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村落(中国百村调查丛书·周礼村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周礼村落印象

据《岐山县地名志》记载郭村:“宋时有村,以居民姓氏而得名。”岐山县现存的最早的明万历年间《岐山县志》中有“郭村”字样,清光绪年间《岐山县志》开始出现“北郭村”的记载。北郭村是以姓氏命名的地名,有案可稽。但郭姓的由来,却因“文化大革命”期间郭氏族谱及先人轴子被毁灭失,而莫衷一是。据周礼北村现任20多年的会计赵发锁与郭怀智、郭益人、柴伟四人撰文回忆:“北郭村村民口口相传,郭姓宗族,原居山西大槐树底下,因居地系沙土,五谷年年歉收,生活所迫,多人外出谋生,有西行经商者,在西岐圣地发迹,而定居岐山。”“据郭氏家谱记载:郭氏先祖中一人皇榜高中,官拜凤翔府尹,随后便在周礼北村兴建郭氏祠堂,郭姓宗族每年春节、清明等均要上坟拜祖,直到解放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岐山县委员会编《岐山文史资料·地名文化专辑》(第11辑),第269~270页。根据赵发锁会计等四人的集体回忆文章,关于郭氏的由来和迁岐时间有多处矛盾,大槐树的故事源于明朝洪武年间开始的山西对外移民,而非五代、北宋时期。据郭拴魁回忆,郭姓有一支在千阳定居,直到20世纪50年代。每年千阳郭姓后裔仍回郭氏祠堂祭祖。不过郭氏祠堂的记载和佐证足可以证明周礼北村的郭姓的确是在当地有影响的望族。郭氏祠堂在20世纪50年代改为小学,后改为派出所,现在已另作他用,祠堂内两棵古槐仍生长旺盛,是以为证(见图1-1)。历经岁月变迁,周礼村现在已成为郭、纪、李、赵、强、江、刘、蒋等多姓和谐共居的村落。

图1-1 郭氏祠堂院内两棵古槐树

令人遗憾的是,经过课题组的多方努力并未找到郭氏宗族的族谱,倒是意外地发现了纪姓的族谱。周礼北村纪家拐村组70岁退休工人纪有祥师傅手中有一本纪姓家族的族谱(见图1-2)。这一本族谱是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由其担任民办教师的堂哥纪正俗手抄保留下来的,后于1996年其堂哥利用学校工作之便亲手刻蜡板油印而成并分发给纪姓族人每户一份。堂哥去世前,将这份油印的族谱托付给了纪有祥老人。2003年,纪有祥老人退休回家。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退休后老人回到纪家拐,就开始着手收集资料续编族谱,“纪念奉讳看先祖先宗立楷模,膺图受箓观后代后生效正气”,他想尽自己的力量记录下珍贵的历史留给后人,期盼用时间所积淀下的优秀文化和传统代代相传。据纪家家谱记载:纪姓高祖纪济云,明朝万历年间,迁徙至周礼北村,与郭氏育有二子,之后十几代子子孙孙都在这里繁衍生活。现今纪姓俨然已经发展成为周礼北村第二大姓,纪家拐村组集中居住52户,190多口纪姓人。在纪家族谱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话:“万历迁徙北郭村,始祖济云墓碑立,济云下垂四海潮,纪仓行九行二义,一公龙碑寿品官,双贡应白对龟碑,彩桂攀桂路碑颂,墓碑八座功德茂,今启后生蕴博才,披星旺气逡遁戬,大器晚成放彩彰,万世磨纯四库书,山出云雨润万物,正俗搜集当案祀。”据老人解释,这段文字中提及的纪仓、彩桂、攀桂都是纪姓家族中有成就和名望的人,他们的故事在族人之间传诵。从字里行间也不难感受到纪姓宗族对先祖公德的崇敬讴歌和对后生的殷切希望。

