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对外开放的特别印记:艰难起步与惊天热潮
李蔚:北海市政协主席。时任北海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1984年的春天,那是一个北海历史上最令市民难以忘怀的季节——北海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由此,北海这个南方小城,改变了命运,改写了自己的发展历史,至今已历30年。本人一直在北海工作,亲身经历、参与了北海这30年的对外开放、改革发展历程。现在,我们回顾这一艰苦而伟大的进程,固然有许多感触可以抒发,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有许多成就可以宣扬,可以骄傲,更有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和付出足以铭记。
在这里我想把我感受最深的与你分享,这就是:北海对外开放中的艰难起步与惊天热潮。我把1984年至1991年,作为北海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把1992年至1994年称为开发建设的高潮阶段——掀起了惊天热潮。
艰难起步
北海千年等一回的发展机遇: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召开部分沿海城市座谈会,确定:北起大连、南至北海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进一步对外开放。
沿海开放城市的由来 进一步对外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设计实施的。当时,中国大地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对外开放方面,1979年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在对外经济贸易吸引外商投资等方面,实施了一些特殊的政策,相对于封闭经济而言,是特别大胆开放的做法,相对于地方而言,是特别优惠的政策扶持。经济特区经过五年的开放实践,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我国学习先进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同志视察了广东、福建的3个经济特区后发表谈话,充分肯定特区的发展和建立特区的正确性。
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建立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点,增加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按照这一指示精神,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于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在北京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时,参加会议的沿海城市有天津、上海、大连、烟台、青岛、宁波、温州、北海八市,加4个特区和海南。形成会议纪要后中央作出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开放城市是我国对外开放地缘地区布局的第二个层次,将实行仅次于经济特区的相关优惠政策,有别的地方所没有的特惠。这些特惠就是生产力,就能大大加快地方发展,人民也将水涨船高地获得前所未有的实惠。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其功能都是通过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改善服务体制,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和资金,打开更多对外经济合作的大门和通道,从而带动内地发展。
北海为何能接到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呢?据说,当时中央在酝酿对外开放城市名单时,最初并未考虑北海,是胡耀邦同志提出要加上北海的。之前,他到过北海,说广西也要有开放城市,以带动发展。北海就这样因历史、资源,以及地缘区位的优势而成为对外开放国策的幸运儿。
对外开放城市的使命 中央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目的是明确的:“通过放宽某些政策,改革现行的某些管理,增强这些城市及其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活力,把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包括资金、物资、技术、知识、人才),扩展国际市场,同市内工业结构改组、企业技术改造、管理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大大加速经济的发展,使整个地区、企业和人民群众更快地富起来。这些港口城市和4个经济特区,在沿海从北到南连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又必将在发展科学技术,推广管理经验,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传递经济信息,培养输送人才等方面,支援和带动各自的腹地,有力地促进全国的经济建设。”(1984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
北海对外开放的任务定位是:北海市是广西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也是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的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11月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发展建设北海市的规划报告批复》指出,“北海市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对于加速广西以至大西南的经济开发,增强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意义”。1986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了北海,胡耀邦同志就北海开发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方向作了具体阐述。他指出,北海有大西南作为腹地,向外可以延伸很远,扇面宽,辐射大,北海开发应和整个大西南联系起来考虑,成为云、贵、川、桂与东南亚以及海外联系的通道和口岸。服务搞好了,就能收到最大的社会效益,就会刺激内地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大西南都有好处。国务院的批复和胡耀邦同志视察北海的谈话表明了北海的开放从一开始就与整个大西南联系在一起,是国家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因此,开发北海,加速广西和大西南经济的发展,是北海对外开放的战略方向和任务定位。
