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与中国(印度洋地区研究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历史上大国对印度洋的控制

海上交通是政治和军事战略中的最重要因素。从社会和政治的观点来看,海洋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它四通八达的海上航线,如同一条宽阔的大马路或者辽阔的公有地,你可以朝着任意的方向往前走。只有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你之前走过的路径可能会受到某种条件的制约和控制,让你不得已选择其中的某些道路作为贸易航线。〔美〕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论》,一兵译,同心出版社,2012,第17页。海权在控制交通方面作用突出,历史上就是如此,而且只要还有海军,该状况还会继续存在。原因就是在长距离大批量运输方面,水运比陆运方便得多,运量也大得多,所以海洋也就成了最主要的商业交通媒介。〔美〕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大国海权》,熊显华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第167页。

13世纪前,印度海洋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印度手里。印度人在印度洋上称霸的时代是贸易和航行完全自由的时代。其时,海盗绝迹,航路畅通,贸易不受任何干涉,是向一切国家的船只开放的。阿拉伯人在海上自由航行,甚至运输他们的货物远到东方的中国。而中国帆船在4世纪就到了印度洋。垄断或不许别人在海上自由航行的问题,显然是不存在的。〔印〕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的历史影响》,德隆、望蜀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第32页。后来,欧洲人来了。1497年7月8日,达·伽马率领四条帆船从葡萄牙起航,并于1498年5月底驶入卡利库特港。〔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吴象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412页。当葡萄牙人在1498年到达的时候,印度洋是一个真正的海上真空地带。新入侵者没有把他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一个地区,而是基于一种非常正确的判断,向东西两个海域伸展。在西部海域,他们拿下了莫桑比克和吉尔瓦这两个非洲沿海最重要的穆斯林殖民地,然后又拿下索科特拉与奥尔墨兹两个岛,从这两个岛上他们能够控制红海和波斯湾。在印度西海岸,他们从柯钦开始,长驱直入果阿、达曼和第乌,因而获得了对马拉巴和古吉拉特的控制。在东部海域,在科罗曼德尔沿海的锡兰,马苏里波特南、尼加帕坦和孟加拉湾另一边的马六甲也被他们拿到了手。〔美〕A. J.科特雷尔和R. M.伯勒尔:《印度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上海师范大学外语系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第20页。自从1509年米尔·侯赛因和埃及舰队离开印度海洋之后,我们可以说,葡萄牙人已经在印度洋上确立了霸权。〔印〕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的历史影响》,德隆、望蜀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第41页。历史上,葡萄牙人对印度洋统治了一百多年。在这之后,先是荷兰人挤出了葡萄牙人,英国人又取代了荷兰人;随后,美国人在亚洲的公海上替代了英国人,这是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流血、杀戮而实现的。〔美〕罗伯特·D.卡普兰:《季风:印度洋与美国权力的未来》,吴兆礼、毛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第362页。

海权的历史是对国家之间的竞争和相互间的敌意,以及那种频繁的在战争过程中达到顶峰的暴力的一种叙述。〔美〕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论》,一兵译,同心出版社,2012,第1页。“得海权者得天下,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21世纪将在印度洋上决定世界命运”。〔美〕A. J.科特雷尔和R. M.伯勒尔:《印度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上海师范大学外语系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第108页。马汉的海权理论曾经在罗斯福的支持下,为美国海军发展和海上军事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1890年,美国通过《海军法案》,只用10年时间就使海军实力由世界第12位跃升为第3位,仅次于法国和英国。进而在“一战”后成为世界最强大的海权国家,“二战”后完全控制了太平洋,把太平洋变成了美国的“内湖”。〔美〕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大国海权》,熊显华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第3页。美国至今依然希望在海权理论指导下捍卫其霸主地位。2012年6月2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在新加坡参加香格里拉对话会时表示,2020年前美国海军将把目前在太平洋与大西洋分别部署50%战舰的格局,改变为太平洋60%对大西洋40%的格局。美国高调调整战略重心,表面上是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实际上是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寻找立足点,是海权战略经过缓冲后的“回归”。

海权战略曾经成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印证了“得海权者得天下”的命题,而这一成功“案例”也极大地吸引着印度政治家们的“大国梦想”。印度在13世纪之前掌控了印度洋的制海权,之后,先有葡萄牙,后有荷兰、英法等国争夺印度洋,最后在19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印度洋成了“英国的内湖”。〔印〕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的历史影响》,德隆、望蜀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第81~96页。1947年印度赢得独立后,承继了英国的大国抱负,迫切希望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其战略目标既受马汉“强权即公理”强悍命题的影响,也受印度海洋战略奠基者潘尼迦(K. M. Pannikar)“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掌握了印度”、“印度的安危系于印度洋”等战略思想的影响。〔印〕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的历史影响》,德隆、望蜀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第80~96页。特别是1998年核试验后,印度人心中压抑已久的大国梦想再次被触发。进入21世纪,随着印度经济的崛起,印度的大国梦想日渐清晰,梦想与现实的桥梁则是使印度洋成为“印度之洋”。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曾指出,“国家的安全关切包括从西边的阿拉伯海到东边的马六甲海峡”;2004年曼莫汉·辛格政府上台后,延续了前届政府的海军战略,也曾指出:“我们的战略足迹覆盖印度洋的远洋范围”;副总理阿德瓦尼也曾宣称21世纪将是“印度世纪”。可见,印度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大国抱负。这也是近年来印度的军事装备投入一直很高,军事投入一直略高于其GDP增长速度的原因。叶海林:《印度军事投入一直稍高于其GDP增速》,凤凰网,2011年3月2日,http://v.ifeng.com/mil/201103/bbee7eac-641f-4178-b3b3-3a06b8f22a8c.shtml。特别是印度在海军建设方面的投入很大,希望通过建立强大的海军实现自己的强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