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价值维度
价值,从其本质属性上讲,是属人的价值。马克思认为,人是主体,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就会产生包括其他人、自然界在内的客体对主体人的需要的满足,价值便应运而生。因此,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价值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从具体细化的层面来讲,由于人类社会可以分为个体的人和群体的社会,因而这种属人的价值便可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社会价值是指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态建设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个体价值,简单地说,就是对个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具体的、现实的人,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按其类别可分为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
一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价值
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指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将特定思想道德规范内化到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中,进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诸多领域外化为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它着重从相对宏观领域来考察道德素质教育在社会整体结构中所具有的意义、功能和地位。从本质上讲,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就是一种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育合格人才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道德素质教育工作,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使其在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政治价值表现为通过道德素质教育活动所创造的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经济价值表现为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文化价值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选择、传播、渗透和创造的效用;生态价值表现为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的效应。
1.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高校从始至今是社会文明的根源,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生产地和重要传播点,是传播科学思想、开创文明新风、引领文化潮流的地方,它具有知识和人才两大组成部分。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应首先用学校的文明风尚去影响社会风气的改善,把自己的小环境建设好,使之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大学生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改进,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而社会要为促进大学生的发展而服务。
高校的发展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从某个角度来说,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要受社会的制约,必须依托社会来开展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社会各界都应站在民族复兴、国运兴衰的高度,把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当成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和共同目标,群策群力,统一认识,为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校内校外共育人的合力。另一方面,要主动争取社会各领域对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关注、支持和参与,努力共建以个人为中心、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新局面,要充分利用社会各领域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由此看来,实现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社会化正好顺应了这一要求,使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发展要借助于社会的资源及力量
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和教育人,而培养人和教育人一开始就应该是全社会的事业和责任。只有把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作为全社会共同的任务,集中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的道德素质教育体系,才能完成教育目标。一个人完整的社会化过程需要由全社会共同塑造,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做好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协调工作,逐步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相结合的道德素质教育网络体系。在科技更新与社会变革日益加速的今天,高效快捷的传媒使人们能平等地占有信息,社会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发展引发了评价标准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使教育对象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盲从。
只有把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工作看作全社会共同的任务,集中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的道德素质教育体系,才能完成育人目标。这一切都迫使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者不得不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向社会学习、向时代学习、向生活学习,借以更新知识、转换思维方式,不断探索道德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在这个综合育人的过程中,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在促进道德素质教育社会化进程中的控制、协调和导向作用。但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社会化并不是高校完全放任不管,把道德素质教育完全地推向社会,而是打破高校的封闭状态,通过加强高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关联与合作,形成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整体力量,为高校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服务。
3.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社会化的价值
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社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是社会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地位和竞争优势。道德素质教育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工作者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的最基本的社会存在。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社会化能够引导广大道德素质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旗帜下形成共同的教育信念和丰富的道德情感,增强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工作者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的学科归属感和使命感;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社会化能够增进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与资源交流;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社会化能够引导广大道德素质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中形成统一的意志,保持协调性和一致性,逐步确立相对稳定的理论信念、文化符号和实践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在的社会关系走向均衡、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趋于稳定规范,进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传统的形成和学术文化的积淀。
二是社会化有利于凸显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政治功能。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相互激荡,新旧体制和观念相互冲突,社会利益关系深刻变化,这必然给社会发展带来这样或那样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强化道德素质教育的保证功能、导向功能、传播功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道德素质教育具有保证功能。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社会化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逐步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政治共识,保证青年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坚持正确的方向,从而为社会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其次,道德素质教育具有导向功能。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社会化以社会整体发展需要为价值取向,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理想信念,形成体现社会发展方向的奋斗目标,选择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行为规范。最后,道德素质教育具有传播功能。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社会化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文化信息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接受度,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传播功能。
