学习、习、学会(gain knowledge of or skill in, by study, practice, or being taught);②闻知、获悉、听说(be told or informed);③教(teach)。
总的来看,中西方虽然由于历史的渊源、文化的传统不同,赋予了“学习”一词各自不同的丰富意蕴,但中西方对学习的释义是基本一致的。由于文化自身的本质特性,人类社会与思维走向的历史趋归,使得中西方对学习的理解或隐或显地通向一个相融相汇之点。归纳起来讲,我们可以将“学习”概括为人们通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度量的稳定的行为变化,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它是人类及其个体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简而言之,学习是知识的再补充。
(2)学习的内涵。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研究角度,也形成各种不同的学习观。综观古今中外学者关于学习概念的论述,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一是说文解字说。我国古代,学与习总是分开来讲的。《辞源》指出,“学”乃“仿效”也,即通过观察、模仿、复制、内化来获得知识;“习”乃“复习”“练习”也,即通过复习巩固来提升个体的能力,以便能够适应现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最早把学与习联系起来的是孔子,《论语》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后来,《礼记》又曰:“鹰仍学习。”这就是学习一词的由来。二是行为变化说。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行为变化的过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基人华生(John B. Waston)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三是经验获得说。《教师百科辞典》认为,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四是信息加工说。信息论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接收信息与输出信息,通过反馈与评价得知正确与否的整体过程。信息流自外部环境到学习者的神经系统,再返回到环境并通过反馈再次与内部过程联系起来。五是学习功能说。《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学习解释为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六是学习认识说。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学习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这是因为现实的意识总是人在生活、实践中,在一定的时候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整体认识作用。七是学习活动说。我国学者张树森认为,人的学习是个体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是在其他人的参与下和交际中发生的,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传递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八是学习“求知”说。我国学者谢德民在《论学习》中提出,学习活动的本质乃在于求知获能,学习是求知获能的基本手段。九是学习“效应”说。学习研究者寇清云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学习的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使主体意识、行为产生效应的过程。十是学习“内化”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潘自由教授认为,学习是客观世界在主体中内化并使主体发展的过程。它的本质在于主体心理机能的改善和提高。上述十种学习观各有其合理的方面,为我们充分认识学习的本质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3)学习的本质。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学习,我们认为,要通过两个方面来理解学习的概念。第一,从学习的外延来看,是泛指包括动物和人类在内的学习活动,这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次一级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第三层次,是指在校学生的学习;第四层次,是指在校学生不同时段的学习。而我们通常所讲的学习一般是指人类的学习或在校学生的学习。第二,从学习的内涵来看,学习就是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过内化而获得经验并外化为行为表现的活动。所谓主体,即参加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指人类,可以是个体(个体学习),也可以是群体(集体学习)。所谓环境,即学习的客体,学习的外部刺激。这个客体包括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等直接因素,也包括各种书刊、实验设备、电教手段等间接因素。所谓内化,就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学习过程,即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学习过程。所谓获得经验,是指个体或群体参加学习活动获得的以内隐的知识形态表现的结果。所谓外化,就是主体反作用于客体的学习过程。其所获得的结果是表现于主体的外显的行为变化。所谓活动,是说学习既是一种认识活动,又是一种实践活动。从发展的意义上讲,学习是促进学习者身心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学习活动应包括学习的主体、客体和学习活动的结果三个基本要素,即学习就是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过内化而获得经验并外化为行为变化的活动,这就是学习的实质。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者罗兰·巴特所言:“学习是生命的符号。”“学习是我们对求知欲和价值感的终生表达方式。”
第二,关于学习型。
(1)学习型的提出。“学习型”是面对信息化时代学习特征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变化而提出的一种新概念。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相比较,“学习型”的基本要求是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目前,对学习理念有许多提法,如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网络学习、共享学习、快乐学习、互动学习、反思学习、开放学习等,这些固然都反映了学习的变化和特点,但我们更要注重把握背后支撑这些理念的、集中体现“学习型”核心价值的理念。比如“快速学习”的理念。面对信息时代知识创造和更新的迅猛发展,“学习型”强调学习的速度必须快于或等于变化的速度。对于个人而言,“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对手学习得更快”。如果学习的速度慢于变化的速度就会面临生存的危机。对于组织而言,如果学习的速度慢于变化的速度就会面临死亡。今天强调网络学习,很重要的原因是网络信息传播及时反映了社会的动态和变化,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超越了空间,甚至超越了时间的障碍,为快速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样,强调共享学习,也是因为在快速学习的时代,每个个体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快速学习使共享不仅必要,而且成为必然,只有共享才能相互促进,没有共享就没有发展。再如,“学习工作一体化”的理念。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是以书本为中心展开的,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学习与工作往往是分离的。反映到党内组织生活中,经常出现学习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学习型”所强调的学习是“以研究和解决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是与工作相融合的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二者紧密结合。因此,“学习型”更加注重学习的互动性、开放性,强调反思、反馈和共享。这是“学习型”基本的要求。
(2)学习型的内涵。“学习型”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它发端于教育界,形成于管理学界,推行于企业圈中,适用于各个领域,是当今世界上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从“学习”到“学习型”,多了一个“型”字,这也是“学习型”这个概念内涵与“学习”概念内涵相区别的关键点。在古汉语中,“型”字的本义是“铸造器物用的模子”,“型,铸器之法也”。另外,古时“型”字亦作“侀”,“刑者,侀也。侀者,成也。水曰准,曰法;木曰模,竹曰笵;土曰型”。按照《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型”义一为“浇铸器物用的模子”;二为“类型;样式”。就此而言,“学习”与“型”相结合,大体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学习的“模式”和“模型”,即不仅强调学习是一种行为,而且强调学习作为一种结构或者规范,是一种制度化或体制化的学习行为。第二层意思是指“浇铸”学习的模子,即不仅强调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强调学习的机制,是一种长效化的学习运行机制。也就是说,从“学习”到“学习型”的变化表明,学习将要在学习主体学习的过程中定型或成型,强调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把学习制度化、机制化。因此,从“学习”到“学习型”,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型”字,但意义非同寻常,一方面,表明对学习内涵的理解更深,要求将“学习”成“型”,注重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学习规范化、制度化和机制化;另一方面,对学习的要求也更高,不仅把学习作为重要特征和内容来强调,而且把学习看做整体性的要求和共同的责任,倡导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梳理清楚“学习”与“学习型”的内涵及区别,是我们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首要问题,需要作全面、准确、深入的理解。
