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心”:中医名家十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阴阳之道,修心明神

心神修明是后天心理发展过程。明就是心神明,明晓自身特点,明白自己所为,明晰自己所需等。人是阴阳的统一体。阳正阴负。心神修明就是强化和发展内心积淀的正能量,弱化和铲除负能量。

在心主“任物”“处物”的漫长过程中,不同环境、不同境遇、不同熏染可使神明进一步正化——建立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也可使神明迷蒙、异染、异化——出现心理变态、人格异常。人心向善或从恶,先后天都有影响。同样的事件、相同的经历或刺激,有人从善正化,有人从恶邪化。中国哲学认为只有鸡蛋,而不是石头,才能在合适的条件下孵出小鸡。这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人类本性的认识。

1.阴阳者,神明之府

古代圣贤对心神修明的理论和方法都有阐述。《鬼谷子·本经阴符》曰:“故道者,神明之源”,又曰:“养神之所归诸道”。《易经》谓:“一阴一阳为之道”。阴阳之道既是宇宙万事万物变化生存、平衡、和谐之道,也是人类心理健康平衡之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精髓可浓缩为两字——阴阳,最终归纳为一个字——道。各行有各行的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阴阳太极图成为正确处理一切问题的公式和修心明神的法宝,其本质是顺势而为,中庸平和(见图2-4)。

图2-4 阴阳心理动态平衡

图中外圈的边框线代表个体与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习工作环境、家庭环境、亲戚朋友圈等都应处于一个动态调整、中庸平和的状态。内部的阴阳分界线代表一个人内心的动态调整与平和。本人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曾遇到一位大一新生,入校不及三月,即常与同室的上海籍同学闹矛盾,欲离校到外自租房屋,但家庭条件不允许。所愿不得,情绪抑郁,影响学习,遂来咨询。交谈中,听其畅谈在哈尔滨读高中时,老师、同学如何对其好,在家时父母、亲戚如何对其好等。末了,我问:“你现在哪里?”其答:“上海!”又问:“你的心在那里呢?”其不语。我说:“你人在上海,但心仍留在哈尔滨。你没有根据新环境调整自己来适应上海的校园文化。上海与哈尔滨相隔数千里,上海文化与哈尔滨文化不同。你受哈尔滨文化的熏染,上海同学受上海文化的熏染,你们之间的不合是两种地域文化的冲突……”最后她若有所悟地说:“我试试调整自已。”表情轻松地离去。

不同的外界刺激,正面、负面、喜庆、悲哀,总会引起情绪波动,持续长久的极端情绪一定会引起相应藏气的波动,导致心境波澜、不静不净、日久痰瘀、浊邪内生、脏腑功能失调,最终会发展成各种神志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中医学强调上工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心理咨询与治疗与此同理。

2.阴阳平衡,心态平和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以阴阳五行为纲,将人类大体分为二十五种人格,对每个人的长相、肤色、行为特征、心理特质等都有详细描述。每个人都是阴阳的统一体,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在不同的神明条件下,会有不同的性格表现,如属于阴性性格的有内向、低调、小气、自私、贪婪、自卑、懒惰、冷漠等,属于阳性性格的有外向、张扬、张狂、大方、为公、奉献、自信、勤奋、热心等。《黄帝内经·灵枢·行针》言:“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阐明了性格偏颇者的特点。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自仓颉造字起,经历了象形文字转化为会意文字的过程。部分汉字还承载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以心为例,从甲骨文的、金文、小篆的象形文字,到隶书、楷书,再到现代字体的心,可以看出心字所蕴涵的心理学意义:心字中间的竖弯钩形似一容器,代表心的包容与开放,左右两点代表心路历程上所经历的阴阳正负经历,中间一点是只将中庸、正确、平衡后的东西放在心里。由心组成的字,如思、想、意、念、怒、恐、悲、虑、志、愛等多与精神、意识、思维、心理活动相关。若心不加选择、不加调整地将所经历的各种繁复、繁杂事情全部放在心里,日久就会头绪万千,心乱如麻,心里负担沉重,难以招架和应对,势必导致心理失衡和紊乱。由竖心“忄”组成的字,多与情感、情绪、情志等活动相关,如情、惊、忧、惧、恼、愉、怅、恨、忏、悔、憾、憎、悚、怵、怔、悦、慌、愠、慎、怡、忆、愕、愤、怯、惬、慽、恤、怅、惕、悸、懵、懂、怜、悯、怕、恫等。“忄”的中间“|”代表一个人的总体情绪表现应该是不偏不倚、正直向上、中庸平和。左阳右阴,左正右负。左右两点代表的是无论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不可挂在中间“|”上,也不可偏在“|”的任何一侧。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任何情绪表现都应该是即时性的、一过性的。任何持续、过激、极端的情绪都会导致“|”的左偏或右偏。长期的左偏颇或右偏颇,定会导致五藏气失衡,继而影响五藏神失调,甚至心理失衡、心神不明,出现诸如范进中举、狂喜而疯、黄粱美梦、得意忘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