三是社会化有利于优化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工作系统内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配置。首先,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社会化有利于形成系统内部的分工协作机制。哈耶克曾指出,知识的分工特性,会扩大个人的必然无知范围,亦即使个人对这种知识中的大部分知识必然处于无知的状态。因此,只有将分散在不同岗位的道德素质教育工作所拥有的知识片断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重组,才能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的效率。其次,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社会化有利于引导道德素质教育工作者严格按照分工协作的方式对知识结构进行配置,逐步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协作、异质相容的“伙伴关系”,有效避免资源内耗,从而促使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工作者集中力量进行理论研发和实践创新,增强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工作者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后,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社会化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过程的优化、科学化和合理化,从而引导广大道德素质教育工作者充分挖掘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在潜力,增强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内部功能的多元性,提高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的效率。
二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个体价值
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个体价值就是道德素质教育满足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需要所产生的效用关系。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它始终关注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和完善,其最终目标和根本任务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个体价值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道德素质教育自身的内在要求。从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活动过程来说,其价值主体可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普遍意义上的人三个方面,由此形成了对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到底能够促进哪些人或哪些群体的发展和满足其需要,也就是对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个体价值的不同理解。我们认为,将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个体价值的价值主体仅仅局限于教育者、受教育者中的任何一方,都是有失偏颇的一种做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个体价值的价值主体应该定位在广义的人上,既有利于其概念的表述,也有利于分析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个体价值的具体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个体价值主要体现在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理念态度上,体现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上,使人在社会实践中确立自己的价值和主体地位,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原则,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努力提高道德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感染力,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和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为我们拓展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奠定了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发展完善,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必须积极地适应这一变化。目前,我国“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和当今大学生的特点也为发展道德素质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因此,道德素质教育的功能也必须由计划经济时期单一的政治保障功能向多元化的以政治保障功能为主、个体发展功能等其他功能相互协调发展转变。从群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面貌出现三大转变,即从依赖转向独立、从封闭转向开放、从关心书本转向关心社会。
1.个体价值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目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向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他们进行政治教育,这是社会的需要、党和政府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个体来说,与他们自身的需要和发展无关,似乎是外在的东西。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迟钝、麻木,甚至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是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教育者要向大学生讲清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他们自身发展和需要的价值,从而转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对于过去而言,现代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获得了较为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他们的“成人感”迅速增强,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自己已经完全长大成人了,开始具备自主自立的强烈意识。他们对个性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渴望拥有“酷毙”“帅呆”的鲜明个性,希望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并能够决定、主宰自己的一切,从而为将来适应社会做好准备。因此,他们大多不满足于高等学校管理部门、大学辅导员或家长为他们设计好的成才模式和发展道路,试图摆脱“出自好心”的包办代替和别人的“指手画脚”,对所谓“独裁专制、家长式”的束缚特别反感。
在当今世界的社会变革大背景下,在迎接挑战、完善自我、择业竞争与适应未来的目标驱使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内容越发显得实用。不少大学生将学习内容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是否有用作为评价学习是否需要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往往自己觉得有用就想学、乐学、肯学、苦学,要是觉得没有用就不想学、不肯学、少学、厌学甚至逃学。许多大学生都认同这样的观点:学习就是使学到的知识将来到社会上能够有用,学了没有用等于不学,学了不好用还不如不学。
“超前”的现代化的物质生活需要,自主的社会交往需要,高雅、新奇的文化娱乐需要,提升自我的学习求知需要,自我实现的专业成才需要,加上青年期强烈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与理解的需要,等等,使得当代大学生在需求满足上“似乎没有不需要的”,甚至表现出些许“贪婪”。当代大学生处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知识经济与市场经济交织的时代,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和科技等方面都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系统,使得他们产生强烈丰富、纷繁复杂的需要结构。可以说,21世纪的大学生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相比,其需要的最大不同和突出特征就是它的丰富多样。当今大学生新的心理特征为我们拓展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和发展道德素质教育的个体功能提供了主观条件。
2.个体价值的具体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其价值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重视社会的发展,而且重视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成为大学教育的基础理论之一。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毛泽东在论述我国的教育方针时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均得到发展,成为有文化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也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和要求,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就是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包括文化科学知识和才能,又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还包括健康的体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直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帮助大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思想、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分析问题,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引导大学生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不断提高认识和觉悟水平,促使大学生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行动上都可以真正地拥护和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引领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把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通过亲身体验转变为基本的信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可以直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这本身就是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人的社会化。任何人都存在社会化问题,都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成为社会的人,获得发展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起点。个体的社会化不仅对社会来说是重要的,对其个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社会化”指的是从一个自然人变为社会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现实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一生下来就是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一个人要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从一无所知成长为可以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并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履行一定的角色行为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学习并遵守社会规范,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观念,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换句话说,就是需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社会化特征决定了人的自身成长的发展受一定的社会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制约,是社会环境和教育的结果,而不是生物基因复制的产物。一个人只有成为社会中的一员,能够适应社会并被社会所允许和认可,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3.个体价值的实现