(3)学习型的本质。从学习到“学习型”,这种转变的实际意义就是将学习理论从教育学领域引入管理学领域。“学习型”所指的学习,已不再仅限于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已经上升为组织管理的方式。这种管理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平等的工作伙伴,理解人、尊重人,不再用制度加控制的方式迫使人勤奋工作,而是通过共同学习实现人的“心灵的根本转变”,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自主管理,进而激发组织的活力,推动组织的持续发展,其本质要求就是管理创新。这是“学习型”本质的要求。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把“学习型”定义为学习要成为人类的生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类型、一种状态、一种模式。
(4)学习型与学习的区别和联系。一方面,“学习型”和我们平时所讲的“学习”既有联系也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四点:一是传统的“学习”主要侧重于对知识、信息的吸收,而忽略思维方式的问题;而“学习型”则突出强调努力摆脱思维定式的局限,走出惯性思维,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增强创造性,提高创新能力。二是传统的“学习”突出自上而下的外部单向灌输,各级组织成员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而“学习型”则强调学习成员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主体之间的思想互动以激发思想火花,凝聚团队智慧,把每个学习成员的内在潜力转化为不断发展的生机活力。三是传统的“学习”形式局限于读书、讨论、听报告等较浅层次的信息流动;而“学习型”则强调进行反思性的深度会谈,通过信息的深度交流开阔眼界,拓展思想空间,达到对事物多角度、多侧面的系统思考。四是传统的“学习”多是有一定时间限度的活动;而“学习型”则是把学习与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把学习渗透在生活和工作之中,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学习型”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强调“学习”要成为自觉的行为并制度化。
(二)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
第一,关于组织学习。
(1)组织学习的提出。“学习”一词最早出现于西蒙(H. Simon)在1953年探讨美国经济合作管理局组织成立的文章中。西蒙认为,政府组织重组的过程即一种学习的过程。将“学习”引入组织理论,明确提出“组织学习”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希尔特(R. Cyert)和马区(J. March)合著的《商业组织的行为理论》一书之中,他们把组织学习一词列为探讨组织理论的基本概念。正式把“组织学习”当作“理论”研究,是甘吉洛西(E. Cangelosi)、迪尔(W. Dill)于1965年在《管理科学季刊》上发表的《组织学习:对理论的观察》一文。阿吉里斯、萧恩于1978年合著的《组织学习》一书最具代表性。他们认为,组织学习的意义是为了促进长期效能和生存发展,而在回应环境变化的实践过程中,对其根本信念、态度行为、结构安排所进行的各个调整活动。组织通过个体担当自己的代理人进行学习。个体的学习活动通过一个被称为组织学习系统的多因素生态系统进行促进或抑制。但是,直到美国学者彼得·圣吉于1990年发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之后,组织学习理论的研究才进入高潮,企业界的实践应用也掀起了热潮。然而,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企业界,人们往往混淆了“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这两个概念。在通常情况下,“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被许多人作为可以互换的概念在使用,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二者有紧密联系,但二者又有本质上的区别,需要做必要的梳理和界定。
(2)组织学习的含义。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组织、军事组织,等等。狭义的组织专门指人群,运用于社会管理之中。组织学习的概念实际上是从“个体学习”(Personal Learning)借鉴引申而来的。一方面,组织是由个体构成的,个体学习是组织学习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组织不是个体的简单加总,组织学习也不是个体学习的简单累加。组织学习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人们对学习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使学习从个体行为上升为组织行为。对其含义的界定,综合理论界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工具论的观点。认为组织学习是在有限理性的限制下,组织意识到环境的不确定和风险性,使得决策行为及信息处理方式发生改变的整体循环过程,即组织学习是组织行为决策改进的主要工具与手段。二是系统理论的观点。将组织学习看成组织在竞争发展过程中根据其所获取的有关外在环境的知识与信息,进而对组织内部相应活动作出调整的组织活动,而组织学习活动的根本目的则在于使组织的输入、产出及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均衡关系。三是结构论的观点。认为组织学习与组织结构的改变有关,它是当组织适应内外环境变化时所进行的重组结构的活动,由此就产生了组织学习行为。四是自我管理观点。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进行错误侦测及矫正的自我规制过程,它主要包括组织对自己的错误不断发现、认识、改进并进行规范的自我管理的过程。总的来说,组织学习是组织为实现发展目标、提高核心竞争力而围绕知识、信息和技能所采取的综合处理行动,或者说,是组织不断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过程。
(3)组织学习的类型。从学习的过程来看,组织学习主要分为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单环学习发生在发现错误和立即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它能够对日常程序加以改良,但是没有改变组织活动的基本性质。单环学习适合于惯例、重复性的问题,有助于完成日常工作。它是一种企业日常技术、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的基本学习类型。双环学习是指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不仅要寻求直接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要检查工作系统、工作制度、规范本身是否合理,分析导致错误或成功的原因。双环学习更多地与复杂、非程序性的问题相关,并确保组织在今后会有更大的变化。双环学习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它能扩展组织的能力,注重系统性解决问题,适合于组织的变革和创新。它不仅包括在已有组织规范下的探索,而且还包括对组织规范本身的探索。双环学习经常发生在组织的渐进性或根本性创新时期。总之,所有的组织都需要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只不过组织采用不同的创新模式,会选择不同的学习类型。如组织在根本性创新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双环学习,这实际上是一个“如何学习”的过程,通过反思组织视野、组织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中的不足,组织得以迅速把握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从而能够不断地以新的产品和服务来为自己赢得生存空间。组织在渐进性创新过程中,单环学习经常是一种主导学习模式——在不改变系统的根本价值观的情况下,监测和纠正错误。从组织学习的方式看,组织学习主要有适应型学习、预见型学习和行动型学习等。所谓适应型学习,是指团队或组织从经验与反思中学习。当组织为实现某个特定目标而采取行动时,适应型学习的过程是从行动到结果,然后对结果进行评价,最后是反思与调整。预见型学习是指组织从预测未来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境中学习。这种方式侧重于识别未来发展的最佳机遇,并找到实现最佳结果的途径。预见型学习是从先见之明到反省,然后落实到行动。行动型学习是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侧重于获取知识,并实际执行解决方案。它是一个通过评估和解决现实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更好、更快地学习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工作难题的过程。因此,行动型学习就成为学习型组织创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
(4)组织学习的环节。一般而言,无论是单环学习还是双环学习,组织学习都要经历从信息和知识的收集、吸收开始到传播、扩散到整合、共享,再到应用、创新到储存、共有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学习准备。这个过程包括尊重和激发成员、集体的学习愿望,强化学习的动机;识别学习需求,确定学习内容;将学习和变革与发展目标、工作过程有机结合;鼓励成员、集体开展自主性学习;等等。二是信息交流。这个过程可以使成员获得丰富的信息,改进其知识、技能和行为。它需要营造开放的、协同共享、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提供信息交流的渠道和方法;开展调查研究,进行深度会谈。三是知识的习得、整合、转换与增值。这个过程是将从各个方面获得的知识进行筛选、整合,应用到工作中;开拓思路、更新观念、创新知识;将学习的成果转换为现实的成果,进而实现创新。四是评价与认可。考察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对工作绩效的改善情况,奖励和认可努力学习或通过学习改进知识、技能、行为的成员和集体。
