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创新的内涵
一 宏观上的创新
现代创新理论最先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 A. Schumpeter)提出和阐明。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指出非均衡发展主要是由创新所引起的“创造性的破坏”,正是创新引起了产业突变、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在生产体系中引入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包括以下五种情况: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变革产业组织、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等。熊彼特(1912)还发现了创新集群现象,并提出了创新集群的概念。创新集群是指创新具有在时间或空间上成群出现的特征。之后,熊彼特的追随者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形成了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创新分支,以及以制度变革为对象的制度创新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体系。总之,创新理论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进、完善的动态过程。创新理论极其丰富,从不同的维度可以对创新理论进行不同的解析,在宏观层面上,它既包括管理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又包括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政策创新等内容。
二 微观上的创新
微观上的创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从经济学视角出发,技术创新主要指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及与商业化应用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而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是指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罗伯茨(Roberts, 1988)将技术创新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新思想的产生或发明;二是发明向商业的转移或其他有用的应用。因此,技术创新包括从实际发明到最终商业化的所有阶段,或者创新等于发明加开发利用。技术创新的成功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经济效益的增长,主要是超额商业盈利;二是市场状态的改善,包括抢先独占新市场和原有市场份额的扩大;三是创新主体素质的提高,主要是其技术竞争力的增强和创新管理经验的有效积累。总之,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潜在的市场赢利机会,以获得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