自治区党委具体提出:发挥北海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临近港澳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广西丰富的自然、劳力资源的优势,把北海建设成为广西区“技术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自治区党委和市委明确,要把北海建设成“以工业为主,同时发展渔业、外贸、旅游、商业、金融、服务及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综合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港口城市”。
北海对外开放的最大利好:国家给予特别的政策支持 1984年11月2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开放建设北海市规划报告的批复》(国函字〔1984〕163号),全文如下: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
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开放建设北海、防城港的规划报告》收悉,现对几个问题批复如下:
一、北海市(包括所属防城港区,下同)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对于加速广西以至大西南的经济开发,增强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北海市基础差,底子薄,经研究确定,在政策上给予如下的特别支持:
1.从1984年到1987年,北海市与外商(适用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华侨,下同)签订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合同,不论是生产性的还是非生产性的,在其合同有效期内,企业所得税一律减按15%征收。对上列企业应征收的地方所得税,由北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减征或免征。
在上列企业投资的外商,将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汇出中国国境外时,免征汇出利润的所得税(即“汇出税”)。
2.在北海市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进口的机器、设备和其他基建物资,1990年以前,不分外汇来源,一律免征进口关税,产品税和增值税。
3.从1985年到1987年,北海市进口的生活消费品和其他市场物资,在每年不超过1000万美元的额度以内时,(属于国家限制进口的商品,其数额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拟批手续)和烟、酒照章征收进口关税、产品税和增值税,其他商品可试行减半征收。上述减税物资,只准在北海市内销售,如经特殊批准转销市外时,照章补税。超出1000万美元额度以外进口的部分,仍应照章征税。
上列1000万美元额度以内的生活消费品和其他市场物资的进口计划(包括品种、数量、金额),每年由北海市人民政府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核准(属于国家限制进口商品,需另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并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转报国家经委和海关总署备案。
二、北海市的对外开放应坚持从实际出发。近期内要着重搞好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和旅游宾馆等)建设,为打开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局面创造必要的条件。
首先要用好国家下拨的外汇额度,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改造、扩建,并采用多种方式集资兴办一批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技术比较先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中、小型项目,逐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工业结构,努力创造一些优质名牌产品。
要发挥当地渔业优势,引进捕捞、养殖、储藏、加工方面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海产品生产和深度加工。
北海市水资源目前不充裕,在安排建设项目时应注意节约用水,同时,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防止环境污染。
三、北海市可根据工作需要,报经经贸部批准,在香港设立经贸机构和组建北海市的技术进口公司。
四、为适应进一步开放的需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帮助北海市做好调配、培训干部和招聘人才的工作。
北海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南各省最便捷的对外海运港口,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的沿海开放城市。北海市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逐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开创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的新局面。国务院有关部门对该市的开放和开发应积极给予支持,认真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这就是北海市对外开放的“尚方宝剑”。当时国务院对14个沿海港口城市,大多实行开发区的开放模式,即在城市中划定一个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开发区内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湛江、广州等就是这种模式。而对北海则不规划小范围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而是全市275平方公里都能享受实行对外开放的特别政策,这也是中央对北海的特别支持。
北海对外开放的现实基础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黄云和北海市委书记梁国乐赴京参加了那次著名的座谈会,会后人还没回到,消息已经对外公布。