(5)组织学习的主要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组织学习的概念到20世纪90年代,对组织学习已从心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战略研究将组织学习看做形成未来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种学习的机制在于组织能否通过学习提高对产品、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能力,形成新的特殊资源,再通过对这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建立在组织学习机制基础上的管理创新机制是公司形成管理优势的源泉。在组织学习中,每个成员对学习过程和结果都产生重大的影响,但组织学习绝不是个体学习的简单加总。组织成员和组织之间的交互行为、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组织文化的构建是组织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具体地讲,其主要特征包括:①扩大成员的知识量、提高成员的理论水平、提升成员的综合能力是组织学习的明确目标。任何组织都为目标而存在,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是组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员通过参加组织的学习活动不断扩大知识量、提高理论水平、提升综合能力,只要有了这一明确的目标,成员才会组成一个学习组织,才会统一于学习组织中。②有计划性是组织学习的根本要求。组织学习强调学习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不是零散地学习、随机地学习。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习在开展学习活动前要周密计划学习组织要做的一切。如组织学习的组织工作如何开展、学习计划的制订、学习时间的安排、组织成员如何学习等都要提前规划好,这样才能有组织地、有秩序地开展工作。③学习是组织学习的根本任务和责任。组织学习强调,在组织学习中,学习是组织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是组织全体成员的共同责任,而不是少数人的任务,要求集体学习、人人学习,每个成员都要以学习为共同任务和责任。组织学习强调学习是组织成员的根本任务和责任,而不是一般性的日常活动。④制度化、规范化是组织学习的保证。组织学习强调学习是一种制度行为,而不是一种倡导行为,要求有相应的学习制度,推动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为了使组织学习和成员学习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学习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组织规范、责任机制、学习成员出勤制度等。
第二,关于学习型组织。
(1)学习型组织概念的缘起。关于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探讨在企业内建立一种学习型组织,变个人学习为团队学习,并由此带来一场管理学革命。学习型组织最初的构想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佛瑞斯特教授。他是一位杰出的技术专家,是20世纪50年代早期世界第一部通用电脑“旋风”创制小组的领导者。他开创的系统动力学提供研究人类动态性复杂的方法。所谓动态性复杂,就是将万事万物看成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仿佛是永不止息之流。1956年,佛瑞斯特以他在自动控制中学到的信息反馈原理研究通用电气公司的存货问题时有了惊人的发现,从此致力于研究企业内部各种信息与决策所形成的互动结构究竟是如何影响各项活动的,并回过头来影响决策本身的起伏变化的形态。佛瑞斯特既不做预测,也不单看趋势,而是深入地思考复杂变化背后的本质——整体动态运作的基本机制。他提出的系统动力学与目前自然科学中最新发展的混沌理论和复杂理论所阐述的概念在某些方面具有相通之处。1965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企业的新设计》的论文,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非常具体地构想出未来企业组织的理想形态——层次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结构开放化,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为工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结构关系。这就是关于学习型组织的最初构想。
(2)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形成。彼得·圣吉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作为佛瑞斯特的学生,他一直致力于研究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的更理想的组织。1970年在斯坦福大学获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后,彼得·圣吉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佛瑞斯特,研究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理论、认识科学等的融合,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组织概念。他用了近10年的时间对数千家企业进行研究和案例分析,于1990年完成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他指出,现代企业所欠缺的就是系统思考的能力。它是一种整体动态的搭配能力,因为缺乏它而使得许多组织无法有效学习。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现代组织分工、负责的方式将组织切割,而使人们的行动与其在时空上相距较远。当不需要为自己的行动结果负责时,人们就不会去修正其行为,也就是无法有效地学习。《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提供了一套使传统企业转变成学习型企业的方法,使企业通过学习提升整体运作“群体智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持续开发创造未来的能力的组织”,从而避免了企业“夭折”和“短寿”。该书一出版即在西方产生极大反响,彼得·圣吉也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学大师,人们也公认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的提出和一套完整的修炼方式的确立,实际上宣告整个管理学的范式在彼得·圣吉这里发生了转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不少学者认为,《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以及随后的《第五项修炼·实践篇》《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的问世,标志着学习型组织理论框架的基本形成。
(3)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内涵。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学术界和企业界是见仁见智,可谓众说纷纭。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具有高度融合度、符合人性、富有团体精神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学习型组织理论有一个公式:L<C=D。其意思是:Learning(即学习的速度)如果慢于Change,就等于Die,就会死亡。学习型组织是基于组织共同目标,通过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建立长效学习机制,营造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具有高度融合度、符合人性、富有团体精神,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模式。学习型组织是随着经济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是把学习与工作系统地、持续地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学习来改造组织本身的组织。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指该组织的成员持续地发挥其能力,创造其所渴望的结果,培养新的思想形式,营造集体的气氛,在此所有的成员学会如何向其他人学习,在“那里,人们为了创造自己真心渴望的成绩而持续拓展能力;那里,各种开阔的新思想得到培育;那里,集体的热望得到释放;那里的人们不断地学习如何学习”。美国学者沃特金斯和马席克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不断学习来改革组织本身的组织,学习不仅导致知识、信念、行动的变化,还增强了组织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因此,我们可以把学习型组织定义为把学习共享系统组合起来的组织”。加拿大学者鲍尔·沃尔纳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把学习者与工作系统地、持续地结合起来,以支持组织在个人、工作团队及整个组织系统这三个不同层次上的发展。综合起来看,我们认为,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指能够积极主动地、持续高效地进行组织学习,不断完善组织运作方式,提高组织运作效率从而获取组织成功的组织;这种组织强调与外部环境保持警觉和互动,通过营造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和采取适当的组织学习方式,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组织成员要不断地创新和自我超越,破除个人成见,克服组织学习的障碍,取得可持续的组织发展和成功。