如前所述,一个学生只有首先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并以社会允许和接纳的方式行动,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对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社会要求势必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加以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化是学生发展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起点。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一个社会参与者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教育作为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途径,主要通过对该社会政治文化、道德文化和法律文化的传播,提高个体对现存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认知,使个体掌握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道德生活和法律生活的知识与技能,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使个体的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社会的要求。
学生是社会的人,必须与他人、群体、社会保持合理的关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道德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和社会,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作用和价值,接受一定的价值规范体系,从而与自然、社会和他人建立全面和谐的关系。学生接受道德素质教育是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需要,是完善思想道德的需要,也是塑造现代合格公民的需要。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证明,物质生活的增长和丰富决定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并给予后者深刻的影响。但是,物质生活的富裕并不等于精神的进步。我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转折时期,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多元文化的冲突、价值观念的碰撞,以及中国自身的变革都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的学生热衷于追求物质生活的提高,而忽视了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生活的充实,把感官的刺激看作人生的唯一目的,极力鼓吹物质生活高于一切。这些腐朽的人生哲学不仅侵蚀并影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社会群体的全面发展。因此,只有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物质生活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才能克服学生的片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素质教育是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学生的道德修养、精神境界与进取精神,都是道德素质教育长期作用的结果。
首先,要倡导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生活水平。道德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对学生社会心态的引导调节,激发学生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愿望,引导学生不仅要摆脱贫困,而且要摆脱愚昧和庸俗;不仅要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而且要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针对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各种腐朽现象的出现,道德素质教育应通过各种媒体的舆论导向,大力提倡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高尚的精神品格。其次,要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赋予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当前,面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学生对心理关怀和人文关怀的渴求十分强烈,道德素质教育要帮助学生调节适应社会变革的心态,体现其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的原则,关注大学生个体的精神生活需要,给处于精神高度紧张、心理负担日益加重的当代大学生以温馨的心灵抚慰,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和烦恼,疏导情绪,恢复心理平衡,使大学生更好地应对人生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选择,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竞争。努力营造尊重人、爱护人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每个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而且是人的现代化。大学生必须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价值观念、道德品格、能力水平、思维方式和主体性意识的现代化,这正是新时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摆脱旧的思想观念中的那些依附性、保守性、被动性的束缚,时刻保持一种对生活的积极参与意识和主动创造的精神;帮助学生扭转沉溺于物质追求的、片面的、狭隘的精神生活状态,消除不良人格心理,促进人性的丰富和张扬;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的思维从狭隘的视野和片面的思维方法中解放出来,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这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也就是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发挥,以及内在潜能的最大限度挖掘,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更高目标。
三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价值关系
道德素质教育所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个体与社会不相适应的矛盾。长期以来,无论是高校自身还是家庭、社会,都普遍认为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是高校的事,没有必要将其放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加以考察,对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资源利用较少,也没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造成大学生在学校中受到的道德素质教育与他们在校外社会环境中受到的影响很不协调,甚至各种作用力完全相反。
教育必须依照社会的要求来促进人的发展,完成个体的社会化。高校要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那么,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就不能搞封闭管理,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让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体验社会、分析社会、观察社会。由此看来,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的来说,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之间的关系。首先,对于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二者在价值主体、价值表现、具体目标、价值要求等方面是相互区别、不能互相取代的,抹杀二者的区别就会造成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混乱和价值的失落。但同时,二者之间又犹如鸟之两翼的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关系。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社会是由具体的个体所组成的,而不是抽象地存在着,个体是具体的社会中的一员,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存在。“个人的生存意义的获得,个人才能的发展,事业、爱情的成功等,都是在一定的社会中实现和完成的。一个人只有先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并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而行动,才能在这个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化是个体发展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起点。”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价值是个体价值的具体体现和根本保障,失去了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个体价值最终也难以得到实现;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基础,实现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价值必须建立在个体价值充分实现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强调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协调,增强受教育者个体维护、实现社会价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在社会性与自我性的融合中追求个体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