对外开放,无疑是北海历史上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一石破天惊的大好消息传来,人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北海全市沸腾。大家都高度关注:北海对外开放,将怎样改变生活、改善现状、改写历史。有的人设想能像深圳等特区一样,有许多便宜稀缺的进口商品买;有的人希望,可以发特区(开发区)补贴;有些人期待,中央会给大量的投资,上许多大项目,经济会有大发展;有些人猜测:中央会给北海怎么样的优惠政策?更多的民众则等待会有哪些实惠?
北海市领导层最急迫的事情,就是对外开放怎么样起步。当时的北海,综合经济实力是14城中最弱的,真正的基础差,底子薄。那种落后状况,可能现在的人难以想象。
历史上,北海曾经是一个在国内小有名气的商贸小城。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被辟为通商口岸。伴随着近代工业萌芽,成了一个商业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北海镇,1951年1月成为广东省辖市,后托广西代管。以后管辖几经变迁,时而广西,时而广东,于1965年划归广西。建制亦时而地级市(省辖市),时而区级人民公社,时而县级市,到对外开放前的1983年10月,恢复为地级市。
1983年北海市的地域仅为半岛范围,合浦县归北海市管辖是1987年的事。当时的基本状况是这样的:人口不足17万人,辖8个公社。面积27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9平方公里。工农业总产值30457万元,财政收入4627万元。银行贷款余额29794万元,城市居民储蓄余额7126万元。口岸进出口总额4191万美元。
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对外交通西北至南宁225公里,东至湛江198公里,均为三级公路。从北海到南宁要走7个多小时,中间还要在钦州小董吃午饭。没有机场,不通铁路,港口年总吞吐量80万吨,码头只能停靠1000吨以下轮船。整个城市框架是老城区稍微向南延伸了一点,修了北部湾路的中路、东路的一部分;向东仅有广东北路一段;向西新修了四川北路的一段和海角路。供电、供水、通信等设施落后,没有像样的接待宾馆,重要客人来了都住在简陋的市政府招待所,后来改为迎宾馆。
人们的观念意识和干部队伍的不适应也很明显。对外经济方面的人才尤其缺乏。教育卫生等事业亟待发展,只有电视大学算是高校。体制机制、行政体系的运行规则,都要改革习惯和方式。人才奇缺的问题尤为突出,那时万人中有大学生仅7.6人。1983年恢复为地级市之后,年底组成新的领导班子,市委常委4人,代市长1人,副市长4人。
北海对外开放:艰难而勇毅的起步 如此重大的使命,如此薄弱的基础,北海的担子显然过于沉重。面对使命与现实状况的巨大反差,北海的领导层在短暂的兴奋过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谋划如何起步,如何做“对外开放”这篇大文章。
当然,北海的对外开放,改革发展,也是广西区党委、区政府的任务。1984年4月,自治区党委召开建设北海经济开发区讨论会,号召全区各族人民下定决心,树立信心,把改革开放北海这件事办好。很快,自治区成立了自治区开放北海开发经济区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推进北海对外开放工作。
从规划抓起 广西壮族自治区抓紧开展北海开发建设的规划工作,对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工业等进行规划,提出了一批建设项目,并请求中央给予政策支持。
1984年5、6月间,自治区政府秘书长带领一个规划队伍,有自治区计委、建委等有关部门、科研机构的领导、专家,还有深圳特区来的专家和香港来的两名美籍华人博士,共60多人聚集北海,对开发建设北海的规划进行研讨、论证。北海市领导及有关方面的人员参加了这一过程。那时本人在市委办公室工作,作为市委书记的秘书,全程参与了这次活动。在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如机场、大港口、铁路以及上马一些大型工业项目的规划上,自治区部门与北海市领导产生了严重分歧。根据实际情况,北海市领导强烈要求在石步岭一带建设深水港,第一期上马两个万吨级泊位;要建设一个中型机场。而自治区方面的主流观点是,在防城港建设一个中型机场;不打算在北海新建深水港,而对北海老港码头进行挖潜改造,由1000吨改到3000吨。实际上,这样改造的效果甚微,非但于事无补,实施中还会把码头基础都挖出来,技术上根本不可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想提出来呢?不是在研究北海的开发建设吗,怎么扯到防城港呢?当时,在酝酿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过程中,自治区曾设想把梧州、防城港和北海一起提给中央列入开放城市,最后中央只同意了北海。自治区又把防城港作为北海的一个区,列入北海开发建设的规划布局,以发挥其现有港口的作用。广西1984年10月上报国务院的《开发建设北海市和防城港的规划报告》,就是带上防城港的。11月27日,国务院以国函字〔1984〕163号文做出《关于开发建设北海市的规划报告的批复》,第一项明确在政策上给予特别支持,就是给“北海市(包括所属防城港区)”的。所以,自治区有的部门主张把开放建设的重点放在防城港。在讨论研究“规划”过程中,数次出现激烈的争论。一次集中研究规划时,原先在图纸上标有的北海新港几个突堤式码头消失了,市委书记梁国乐立即提出质疑,自治区有关部门同志的解释未能说服。区政府秘书长召集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北海市领导进行小范围研究协商,本人也参加了那次小型会议。梁国乐严厉地指出:北海不搞港口、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无法对外开放,手脚都被捆住了,叫我怎么干活?代市长姚克鲁提出北海不要和防城港搞在一起,中央决定北海对外开放,与防城港无关,防城港划给北海这样一个飞地,无法管理。后来,自治区部门的同志作出让步,同意北海建深水码头、建机场。
9月份,广西区政府和北海市政府邀请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对北海市、防城港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进行考察。他建议:从长远看,北海的对外开放,可能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城市,作为“国际城市”就要按照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一定要现代化。最好建立“工业园”即花园工业区。有了好的投资环境才能吸引人来投资。
7月,自治区领导召集北海市主要负责人到区里开会,本人随同到邕,但未参加会议。据说自治区领导对北海市个别领导人在北海和防城港问题上与区党委不一致的认识,提出批评。不久,1984年8月,北海代市长姚克鲁调任钦州地委副书记。