另外,学习型组织在组织模式、学习理念、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管理者行为等方面均有别于组织学习,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混淆两者的概念。相比较来说,组织学习强调的是一个过程,是一种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或是纠错的过程,或是知识创造的过程;而学习型组织则更侧重于描述一种具有某种类型(学习型)特征的组织,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形态,一种对外界保持高度适应性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组织形态。而学习型组织重视学习成果的持续转化,学习的效果要体现在行为的改变上。它蕴含着以学习为生存和发展第一需要的自觉学习理念、终身教育和学习的理念、学习工作化和工作化学习的理念、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有机结合的理念、创造性学习的理念、有效学习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等。从组织学习到学习型组织的转变,意味着人们对学习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它强调组织中的个体的学习不仅为有效地履行工作职责,更重要的是在组织中对个体进行开发,并为追求组织未知的将来进行创造,将学习看做组织的根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彼得·圣吉明确指出:“在全球的竞争风潮下,人们日益发觉21世纪的成功关键,与19世纪和20世纪的成功关键有很大的不同。在过去,低廉的天然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传统的管理系统也是被设计用来开发这些资源的。然而,这样的时代正离我们远去,发挥人们创造力现在已经成为管理努力的重心。”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学无止境的过程来保持一种持续性学习的发展力量,它的目的是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共同愿景的维系,达到组织整体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学习型组织可以理解为有宽广心胸和前瞻性目光,勇于自找麻烦、不断创新的决策层,有为共同目标而不断学习、追求超越的员工队伍,有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互相协作、激励创新的氛围等特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组织。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学习型组织更侧重于依赖职工的自主、自觉,依赖于组织内部相对稳定的运行机制,而不是靠权力、靠长官意志、靠行政命令。也就是说,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是简单地加强学习,而是组织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的一场根本性变革。
基于上述分析,学习型组织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第一,学习型组织的基础——团结、协调及和谐。组织学习普遍存在“学习智障”,个体自我保护心理必然造成团体成员间相互猜忌,这种所谓的“办公室政治”催生高智商个体,组织群体反而效率低下。从这个意义上说,班子的团结,组织上下协调以及群体环境的民主、和谐是建构学习型组织的基础。第二,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学习机制”。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这就是说,学习型组织的学习,除了获取知识的表层意义外,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心灵的根本转变”,“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同时,学习“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也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为此,组织成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成为工作新的形式。这种以新型学习和组织学习理念为核心的组织才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学习型组织。第三,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学习、思考和创新。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学习是创新的源泉,学习力孕育创新力,创新力是学习力的升华。学习力是个人或组织生存发展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因此,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强调学习是团体学习、全员学习,思考是系统、非线性的思考,创新是观念、制度、方法及管理等多方面的更新。第四,学习型组织的关键特征——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在五个主要方面是出类拔萃的:系统地解决问题、采用新的方法进行实验、从自己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他人的经验和优秀实践中学习、在组织中迅速有效地传递知识。每一项活动都会伴随着独特的思维方式、管理工具和行为方式。为此,只有站在系统的角度认识系统,认识系统的环境,才能避免陷入系统动力的旋涡里去。第五,组织学习的基础——团队学习。团队是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它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团队学习是指一个单位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的集体性学习。它是学习型组织进行学习的基本组成单位。团队学习对组织与个体来说是双赢的选择,也是双赢的结果。由于个体学习是团队学习的基础,团队学习可以将知识的自我拥有转变为知识的共享共用。然而,许多组织热衷于组织现状、前景的热烈辩论,但团队学习依靠的是深度会谈,而不是辩论。深度会谈是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而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深度会谈的目的是一起思考,得出比个人思考更正确、更好的结论,而辩论是每个人都试图用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同意的过程。总之,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学习再造组织的生机活力,不断创造自我、创造未来,这就是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正如彼得·圣吉所言:“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促使人们不断发现自己如何造成目前处境,以及如何能够加以改变的地方。”
(三)学习型政党与学习型党组织
第一,关于学习型政党。深刻理解和把握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离不开对学习型政党的理解和把握。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提出及对其内涵的理解,就是基于学习型政党及其建设的理念和思想之上。
(1)学习型政党的提出。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和注重党的学习,把学习作为党的生命力和本质所在。每当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党中央都号召全党重视学习、重新学习。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强调全党要重视向书本学习、向外国经验学习,而且强调全党更要注重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包含着丰富的学习型政党的理念和思想。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多次号召和倡导全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面前,我们党总是要学,我们共产党人总是要学,我们中国人民总是要学。”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强调全党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要进一步端正学风,把全党的学习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学习型政党的理念和思想。
正是在一次次总结和认识到学习对于党的重要性后,以及出于对政党学习理念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党正式提出了学习型政党的概念和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理念。首次明确提出学习型政党概念的是曾庆红同志。2001年5月14日,他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学习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排除干扰,减少应酬,努力营造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氛围”。2002年8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评论员文章,明确阐述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意义,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学习型政党,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的示范作用,发挥党员在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社会成员中的表率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将其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之中。在此基础上,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带动全党的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以党中央全会决定的方式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再次强调:“共产党员加强学习,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理论上的先进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是我们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经验。”“通过全体党员的勤奋学习,推动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标志着关于学习型政党及其建设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内达成了高度共识,体现了全党的共同意愿。
