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现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主线和逻辑结构
(一)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
教材是理论体系的标准表达形式,教材的发展演变过程能够较好地反映理论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从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分为早期、20世纪中后期以及21世纪以来三个阶段,其中,1954年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出版是划分第一和第二阶段的标志性成果。早期政治经济学教材的代表作是19世纪末俄国经济学家波格丹诺夫编写的《经济学简明教程》。这本教材对政治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做出了探索,内容主要是对《资本论》的通俗解读,阐述了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的商品经济,还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特征做出了一定的描述。该书在1929年出版了中文译本,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之一。同一时期,少数中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并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所探讨,如1934年出版的沈志远著《计划经济学大纲》,但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学习和模仿苏联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独创性有所欠缺。
1954年,苏联科学院编写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这部教材较为完整地呈现了马克思、列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行了经验总结。在结构安排上,这部教材讨论了资本主义前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等三部分内容。在观点上,这部教材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采取“二分法”,否定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商品经济,将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中唯一的资源配置方式。该书和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道,成为当时政治经济学教材的“模板”,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20世纪60年代,随着“苏联模式”的迷信被逐渐破除,一些东欧和苏联的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如南斯拉夫的帕夫洛维奇、科拉奇、马尔塞尼奇等先后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可以是自治商品经济;苏联的列昂节夫、利西奇金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些重大理论突破也推动了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教材包括:南斯拉夫学者科拉奇、弗拉什卡利奇的《政治经济学》,民主德国米塔格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应用》,匈牙利学者集体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在国内,毛泽东同志亲自学习和研究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提出了许多独创性见解。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这本教科书有严重缺点,有原则错误,这本书的架子也不太高明”,期待编写一本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此后,国内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如于光远、苏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徐禾等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概论》。同时期,国内学者开始了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独立研究,针对很多问题展开争论,逐渐形成了以骆耕漠为代表的商品经济消灭论、以孙冶方为代表的产品价值论和以卓炯、于光远为代表的商品经济论等三种主要观点。
随着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进程,国内对各种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政治经济学教材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内容结构。其中,北方十三所高等院校编写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北方本)、南方十六所高等院校编写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南方本)最具代表性,在高校的经济学教育中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此外,蒋学模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宋涛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程》等都得到了广泛使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国内经济学界产生了困惑,开始提出要彻底重建政治经济学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确立,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取得了新突破,政治经济学教材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原理和结构体系上做出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涌现了多部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教材,如吴树青、卫兴华、洪文达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吴树青、谷书堂、吴宣恭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此外,之前普遍使用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也与改革实践同步发展,在内容和结构上做出更新和调整,如蒋家俊、吴宣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编》就是当年南方本的第六版修改本。同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用市场经济理论取代《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材,如伍柏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教程》、吴敬琏的《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等。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教材迎来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为政治经济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政治经济学界的创新意识明显增强,理论探索更加积极,政治经济学教材又出现了许多富有新意的版本。在内容上,这些教材吸收和总结了新的理论成果和改革政策,对一些争议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在方法上,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有的还开始采用数理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在结构上,对广义政治经济学、苏联“二分法”等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在逻辑也更加明晰。
(二)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存在争议的主要问题
教材是学科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浓缩和精华,而理论本身又反映了实践发展的状况。二战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前苏联国家和东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使得政治经济学教材体系始终处在调整和变化的过程中,各种版本的教材在理论内容、结构体系和内在逻辑上出现了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如何深刻理解这些问题的本质并处理好各种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成熟、稳定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1.范畴一般与范畴特殊的关系问题
范畴一般和范畴特殊是政治经济学的特定用语。范畴一般主要是指政治经济学的某些概念具有普遍适用性,不仅是对当时马克思所考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析,也是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理论工具,如价值与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一般等价物等。而范畴特殊主要是指适用于不同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概念,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按劳分配等。如何处理范畴一般与范畴特殊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目前政治经济学教材中存在争议的重大问题之一。总的来看,有这样几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处理方式,重点阐述范畴一般和社会主义范畴特殊,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范畴一般的附带品进行简单介绍。这类教材的代表是以吴树青为顾问,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该书对政治经济学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观点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讨,吸收和概括了很多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总结形成了若干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般理论。但是,在范畴特殊问题上,这部教材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抽离了对资本主义部分的分析,使其在逻辑结构上稍显不完善。
第二种处理方式,在范畴一般部分只阐述商品和货币关系,重点分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范畴特殊。这类教材的代表包括:卫兴华、林岗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刘诗白的《政治经济学》、蒋学模主编的新版《政治经济学教材》、宋涛主编的新版《政治经济学教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专家编写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等。但是,仅局限于商品与货币的范畴一般在理论层面上稍显内容不足。
