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区的转型助推新型城镇化的路径研究:以快速工业化地区的东莞市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以工业区的转型助推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综上所述,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东莞在经历城镇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集聚效应的同时,也面临着众多方面的严重挑战,尤其是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阶段的转换,东莞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不高的问题也越发突出,亟待通过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来推动东莞的城镇化建设。其中重要的思路选择就是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最终实现园区城镇化,而且是新型城镇化!即工业区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从而最终打造东莞城镇化的“升级版”。

(一)工业园区经济是新型城镇化推进模式的重要类型

城镇化是将农村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户籍人口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发展规律和趋势。各国城市化的路径也各具特色。比如,有学者把发达国家早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总结为三种。(1)英国的工业驱动模式。其特征有: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第一驱动力;交通运输的巨大变革对城市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主要来自外来移民。(2)美国的市场驱动模式。其特点表现为:不断升级的产业结构和健全的市场体系是城市化的首要条件;工业化和城市化具有明显的互动关系;交通运输网的完善扩张了城市地域;城市人口的增长来自外来移民。(3)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相对集中的发展模式。其特征有: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政府主导城市化进程;以比较小的代价实现了城市化;相对集中的城市化模式。 张建云等.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就地城市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4-24.

而把新兴国家城市化发展模式归纳为两种。(1)巴西的过度城市化模式。其特点为:城市化不是工业化推动的,是被动的城市化;城市化超过经济承载力过度发展;城市化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以牺牲农业为代价。(2)韩国的大城市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其特点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因。 张建云等.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就地城市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4-24.

李强等学者基于中国城镇化推进方式的特殊性,将我国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归纳为七种类型,并将建立开发区列为我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的第一种,其他分别为建设新区和新城、城市扩展、旧城改造、建设中央商务区、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并认为开发区模式在中国城镇化推进中最具代表性,是政府主导型城镇化的第一范例,开发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开发区是以政府为依托,以政策为导向,整合各方资源的一种发展模式,体现出行政资源和政府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化推进模式,开发区在经济方面有序释放社会的经济潜能,推动产业升级;在社会方面推动城市化进程,培育农民社会,增加公共服务;在政治方面完善特区制度,彰显中国模式;在文化方面培育了重商文化、创新文化。通过开发区的建设,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产业集中和人口集聚,实现城市地域空间和人口规模的跳跃性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

我国开发区对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即地域的城市化、人口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和思想意识的城市化。在中国,逻辑起点是改革开放,积极借鉴学习国外的开发区经验,在沿海沿江城市划出特定地域进行开发区建设(考虑到城市地价高,开发区多建在近郊或农村);开发区建成后,吸引周边人口到此工作并取得收入,农民由于就业而首先在经济上融入城市,其中部分成功的高技术、高收入者举家迁至开发区附近,随着开发区的发展而成为市民。在这个过程中,进城农民及其家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方面逐步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而逐渐市民化,这就是开发区推动我国城镇进程的内在逻辑。 李强等.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战略及推进模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78-107.

(二)园区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助推作用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排头兵,园区发展对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示范效应和带头作用。

一是资源集聚作用。园区是政府引导性的产业发展区域,与传统产业发展空间相比,能够有效聚集社会各种资源为产业发展发挥协同作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集聚、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组织资源、政策资源等是产业发展的必要社会资源,园区能够合理、有效配置这些资源。此外,园区因为政策引导的特殊性与特殊的社会环境支持,比如特殊的产业优惠政策、有利的空间位置、企业的特殊的文化氛围、完善的基础设施功能、标准的服务支撑体系和管理体系,这些特殊性能够吸引更多、更好的企业与人才涌入园区发展,园区的聚集效应为整个城镇化发展和建设的带动作用将不可忽视。

二是企业孵化作用。园区对企业的孵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孵化和企业孵化两个方面,园区能够有效聚集大量的社会经济资源在一起,产生聚集效应,这种效应能够促及产业发展的转型与产品的创新提高,同时,园区的所产生的创业环境是中小企业初步成长的温床,在园区发展对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与社会支持。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壮大无疑会解决更多的就业人口,为当地百姓融入城市生活提供更多选择。

三是技术渗透作用。园区规模聚集能够使各种科技信息技术在产业链横向或者纵向上渗透,主要表现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比如新一代微电子技术向机械加工工业渗透,促进机械加工行业的高科技化、专业化和自动化;再者,新技术向关联性产业渗透,比如电子信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融合,衍生出新一代的信息化系统;还有,新科技向社会其他领域的渗透,比如文化、教育、体育、百姓生活等领域,从而为当地城镇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四是示范带动作用。园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在园区内企业通过技术的改造升级、技术工业的改良和组织架构的优化等方面对企业外的其他企业有很强的提升带动作用,一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园区企业一旦在产品研发或者新技术利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便会迅速引领市场发展的导向,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二是产业园区的优化发展也会在企业组织运行和体制管理改革方面成为现代企业改革的样板。

五是外围辐射作用。园区的对外具有辐射功能,首先产业园区的有很大的聚集效应优势,通过聚集效益来提升整个区域的市场竞争力,扩大设市场范围;通过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区域内基础设施的不断改造提升也能促进区域商业、交通、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周围城镇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大大加深了周边地区城镇化的建设和辐射作用。

(三)以工业区的转型助推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大力推行工业区经济模式是东莞市快速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当今世界,工业区已成为各国工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空间载体。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区的经济发展趋势仍在继续。在快速工业区地区,这种趋势则更为明显和强烈。改革开放37年以来,作为我国工业区发展最早、发育也较为成熟的东莞,工业区曾为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东莞的GDP也从1978年的6.1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5881.18亿元,36年间,东莞的经济总量增长了962.55倍,堪称经济奇城。

以工业区形式存在的增长极为东莞创造了经济奇迹。目前东莞工业区的发展又面临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的双重挑战,尤其是面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机遇。如何推进这两方面的升级呢?其路径就是创建以园区形式存在的发展极。东莞目前已建和在建五大园区,即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东东莞生态产业园区、虎门港区、东莞滨海新区和银屏新区(广东粤海高端装备技术产业园)。东莞已基本完成以园区带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进而助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下一步如何推进?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问题和价值所在。因此,如何探寻我国,尤其是快速工业化地区工业区转型的适合路径,特别是园区如何带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进而助推新型城镇化,从而率先实现“五位一体”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极具普适性示范效应。这也是《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决定》(送审稿)关于东莞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中的“一中心四组团”(中心组团、西北组团、西南组团、东北组团、东南组团) 具体参见《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决定》(送审稿)的解读口径. 的新型空间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表现在:从工业区转型视角思考我国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尤其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路径选择;以快速工业化地区的东莞市为个案,对快速工业化地区工业区的历史发展脉络、发展的瓶颈制约、转型的适合路径进行全方位探讨;工业区和城市进一步升级的重要选择是实施园区带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的战略;在工业区到园区的转型中必须重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共同推进;重视研究方法的创新,尤其是重视实地问卷调查、网络搜索调查、专家访谈调查、实地考察、典型调查等研究方法的应用等方面。

本课题的最终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本课题负责人由于校内工作调整,以及原个别课题组成员的退休,调整了部分课题组成员。调整后的课题组成员及相关研究分工依次为:第一章、第三章由陈端计撰写,第二章由郑静撰写,第四章由谭裕华、陈端计撰写,第五章由李传志、陈端计撰写,第六章由张林云、郭忠林撰写,第七章由王春撰写,第八章由刘晋飞撰写,第九章由江炎骏撰写,第十章由袁明智、赵书山撰写,第十一章由袁明智、肖翠云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