(2)学习型政党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所谓学习型政党,是指在政党内部树立起新的学习理念,建立一种善于学习创新的政党运行机制,使每一个党员都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不断获取新的学习能力,形成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的局面,以实现其政治目的或政治纲领的组织。其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学习型政党强调政党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要求党员干部和全体党员树立科学、全面的学习理念,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革新、自我超越的能力。二是建立善于学习创新的政党运行机制。一方面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紧密结合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在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上下功夫,切实提高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学习形式上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多样性,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载体和搭建学习平台,使学习活动更加体现时代特点、贴近党员实际、富有实际成效。三是倡导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型政党倡导把广大党员干部组织起来,围绕共同目标进行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成果和先进的文化知识武装全党,营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实现知识、理论、经验和技能的团队共享,把单个党员干部的智慧整合凝聚为整个政党的智慧,发挥政党学习的整体效应。四是完善学习保障制度。学习型政党强调政党学习的科学性和制度性,要求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纳入科学规划之中,努力做好党的学习资源建设、党的理论队伍建设、党的学习方式建设及党的学习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促使政党学习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制度化的学习不断实现政党的政治目的或政治纲领。
(3)学习型政党的本质。学习型政党作为政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不但是一种学习型组织,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型组织,鲜明地反映着政党的特殊性质。学习型政党是把学习型组织理论与政党建设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党建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学习提高政党的社会适应性、更好地协调政党内部关系、更有效地发挥政党的功能、更好地实现政党的奋斗目标。一是提高政党的社会适应性。任何政党作为一种社会力量,为实现自身目标,都必须与社会建立良性互动关系,保持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政党对社会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学习型政党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组织,强调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通过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来获取新的学习能力,自觉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刺激,提高政党的社会适应性,扩大政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二是协调政党内部关系。良好的政党内部关系是政党开展任何活动的前提条件。与传统的政党不同,学习型政党除了通过纪律来约束政党成员加强学习、通过灌输教育来影响政党内部关系之外,更加注重通过民主的方式来激发政党成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以人为本的方式来实现政党成员个人奋斗目标与政党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通过共同愿景来保持政党成员持续的学习激情和创造活力,通过共享信息、敞开交流、真诚互动来协调政党成员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的关系、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提升政党成员与组织的能力以达到政党运作层面的默契。三是发挥政党功能。政党作为特殊的利益聚集机构,是联系政府和民众的中介和桥梁。政党通过利益综合和利益选择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体需要和利益诉求转化为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通过培养政治精英、组织政府与进行政治录用等功能来增强政党的社会影响力。学习型政党不仅倡导全体党员共同学习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政党成员的执行力,达到统一思想和行动的良好效果;而且强调通过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有机结合的方式,不断整合、吸纳政党的内外部学习资源,促进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的双向互补,提高政党成员和党组织的学习力,更好地发挥政党的功能。四是实现政党的政治目标。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具有特定的政治奋斗目标。一般来说,政党的奋斗目标都是希望通过掌握或影响国家政权来实现其所代表的特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学习型政党就是强调通过不断加强学习,提升学习能力,来增强政党成员通过掌握或影响国家政权来实现政党奋斗目标的能力。对于执政党来说,学习型政党就是要通过不断学习来不断提升执政能力,更好地履行政党的执政使命。
(4)学习型党政的基本特征。一是具有科学的学习理念。学习型政党是具有科学学习理念的政党。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具有科学的学习理念,是学习型政党紧跟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潮流,与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接轨的内在要求。作为特殊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党要求树立“终身学习”“持续学习”“责任学习”“素质学习”“全面学习”“实践学习”“团队学习”“危机学习”“全员学习”等新理念,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和一种生活方式,自觉做到学以增智、学以养性、学以长技,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不断提升政党的学习力、创造力和执行力。二是具有发展创新能力。学习型政党是具有发展创新能力的政党。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学习中认识规律、在学习中寻求发展、在学习中实现创新,是学习型政党的本质特征。重视学习、持续学习并不是学习型政党的最终目标,而只是增强发展创新能力的手段和途径。学习型政党要求通过重视学习、持续学习以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习的过程变成重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革新的过程。三是具有健全的学习制度。学习型政党是具有健全学习制度的政党。制度是科学思想和科学理念的固化形式,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个人的学习具有随意性。政党的学习不同于个人的学习,具有目的性、强制性和针对性。衡量一个政党是不是学习型政党,一条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形成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和健全的学习机制。要把政党的学习落到实处,离不开健全的学习制度做保障。没有相应的学习制度和学习机制做保障,政党的学习就可能走过场、流于形式,最终只能成为空洞的口号。四是具有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能力。学习型政党是具有在学习中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能力的政党。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的认识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说,任何个人和政党都不可能保持一贯正确、永不犯错误,都必须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学习型政党就是旨在通过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能力,永葆政党的先进性。
第二,关于学习型党组织。
