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村落(中国百村调查丛书·周礼村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周文化的特征与传承

当课题组在对周礼村落社会进行调研的时候,关于周文化的传承及其对当代村落文化的影响,以及今天的民俗礼仪与周礼有没有关系,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现在周原地区的村落文化与3000年前的周文化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因为在宋末元初及清朝“同治回乱”时,岐山曾经出现了两次大的人口锐减,所以周文化和周礼并没有一脉相承地传承下来。另一种观点认为现在周原居住的村民并不是周原地区的原住民,因此现在周礼村落的民风民俗并不是纯正的周文化及周礼。课题组认为要阐释上述问题,必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因从古代到现代时间跨度久远,周文化有哪些遗存和历史积淀,我们要做具体的考证和分析。另外我们还要分析周原的村落社会在地域上,同其他的村落进行文化比较,其文化特征会有哪些。我们要全面了解它具有哪些地域的特征、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积淀。只有在此基础上,通过历史的纵向维度和地域上的横向维度的交叉比较我们才能得出一个清晰的概念。

如果我们将周文化放在时间的纵向维度和空间的横向维度的坐标体系下进行比较,从时间维度来看,我们会发现周文化首先是农业文化。高度发达的农业以及农业的经济基础是周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农业文化的特征就是要严格地遵循自然和气候规律,因此周人形成了严谨理性的文化特征。周文化形成了细腻、理性、严谨、顺应自然、善察天象、遵循自然法则的文化特征,而这些都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要求。周人创立的周易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农业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易经·系辞上》有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周公的思想是严格遵循周易的原则。而“易与天地准”,易是效法天地自然法则。以天地的法则为最高原则是周人“洁净精微”的良好习惯。第二个维度我们要考虑周文化对殷商文化的扬弃、承继、超越,不认识殷商文化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和认识周文化。殷人是以青铜文化、商业文化、城市文明为主。周人是以农业文化、农业文明为主。殷代的青铜器大多为酒器。周人的青铜器主要为食器。殷人崇尚酒神文化,具有浪漫、疯狂、野性、主观、感性的特征,这在已出土的青铜器实物考古资料上和殷后期的传说、小说及历史史料中都得到了佐证。而周人具有严谨、理性、温和、平易、人本的理性文化特征。殷、周具有不同的信仰,殷人信仰祖先神,而周人将祖先神与天神分离,既信仰祖先,又信仰天神,是天命的理性文化。天神分离是周人的理性选择和对政权合法性的合理阐释,更加强调的是客观性和人本性。信仰的现实性要求人们处事的严谨性。周人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认识的客观性,信仰的现实性,规范的道德性。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孔子家语》,王国轩、王秀梅译注,中华书局,2010,第272页。孔子教给我们观察一个国家和地域的教化程度的方法,那就是如果我们看到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清洁干净、宁静安详、精准严谨、细腻审慎,那就一定是《易经》教化的结果。如果我们观察到一个地方谦恭节俭、庄重诚敬,那一定是《礼》教化的结果。我们课题组的同仁们在深入周礼村落无不为周原村民的洁净精微、恭俭庄敬而感到由衷地敬佩。周礼村落特殊民风的养成、文化的积淀不能不说是《易》《礼》文化教化的结果。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考量,人们生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会形成不同的习惯、思想和信仰,承继不同的基业和事业,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必然会导致社会心理和文化认同的差异。那么反过来讲,周人长期生活在周原大地,对周文化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洁净精微、恭俭庄敬是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这些都是我们甄别周人文化特征的重要依据。

儒家文化的本初源自周文化。儒家文化兴盛于齐鲁大地,《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曰:“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于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故迟。”伯禽是周公姬旦的长子,代父受封鲁国。伯禽坚持周礼治国,用了三年时间以周礼变革齐鲁大地的旧礼制、旧文化,使周文化影响了齐鲁大地的各个方面。孔子正是在其文化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孔子本人对周文化也相当了解和特别崇信。西汉刘安《淮南子·要略》言:“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中庸》中记述孔子言:“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周文化对后来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唐以前,中华文化崇拜两大圣人——周公、孔子。唐以后,转而推崇孔子、孟子。为何在唐代出现贬周公、抬孔子的现象?这可能与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改唐为周”,而唐玄宗李隆基又“废武周正李唐”有关。在《旧唐书·礼仪志》有记载,武则天曾封周公为“褒德王”,孔子为“隆道公”,而唐玄宗李隆基上台后下令天下不再祭祀周公,只祭祀孔子,并封孔子为“文宣王”“至圣先师”。从此,周公就退出了中国皇家祭祀的神坛,周文化也在官方文化中少有提及。但周文化及其核心要义周礼早由贵族普及平民,由皇家推广到民间。时至今日,周文化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意识、文化心理、礼仪制度、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只不过人们“日用而不知”而已。周礼村民对周公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对周文化也有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

周文化的流播及文化特征。周建立天下以后,周天子分封天下。周乃天下,非国家,诸侯国乃是周天子所封。所以周文化自上而下,对其他诸侯国的文化影响是巨大的。诸侯国的文化在周文化的基础之上吸纳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作为补充。周文化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它具有强大的文化同化能力。周文化继承了夏、商两代文化当中的合理部分和精华。周文化不是排斥诸侯国的外来文化而是借鉴和吸纳外来文化,并以此强化周文化,并允许地域文化存在的自主性。外来文化的吸纳和借鉴不但没有削弱主体文化,反而被主体文化所同化,在同化的过程中主体文化反而被强化,而非弱化。这对后来中国文化在处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过程当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外来文化不是取代传统文化,而是强化传统文化,即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文化同化能力,因而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近代历史学家夏曾佑对周人的历史贡献有一个十分准确的评价:“中国若无周人,恐今日人居草昧,盖中国一切宗教、典礼、政治、文艺,皆周人所创也。”周公制礼作乐,乃是周公思想的制度化。周公的思想及周文化的三大支柱就是强调: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以德配天是要求处理好天人关系,这关乎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敬德保民则强调的是君民关系,即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明德慎罚更加强调的是统治方式,就是要求处理好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也就是礼、法关系。周文化强调明德慎罚,主张通过周礼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统一让人达到“德”,强调人的自律。周礼文化的社会治理模式中以自律为主,法治为辅。周文化、周礼与周易三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周文化以周礼为要义,周礼以周公思想为核心,周公思想以周易为根本。周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影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今天在周原仍保留有浓郁的周文化气息。周人的逸风犹存,周原的民风民俗独特而有大量的周文化遗留,更为重要的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村民们对周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并深深地为周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