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为什么会有“潜意识”?
进化论认为,生命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简单向复杂发展的。究竟为什么生命会这样有目的地发展呢?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生命体为适应环境变化而不得不以更具生存优势的方式存在,而那些无法适应的生命体都被自然选择给淘汰了。
如果这种解释是对的,那就说明多细胞生命体比单细胞对环境更具适应性。细胞是生命个体的最小单位,多细胞生命体的生存优势就是在其内部各细胞的相互协作上实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合作的优势,就是使原本相对独立的个体形成一个稳定的集体,从而具备个体所没有的功能,所以细胞集体才比那些细胞个体更具生存优势。
细胞的合作可不意味着只是简单的细胞聚合,分工才是细胞合作的价值所在。分工现象指的是那些存在于同一系统内的同类个体具有不同功能的现象。
我们知道,细胞都有维持自身存在的本能。一个相对独立的细胞只靠自己有限的“力量”去获取维持自身存在的资源,效率是非常低下的,除非把这个细胞置于一个理想的、周围都是营养的环境中,才能使该细胞的每一份力量都取得最佳效果。否则,在变幻无常、竞争激烈的自然环境中,一个不小心付出了却没得到回报,还有可能因此而“送命”了。
如果细胞们结合在一起就不同了,“人多力量大”,细胞多,力量也大。拥有了比较强大的力量,在生存竞争中的胜出率是比较大的。至于为什么会有竞争呢?应该是在资源有限且不足的情况下,细胞们维持自身存在的需要无法被全部满足,在两个需要只能满足其一时,矛盾就出现了,竞争亦随之而来。在竞争中失败,就是被所谓的“自然选择”淘汰了。
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生物内部开始有了分工现象,正因为细胞的分工,才使得各器官有着不同的功能。器官的分工合作,确切地说是细胞的分工合作,使得细胞们结合成一个高级的生命体。即使是同样由细胞聚合而成的高级生命体,分工的层次也是不同的,越高级的分工层次越能使该生命体的行为更具有高效率,使得它们的行为能更有效地获取资源以满足自身需要。
在高级生命体内部的各器官中,哪一个对行为的支配更具显著作用,哪一个就是该生命体的核心。显而易见,大脑就是各身体器官中对行为最具支配作用的器官。有大脑的生物比无大脑的生物更高级,原因就是这种生物符合一个更具优势的集合条件——有一个核心存在着。
大脑的存在是细胞分工导致的器官分工的结果,而分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持自身的持续存在,所以分工要实现的一个目的就是物质循环。细胞要持续存在需不断地新陈代谢,这使得细胞需要消耗各种物质资源,还需要使细胞远离自己的排泄物。众多细胞组织在一起时,若不能满足它们这两种由生存需要衍生的具体需要,细胞将无法持续存在。存在是合作的基础,细胞无法存在了,也谈不上合作了。因此,细胞组织起来后的首要功能是物质循环的稳定存在以保证细胞持续存在,这是生存本能的第一体现。
大脑的功能高低是被组成大脑的细胞分工决定的,正因为人脑中存在的细胞分工更明确、更复杂,才使得人脑具有比普通动物脑所不具备的功能,意识才得以在人脑中存在。
意识对于个体的功能就是分配个体精力。意识可以反映自然规律,具有动物所没有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人以更符合规律的方式恰当地分配自身精力,使行为效率更高,所获取的资源更多。
人体各部分的各循环结构实际上是靠信息反馈来实现的。信息的流动使物质资源得以有序、有效的流动。不过,某一部分供过于求,某一部分欲求而不足,循环结构无法稳定进行,细胞们也会因此而死亡。器官是一种小的细胞集体,其内部的物质循环靠信息反馈而得以有序进行;而器官构成更大的生命系统,其循环结构的正常运行依然靠信息反馈来实现。
信息的运作决定了物质资源的分配。人脑是对人类行为起支配作用的器官,对生理活动起调节作用,自然是信息的聚集地了。如果人脑没有掌握关于人体内各器官的运行情况、需求状况等信息,那人脑依据什么来调配物质资源呢?
生物学知识告诉我们,眼睛是用来看世界的,由于外界的光线射入眼睛刺激到视网膜里面的细胞,细胞把这种刺激以信息反馈的方式层层传递给大脑,我们才得以看到世界;耳朵是用来听的,我们之所以能听到声音,也是因为外界的声波传入耳朵里引起耳膜的振动,耳膜把这种刺激以信息反馈的方式层层传给大脑,从而使得我们听到了世界的声音;鼻子、舌头、皮肤等也都是这样,因为受到刺激,而把这种刺激以信息反馈的方式传给大脑。大脑获取了来自身体各部分的关于自身状况及外界情况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再以信息反馈的方式去调配身体内部的各种物质资源、调配自身精力以获取可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源。
大脑作为器官,本身就是细胞分工的结果,而记忆这种可不被当前感知的信息,说明大脑有存储信息的机制;记忆是可被回忆的,说明大脑中原先不被感知的信息可以变成可感知的信息,即存在一个转换信息存在形式的机制。这里,我们只需要把非感觉材料且存在于大脑的各系统综合定义为“潜意识”就可以了。
根据潜意识与自我及身体其他器官的联系,我们可以定义潜意识为存在于大脑的信息调配机制。信息调配是对信息的接收、传递、存储、整理及其存在形式的转换过程。相对应的,自我是存在于大脑的、以感觉材料为存在形式的信息运作机制。
根据潜意识与自我概念可知,自我被潜意识所支配。自我中的感觉材料来源于潜意识,是潜意识根据接收信息,按照稳定原则转换信息存在形式,为自我提供感觉材料,而自我的作用就是使那些以感觉材料为存在形式的信息成为对肢体起作用的信息,即对行为有支配作用效果的信息,此时可称这些信息为有效的信息。
至于为什么要通过自我来实现对行为的控制,是因为潜意识中储存的信息能确定的行为可能性是极其丰富的,若让这些信息对行为都起作用将会非常混乱。何况,个体力量是有限的,若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具体的行为,如何达到提高行为效率的目的呢?若所有存在于大脑中的信息都运作起来,脑细胞必须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样会使得细胞死得更快。
自我的作用是对行为的控制。自我支配行为必然有一个支配原则,此原则也必然与潜意识的运行稳定原则相一致,因为自我与潜意识实质上是大脑的内部分工,而大脑的活动是有规律的,即其活动是按照某一运行原则来进行的,该运行原则的最高表现就是生存原则。生存原则在潜意识中的表现是稳定原则,在自我中也会有所显示。所以说,自我的运作原则与潜意识的稳定原则是一致的、统一的。
自我里存在的一切都来源于潜意识,其感觉材料的情绪成分亦然。潜意识是根据稳定原则来运作的,潜意识会根据稳定原则把稳态被影响的信号处理成情绪成分中的痛苦感,反之则为愉悦感。
在生存原则的支配作用下,服务于个体的机制对任何违背生存的现象都是排斥的。因而,自我必然坚决排斥能显示稳态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的痛苦感,而追求与痛苦感对立的愉悦感,即可知人性的内容为——向往愉悦感,排斥痛苦感,我们又称此为快乐原则。
人性决定的自我运作情况是由情绪及信息共同作用来实现的,情绪向潜意识反馈的是信息反馈范围,感觉材料中的信息向潜意识反馈的是信息反馈对象。情绪与信息共同作用才能确定感觉材料的变换内容。
无论潜意识与自我各有怎样的功能,它们的功能叠加起来效果如何,实质上都是大脑内部分工的范畴。把握分工概念才是了解大脑的正道。分工的本质是不同存在形式的个体组合成某一存在形式的系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