(1)学习型党组织的提出。“学习型党组织”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借鉴吸收“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党”等理论基础上的一个重大创新。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和基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实质是通过学习,不断激发个体的学习潜能。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理念,更是一种善于学习、全员学习、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持续创新的组织发展模式和机制。作为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可用于指导各种组织的管理。目前,学习型组织被当代国际学术界、管理界公认为21世纪成功的组织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由学习型组织延伸,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等概念相继问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新概念。深入理解这一概念,关键是要领会把“学习”变为“学习型”,并把“学习型”同“党”联结在一起的含义。这不是简单的一字之增,不是随意的一词之创,这反映出我们党在深刻把握学习对于事业发展和自身建设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自觉地把学习纳入党的自身特质之中,并努力塑造成为党的整体行动模式。一是表明学习是对党的整体性要求,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二是表明要使学习成为党的生存之基、成长之道;三是表明要使学习内化为党的基本特征,成为党的显著标志。因此,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是要把学习科学理论和先进知识在全党形成制度、风气,以卓有成效的学习提升党的创新能力,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正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所提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切实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更加重视和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顺应时代发展,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因此,所谓学习型党组织,是指建立在新的学习理念基础上的一种党组织发展的新模式。它以新的学习为基础,以发展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发展为主旨,通过组织化、互动式和研讨式的学习以及对学习的科学管理,开展新的学习活动,不断提升党员个体和党组织适应时代发展的学习力、执政力和创新力,实现组织和成员的共同成长,以及与社会事业的协同发展。
(2)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从字义上看,学习型党组织就是一种强调学习并且将学习纳入制度化轨道而加以保证的党组织。这只是一种狭义的理解。我们不能开几次会、组织几次集体学习、组织几次参观学习或者行政能力考核便宣布自己建成一个学习型党组织。这种理解未免片面化,未能领会学习型党组织的真正内涵。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对学习型党组织的理解存在三种观点:一是“传承说”。这种观点认为,学习型党组织理论源自党的优良传统,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性,传承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强调学习的特色,是现代学习型政党的共性。二是“西学中用说”。这种观点认为,学习型党组织理论源自西方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其观点的核心是学习型党组织理论并非仅仅强调“学习”二字,它有更深刻的内涵,只有深入学习西方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才能更为准确、科学地把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规律和内涵。三是“调和说”。这种观点认为,学习型党组织理论是我党继承马克思主义政党持续性学习的优良传统,同时借鉴西方学习型组织理论而提出的理论,是学习型组织和党组织的结合。鉴于此,我们可以尝试给学习型党组织做出如下界定:学习型党组织是一种能够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理念,具有健全的学习机制、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学习型成员为基础,以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为关键,以创新学习方式为动力,以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为重点,以增强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根本的党组织。
(3)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特征。学习型党组织作为一种独特的组织形式,除了具有一般组织的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基本特点。一是共同愿景性。政党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区别就是政党的根本宗旨在于夺取并保持政权。因而,政党的共同愿景必然是以政权为核心的政治目标,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作为政党的所属组织,学习型党组织同样也是如此,会以政党的政治奋斗目标作为共同愿景,并为之不断努力。当然,学习型党组织也会根据地方特色,与地方实际相结合而设置符合自身发展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或者说总目标与分目标,等等。但学习型党组织的这些目标与政党的总目标始终是保持一致的,并为之而不懈奋斗。二是先进性。学习型组织无一例外地都重视学习,学习型党组织不仅重视学习,而且把科学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科学理论是政党及其党组织生命力的第一要素。“没有理论,革命派别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而且不可避免地迟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产。”在当代,学习型党组织不仅有着理论来指导自己,而且始终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和武装自己,这决定了学习型党组织不可避免地具有先进性。三是创新性。彼得·圣吉曾经用“创新”二字来概括学习型组织的要旨。对于学习型党组织来说,创新则具有决定性意义。所谓创新,是指创造和发现新事物。它包含前所未有的创造与发现,也包括对旧事物的重新组合与再次发现;它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提出独特的、新颖的、不墨守成规的且富有成效的见解和思维。如果不能创新,政党就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其生机和活力也就终止了,最终会走向灭亡。正因为如此,富有创新精神是学习型政党及其党组织更为突出的特征,它更加注重以有效的学习提升党的创新能力。四是严格性。政党是指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为维护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围绕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或影响政府而结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这决定了政党必然是严密的组织,它会更加重视制度建设,严格的制度规范成为政党及其党组织的鲜明特征。学习型党组织也是如此。它强调学习是一种制度行为,而不是一种倡导行为,要求有相应的学习制度,推动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严格的学习制度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党组织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进而夯实学习型政党的基础。
总之,学习型党组织虽然是以“学习”为基本特征,但绝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和“重视学习”。学习型党组织不是“学习型”与“党组织”的机械叠加,而是二者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质的飞跃。其最基本特点是兼顾学习型组织和党组织两方面的属性,既有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又体现党组织的本质特征;既遵循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要求,又发挥党组织的自身优势。它的核心元素是学习,更加强调要把学习作为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特征、作为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员干部的重要标志,要求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学习,要把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通过提高学习力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和凝聚力。
(4)学习型政党与学习型党组织的区别和联系。从二者的联系来看,学习型党组织包含于学习型政党之中,政党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组织,从广义上理解党组织,二者基本是相同的。建设学习型政党,关键在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一方面,学习型政党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战略指向。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个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战略任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就是实现这一战略任务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学习型党组织的核心要素是学习、热爱学习、踏实学习;主要学习方式是团体学习、团体钻研、团体讨论。同时,学习型党组织在学习理念的先进性、学习主体的自觉性、学习内容的科学性、学习方法的创新性、学习目的的实践性、学习机制的长效性等方面都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目标在于提高党执政兴国的能力和抗腐防变的能力,在于推动党内学习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学习型政党,应该从基础工作做起,从每一个支部、每一个党委做起。只有建设无数个学习型党组织,才能够组成一个强大的学习型政党。