图1-2 纪有祥老人手中的纪姓族谱

比较而言,周礼南村(堰河村)村名的来历更具有传奇色彩,我们在堰河村村史馆翻阅资料了解到,相传青峰岭上有条巨龙,每年夏秋之际都会兴风作浪,七沟八壑的山洪汇聚成流,咆哮直泄,沿途农田、房屋毁于一旦。堰河一带地势低洼,无辜百姓深受其害。村里有一名叫万应的壮汉,力大无穷,在他的号召下,村里挑选了八名精壮的小伙子登上青峰岭为民除害,一番搏斗之后,巨龙一去不返,而九名驱邪降恶的小伙子也化作九块石头,矗立在青峰岭上。万应的弟弟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哥哥的遗志,组织村民抬沙运石,填土打堰,截流河水,让洪水改道,从此人民安居乐业,堰河村也因这土堰而得名。

周礼村落总体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村容整洁,规划有序,道路修缮良好,就算雨雪天气也不会积水泥泞。随便探访一户农家,无论家境如何,前屋后院都打扫得很干净,就算是家门口的柴火堆也会仔细地整理摆放。在这里“黎明即起、洒扫清除”早已成为约定俗成的卫生习惯,庭院环境的脏、乱、差是不体面或有失家庭风范的事情。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彻底清扫屋内外,粉刷墙壁,整修圈舍,称作“扫舍”。早在1952年,全国响应灭“五毒”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周礼南村稽家堡的稽芬热情高涨,积极行动,带头整理环境卫生,并办起洗澡堂为群众服务,稽家堡为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国家卫生模范村。1953年6月,周恩来总理为稽家堡颁发锦旗“农村爱国卫生一面红旗”,并在全国推广其先进经验。1965年,伴随着全县开展以“两管、五改”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堰河村掀起了卫生基本建设的高潮,堰河村成为全县乃至全国的卫生先进村。

在多次入户调查、走访村民的过程中,周礼村落醇厚的民风让人倍感亲切的同时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人与人交往有礼有节,平和相待,不过分热情也不冷漠,自然不做作。村子里的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求学或打工,有老人、小孩的家庭一般都会留妇女专门负责照顾老小的生活起居。走访中遇见的几位高寿老人都精神矍铄、神态祥和,打扮干净朴素,通过聊天发现他们不仅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还在关心着国家大事、社会热点、村庄发展,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周礼之乡良好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必然会孕育出各行各业的人才,也必然会给这里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艰苦年代,为了迅速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伴随着农业合作化,群众开始科学种田、引进新品种、兴修水利、改良农具。1957年春至1958年春,北郭乡在建设周公庙水库的基础上,组织群众兴修水库,建成润德泉“长藤结瓜”引水工程。1958年10月,开始修建姚家沟水库。1966年,周四库建成投入使用。1969年7月,全省最大的水利工程冯家山水库全面动工。这些工程都是以民兵组织为主,男女老少齐动手完成的,由于劳动工具落后,只能用笼子抬、用担子挑、用推车推。

改革开放之前,周礼之乡的群众就是靠着这股坚韧不拔的毅力、团结一心的精神不断地改造着这片土地。改革开放后,周礼村群众在薛世荣、李万魁、徐润奎、郭建堂、郭拴魁等敢闯敢干的村干部的带领下办企业,发展民俗旅游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他们在摸索中大胆推进村办企业股份制改革和租赁制改造,巩固集体经济,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这片土地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据周礼南村村史馆记载,1990~2015年,周礼南村有280余名青年考取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这个数字有力地展现了周礼之乡新生代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周礼北村的郭帅,2014年在韩国仁川亚运会赛艇女子轻量级4人项目上以7分25秒09的成绩获得冠军,是陕西省宝鸡市第一个亚运会冠军。接受采访时,郭帅热情直率,带着岐山人的质朴和执着,坦言自己发自内心地喜爱这项运动,近期的目标是在2017年全运会上取得佳绩,更希望能在奥运会上创造自己运动生涯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