第三种处理方式,在每篇章节里采用“范畴一般与范畴特殊”的逻辑。这类教材包括白永秀、任保平的《现代政治经济学》、程恩富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其做法是:针对各个章节专门提炼出对应的一般理论,在章节内分为一般理论、资本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理论三部分。这种逻辑结构的优势在于:各章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范畴一般阐述了适用于所有生产方式的理论,而范畴特殊则分析了对应的实践做法,这极大地增强了政治经济学的解释能力。但其劣势在于:范畴一般被分散在各个章节,显得前后逻辑不够紧密,割裂了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整体性。此外,对于资本主义部分的范畴特殊来说,这种划分使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内在继承性有所缺失。
从以上处理方式中可以看出,目前的政治经济学教材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范畴一般,而把这种范畴一般应用到范畴特殊中时,又凸显了逻辑结构和分析工具难以很好融合的矛盾,这是后续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中需要处理好的首要问题。
2.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二分法”问题
政治经济学教材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的“二分法”是由“苏联范式”所确立并流传至今的普遍做法。资本主义部分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体系为依据,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概念体系和逻辑结构。社会主义部分目前尚未成形,不同教材的安排也存在差异。在理论和实践中,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两个阶段的社会制度形态,具有各自独特的经济特征和社会演化规律。然而,由于历史上和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因此,这两类并存的社会制度形态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既各具特色,又有很多共同特征,并且相互间存在着广泛的经济交往。因而就产生了在政治经济学教材中要不要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部分的问题,学界对此有很大争议。
沿袭“二分法”的教材包括北方本、南方本、蒋学模、宋涛、吴树青、卫兴华、逄锦聚、刘诗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等版本。“二分法”便于我们从历史更替的逻辑和现实关系中考察和把握两类社会制度形态的区别和联系。但是,由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尚待完善,这反映在当前的教材中,就表现为社会主义部分的理论体系不够牢固,缺乏资本主义部分中的批判思维和辩证逻辑,表现为内在联系不够紧密的“两张皮”现象。
此外,部分教材突破“二分法”,贯通两部分内容,尝试构建新的逻辑结构体系,这其中有三类代表性版本。第一类,根据《资本论》体系,结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六分册的写作设想,按照从生产、流通到国家、国际的顺序进行阐述,如程恩富、白永秀的版本。这两部教材强调理论的一般性和经济运行过程的内在逻辑,在各章的内部采用“二分法”。第二类,按照本质、运行、发展三个层次来建构教材体系,试图妥善处理制度与体制、微观与宏观、国内与国际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以张维达为顾问,谢地、宋冬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以及于良春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第三类,彻底打破“二分法”,根据广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构想来展开教材内容,论述各个社会制度形态的特征和演化,如伍柏麟、史正富和华民的《新编政治经济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要不要分为资本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实际上内在地包含着范畴一般和范畴特殊的关系问题。不同结构体系教材的编写也正是在处理这一关系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3.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逻辑结构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学界就已经把编写一部成熟完善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确立为一项重要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推进,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党的会议精神、理论界的讨论、实践经验的积累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材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目前,大部分政治经济学教材的社会主义部分都采用了这种逻辑结构:首先,阐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次,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目前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此相适应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再次,分析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出市场和计划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从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观基础和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居民等微观主体,金融、财税、产业结构、经济政策等宏观体系,进而引出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探讨。最后,把视角引向开放条件和长期发展,论述了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等问题。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虽然在个别章节顺序和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但理论体系的主线和结构都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逻辑来阐述的。
以上教材结构安排的合理之处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形成的,因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理应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但是,这种教材体例存在的问题也恰恰在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内容覆盖面很广,将某些经济运行层面的内容,诸如企业管理、金融市场、财税体制等纳入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做法是否合适?会不会使得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和后续经济学类专业课程在知识内容上出现重复?将这些经济运行和生产力层面的内容纳入教材,如何把握知识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会不会淡化政治经济学以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性质?这些都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材在后续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现有类型及主要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长期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了对中国的经济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并提炼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理论界一直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目前来看,以教科书为表达方式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社会主义部分
这类教科书主要包括:宋涛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程》,刘诗白主编的《政治经济学》,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的《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专家编写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等(本书统称“经典版”)。这类教科书大都沿用“苏联范式”的“二分法”结构,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前后相继,以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科学预言为基础,在逻辑上和史实中论证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必然性。在社会主义部分,专门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涉及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等问题,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但由于篇幅所限,社会主义部分的章节少,内容有限,只能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各方面问题进行概述分析。不过,这并不妨碍这类传统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成为经典,它们的内容、观点和逻辑结构,对今后的教科书编写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这类教科书的代表作包括:钱连源编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林木西、柳欣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北方本第十版),叶祥松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等(本书统称“独立版”)。这类教科书大都是从合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独立出来的,因此普遍不再强调与资本主义部分的前后联系,而是突出所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和国别性。在结构上,这类教科书对社会主义经济的不同范畴分列篇章,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在内容上,充分吸收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的最新理论成果,用以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具体问题。这类教科书为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做出了积极努力和有益探索,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与经典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相脱节,特别是这类教科书中不加取舍地使用西方经济学的某些分析方法和工具,由此产生了一些理论上的适用性问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教科书