从二者的区别来看:首先,二者的内涵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指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积极分子为维护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围绕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或影响政府而结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党组织则是政党的功能载体和政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一定组织中的党员按照相应的组织原则构成的集合体。根据党章规定,党组织分为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和党的基层组织三级,每一级党组织都有相对应的职权和义务,都必须重视党的建设,经常讨论和检查党的宣传工作、教育工作、组织工作、纪律检查工作、群众工作、统一战线工作等,注意研究党内外的思想政治状况。因此,学习型政党更注重从政党的性质角度来理解,而学习型党组织则更注重从党的各级组织来界定。其次,二者建设的要求不同。学习型政党以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创建的根本宗旨,并最终以党员干部素质率先提高带动全社会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其实质是一种现代化建设体现在人的发展方面的发展模式。学习型政党建设的要求是宏观的、抽象的,带有战略指向性质。学习型党组织则是一种组织发展模式,它是以培养学习型党员为基础,以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为关键,以创新学习方式为动力,以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为重点,以增强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根本的党组织发展模式。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要求更微观、更具体,带有实践操作指向。最后,二者的目标指向不同。学习型政党的目标指向是通过提高政党的社会适应性、更好地协调政党内部关系、更有效地发挥政党的功能、形成更加科学的用人导向,更好地实现政党的奋斗目标。学习型党组织的目标指向是通过大力营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建立健全有效的学习制度,探索和完善各种学习形式,使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和知识素养不断提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使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从而更好地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总之,在大力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需要梳理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的关系,从而明确自身的目标定位、核心内涵、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
(四)高校党组织与高校学习型党组织
第一,关于高校党组织。
(1)高校党组织的内涵。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高校党组织就是党在高校成立的基层党组织,它处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最前沿,是学校党政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校党组织是学校党委与广大党员、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带领党员队伍、团结广大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的重要责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2010修订版)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党组织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党组织建设是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的关键所在,也是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基础所在。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所谓高校党组织,就是党在高校建立的基层组织,包括高校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党章规定,在普通高等学校等事业单位的领导体制中,“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作出决定,同时保证行政领导人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这就明确了高校党组织在高校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可以说,高校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的基础力量和主要依托,是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组织主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高等学校党基层委员会(以下简称“高校党委”)。1998年6月22日中组部、中宣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规定了高校党委的职责和功能,主要包括: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领导班子建设,党的总支、支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和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对工会、共青团、教代会、学生会和统战工作的领导。高校党委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党委对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学校,根据工作需要,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党委可以设立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由党委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对党委负责并报告工作。此外,根据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党的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以下简称“纪委”)。纪委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党委应本着精干、高效和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原则,设立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处以及研究生工作部等工作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包括配备一定数量的组织人员。
第二层次,院(系)一级党的组织。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院(系)党委(党总支)在基层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支持行政负责人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院(系)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要经过党政联席会议,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研究决定。院(系)党政主要负责人会前通过充分的沟通,交换意见,根据议题内容分别主持会议。党政之间既要明确职责又要协同合作,既要合理分工又要形成合力,有效形成院(系)党政相互配合、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院(系)一级的党组织组建的原则是:党员50人以上的院(系)级单位成立党的总支部。党员不足50人的院(系)级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经校党委批准,也可以成立党的总支部。党的总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党的总支部应配备必要的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党员100人以上的院(系)级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经校党委批准,可以成立党的委员会。院(系)级单位党的委员会由动员大会选举产生,接受校党委的领导。
第三层次,教职工和学生党支部。该级党组织的职责和功能,中共教育部党组明确规定:党支部在院(系)党委(党总支)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要本着有利于党组织开展工作,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有利于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主动适应高校办学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和党员队伍构成的新变化,进一步改进和调整党支部的设置形式,尽可能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组织相对应。坚持把本科生“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形成“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工作格局。积极探索与专业方向、学科团队等相对应建立研究生党支部的新方式,实现党建工作与研究生学习、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凡是具备建立党支部条件的行政、教学、科研单位,都要单独设置党支部,尽量减少跨单位、跨部门设置党支部。
教职工和学生党支部组织组成原则如下:党员不足7人的党支部,不设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支部书记1人,必要时增选副书记1人。党员7人以上的党支部设立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教师党支部一般按照教研室(或学科团队)设置;学生党支部按年级或系设置,党员人数较多的可按班级设置;机关、后勤等部门的党支部一般按部门设置。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可与业务相近的部门或单位联合成立党支部。
(2)高校党组织的特征。高校党组织是高校各级基层组织和部门的政治核心,领导着高校的改革、建设、发展,也是推动高校改革发展顺利前进的思想和组织基础。与其他党组织相比较,高校党组织又有其自身特点:一是机构健全性。与其他党组织相比较而言,高校党组织的组织机构健全,设置齐全,各项制度能够切实配套落实。高校以及高校管理机构还能够充分地为高校党组织提供更加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和健全的组织机制。高校党组织包括高校党基层委员会、院(系)党组织、教职工和学生党支部,可以说,在高校范围内,党的组织机构的设置已经相当完善。高校集体化和规范化的组织机构以及纵向横向层级分明的从属关系,有利于高校党组织处理好各类关系、扩大交流范围、发挥团体合力,进而形成系统化的党组织。二是思想先进性。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和人才聚集的地方,是各类高层次人才工作、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基地。高校党组织中不乏各类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求知成长的大学生,党组织成员基本上都是高知识群体,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比较高,思想观念富于前瞻性和敏锐性。同时,做好高校党组织工作也要求必须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养和丰富的高校党务工作经验。这些都决定了高校党组织具有先进的思想。三是资源丰富性。高校是专门从事教育、学习、科研的地方,其进行教育、学习和科研的设施和资源相当丰富。对于高校党组织来说,可以利用的资源也是相当多的,例如,课堂、讲座、报告、会议、培训及网络这些资源利用起来相当方便。高校党组织还可以通过组织图书阅览、创建网上论坛、组建各类培训基地等开展党组织的活动。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设施是高校党组织的优势所在,是其他基层党组织所不具备的。
第二,关于高校学习型党组织。
(1)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提出,既是高校党组织内在特征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2010修订版)第十七条规定,“高等学校党组织应当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对党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并教育党员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也是将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理论应用于高校党组织的理论创新,它旨在强调通过学习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党员教师、党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对党员个体及党组织的学习功能的引领,保持高校党组织的创新活力,提升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就要求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应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让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在学习中逐步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并起到辐射作用,带动周围人共同学习、共同发展进步;同时,党员的提升和进步也会反作用于高校党组织,促使党组织成为学校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所谓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就是指能够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理念,具有健全的学习机制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学习力推动创新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公开透明、清正廉洁,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团队。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学习组织,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集体看书、读报和传达文件,也不仅仅是进行单纯的学习培训,而是强调要持续不断地主动学习,使学习成为党组织的一种内在要求,成为党员群众持之永恒地进行的行为,学习能够使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持续的效力,在党组织中形成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理念、体制,组织成员学会一整套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学习方法,能够用学习的理念去处理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高校的科学发展,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是一个系统的组织,包含着自身的要素。首先,从主体来看,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主体是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他们与高校教育和教学活动密切联系,是与党组织内外相连的人员。其次,从客体来看,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客体是存在于组织体系内外的知识,是每一个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要掌握和运用的知识。再次,从目的来看,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目的是学习,是组织中的主、客体发生联系,是组织内外不同层次的人员对存在于组织内外的知识加以收集、储存、记忆、传播、运用,并融合到组织原有的知识当中去的一系列活动。复次,从技术保障方面看,专业技术成为学习的有效工具,是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党员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保障。最后,从学习场所来看,高校学习型党组织本身就是全体党员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平台或学习的场所。因此构成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要素是党员、知识、学习、专业技术和学习型党组织,每一要素都构成了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大系统的子系统。
(2)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从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党员个体的自我发展来讲,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学习的天性,教师尤其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与提高的欲望和自我超越的能力,对学习始终充满渴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天性与渴望更加凸显。学生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具有创新精神,更是如此。因此,高校学习型党组织更尊重每一个党员的自我发展,并将他们的潜质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出来,使每一个党员获取新知识的内在要求和冲动更为强烈,从而源源不断地获得自身发展壮大的动力。二是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各级党组织在为学校中心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的同时,也为广大党员群众搭建了更广阔、更高效、更便捷的学习平台。这些年,高校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做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表率,整合校内校外各种学习资源,拓宽学习领域,在党内积极营造浓厚的组织学习环境,形成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终身学习和团队学习等先进的学习理念,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习规章制度,这些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载体和学习机制等,赋予了高校各级党组织更加全面的学习功能,从而提升了全体党员的学习能力。这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是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优势所在,是社会其他组织所不具有的。三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高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方面,高校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高校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要来讲,创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更能体现出创新意识,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增强高校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其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的示范作用,使广大党员干部拥有更高、更强、更持久的创新能力,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总之,厘清和界定高校党组织与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明确高校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和特殊要求,是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