这类教科书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实践而出现的,其中代表作包括:本科教学层面,伍柏麟编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教程》,刘诗白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杨干忠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李丰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研究生教学层面,王军旗、白永秀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邹东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李兴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等(本书统称“市场版”)。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渐完善。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为主线,重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编写了一系列新教科书,打破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编写思路和框架,系统地阐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外延和运动规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框架,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同时也有力推动了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改革创新。从内容上来看,这类教科书密切结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在框架上兼具系统性和开放性,积极反映新的国家政策、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对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做出了积极努力,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4.其他类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面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还有一些研究者从其他角度进行了概述。
第一类教科书注重对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的理论构建,名称中大多带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字样(本书统称“理论版”)。主要代表作有:卫兴华、张宇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杨瑞龙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张雷声、顾钰民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伍装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陈承明、陈伯庚、包亚钧编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教程》等。这类教科书在内容上主要探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具有前沿性的重要问题,关注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动态;在结构上强调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经验出发,既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区分,又与它们相结合,试图构建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对“中国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第二类教科书注重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名称中大多含有“当代中国经济”的字样(本书统称“当代版”)。代表作有:张宇、卢荻的《当代中国经济》,何干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李建建的《当代中国经济》,史晋川、李建琴编写的《当代中国经济》。这类教科书对中国经济的历史、现状、理论和政策做了全方位的介绍,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涉及从基本理论到政策规划的各个方面。由于具有基础性、全面性、时代性的特点,这类教科书常被用作本科政治经济学教学的补充材料或参考资料。
第三类教科书注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分支进行专门研究,名称中大多含有“转型经济学”的字样(本书统称“转型版”)。代表作有:张宇的《转型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模式的理论阐释》,谷书堂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洪银兴主编的《转型经济学》,景维民、孙景宇编著的《转型经济学》,吴光炳主编的《转型经济学》等。这类教科书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和规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特征,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并结合经济现实探讨了市场发展、政府管控、企业改革、财政金融等内容,深化和完善了对经济转型和中国经济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主线及结构问题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应当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并在这条主线的组织下,科学合理地安排体系结构。一般来说,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主线是剩余价值规律,通过这一主线,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生产总过程有机联结起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方面的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都被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中。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要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特点,还要系统地反映决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这个主线是什么?体系结构怎么安排?现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以“经济制度变迁和经济体制改革规律”为主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主线是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轨。经济制度变迁和经济体制改革塑造了当代中国的经济转型、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素材。因此,经典版、独立版、理论版、转型版、当代版等大部分教科书都以“经济制度变迁和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按照“经济制度—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建构理论体系。这些教科书围绕着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这一主题,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内容涵盖企业、市场、政府、宏观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化与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村与农业、对外开放等各个方面。
2.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为主线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激发各个经济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促进社会整体财富的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对其运行规律的不断探索,是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核心命题。因此,市场版教科书大都选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作为主线。在结构上,这类教科书从市场经济一般出发,探讨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问题,阐述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及市场主体,分析市场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方式,最后介绍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在内容上,这类教科书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阐释,涵盖了所有制结构、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对外经济关系、宏观调控、经济增长和发展等。
3.以“人的利益关系变化和全面发展规律”为主线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要义,同时也是实现“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落脚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联合体全面占有生产力的总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一些学者秉持这一理念,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选取“人的利益关系变化和全面发展规律”为主线,从不同方面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进行理论阐释。例如,在市场版教科书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李兴山,2004)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置于人的发展主线下,认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的需要,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转型版教科书中,《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谷书堂,2006)认为经济转型和发展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在当代版教科书中,《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何干强,2014)提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主动轮和利益主体是自主联合劳动者,并以劳动者经济利益的创造和实现过程为主线,探索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