之后,自治区再组织对《开发建设北海、防城港的规划报告》进行评议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于10月份上报中央、国务院。在规划说明中,就发展北海市工业,当前急需建设的基础设施,请求国家给予优惠政策等提出要求。提到:北海市的经济开发,要以工业为主,立足于地方资源,着眼全广西,依靠大西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自己特有的工业。引进技术、设备改造现有企业,是北海市当前工业建设的重点。其次是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饲料工业、海洋生物制药工业和海洋化学工业。第三要发展石油工业,建炼油厂。要建设急需的基础设施,尽快建设飞机场、建设北海新港,扩建对外公路,改善通信、供电、供水等。《规划报告》于11月底获国务院批复。
竭力争取上项目,大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在交通部的支持下,于1985年5月开工建设两个万吨级码头,地点在北海市区西端石步岭旁边。开工那天,城里万人空巷,许多市民自发骑自行车到现场观看。北海人民期望建深水港由来已久,北海港以其区位优势及对外通商口岸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成为全国重要口岸(港口)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筹划建设防城港时,交通部的意图是扩建北海港的,而当时广西领导人坚持要建防城港。自此,许多北海人不服气,一直都在争取建设深水港。多年的梦想一旦实现,欣喜之状不难想象。
1985年1月,交通部一位副部长率一批专家,邀约广西区政府领导到北海一同研究建设北海新港两个万吨级深水泊位事宜,达成共识,由交通部投资2100万元,广西投资1000万元,立即启动新港第一期工程建设两个万吨级泊位。并就工程建设作出安排:工程由交通部水规院总承包,实行交钥匙工程,通过公开招标,大大节约了投资。
1986年2月15日,胡耀邦同志视察了北海新港万吨级码头工程,题写了“北海港”三个大字,对北海市的工作给予肯定和支持。当年7月1日,一号泊位建成投产,靠泊成功,结束了北海港没有深水泊位的历史。11月25日,第二个万吨级泊位也建成投产。
1984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在北海市修建民用机场。1985年4月,北海机场开工建设,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于1986年12月建成并成功试航,10日,一架波音737大型客机平稳降落新建成的北海福成机场。
1985年1月,北海市正式启动钦北铁路的前期工作,召开可行性方案汇报会。但是,在钦北铁路何时动工建设的问题,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意见是当下没有货源,没有必要,待有货运需求时才进行。北海人则要求尽快动工修建,因为没有铁路,投资环境不行,一些大企业来不了,大项目上不了。修了铁路,能刺激、带动北海发展。为此北海人坚持不懈推进这条铁路建设。1986年1月,自治区主席韦纯束到北海,要求抓好钦北铁路修建的准备工作。1988年,北海发动市民为修建钦北铁路捐款。经过几年努力,钦北铁路终于1991年11月动工兴建,1992年9月,北海钦北铁路建设开发公司向中国银行香港分行贷款2700万美元,用于修建钦北铁路和建富丽华酒店东楼。经4年建设,钦北铁路于1995年7月建成通车,接着动工修建北海港铁路专用线。
自治区修建南宁到北海的二级公路,1990年全线通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980年8月,动工修建南宁—北海微波工程,引进2000门的移动式程控交换机,该工程由邮电部和自治区邮电局投资兴建,1987年5月建成投入运行,是广西第一条微波通信线路。
扩建一批供电、供水工程。修建主城区北部湾西路、湖海路等六条新干道。开发建设1.57平方公里的新区和石子岭小区。1986年3月,开工建设北部湾广场(当时称建设广场)。城市扩大,设施改善,面貌改观。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逐渐提升。
这些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自治区也尽了力。那时自治区的财力也很弱,能给予北海的支持非常有限,给北海五年财政不上缴的政策,还给了500万元修建机场。
建设宾馆 1984年11月,自治区建设总公司动工兴建振华大厦,共17层,是北海第一幢高层建筑。市里筹资建设南珠宾馆、华侨宾馆。引进外资兴建富丽华大酒店,这是北海市对外开放后第一个利用外资项目,是新加坡商人投资50万美元兴建的三星级酒店,这些宾馆酒店特别是富丽华大酒店,建成后对于缓解旅游宾馆的寒碜和窘迫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后来的开发热潮前后,接待了李光耀等许多重要客人。
1988年间维修完善了迎宾馆五号楼,把这个昔日法国人建的小洋楼维修成了北海的国宾馆,接待过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领导人。
制定政策为使国务院《批复》给予的特别政策支持落到实处,增强投资的吸引力,促进开发建设有序进行,北海市及时制定出台了十几种对外开放的配套政策或实施办法。如《北海市关于内联企业若干优惠待遇的暂行规定》、《北海经济技术开发建设实行优惠待遇的暂行规定》、《北海市开发建设土地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北海市开发建设技术引进暂行规定》、《北海市商品房开发和房产管理的暂行规定》、《关于鼓励发展横向经济联系的规定》、《北海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规定》、《北海市关于外商投资优惠待遇的规定》等,对于加强对外开放方面的管理、吸引外来投资,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力引进人才 在自治区的支持下,从全国各地招聘引进50名各类专业人才,主要是外经外贸、科技和管理人才。市里建了“招贤楼”以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
大力发展工业 根据北海的实际,借助于国家下拨的外汇额度,北海市着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对现有工业进行改造、扩建。1984年至1991年,工业技改投入资金7亿元。采用多种方式筹资兴建一批利用本地资源的中小型项目;引进资金兴建较大型工业项目。到1991年,全市工业企业发展到465家,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9.46亿元。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北海市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全面拓展外经外贸,引进外资兴办企业。199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7亿美元,有三资企业90家。开展来料加工,早期做过838计算器的进口组装、贸易,彩电的进口组装,摩托车的组装。现在看来,这些项目,由于缺乏管理人才和经验,固然有一些值得总结提高的东西,交过一些学费。但在当时是具有积极的练兵、学习意义的。
大力开展外引内联 从1984年下半年起,自治区和北海市组织多批团队赴新加坡、香港等地考察招商,宣传北海,引进资金和技术。1986年,市委书记率团考察西南贵州、云南、四川三省。分别与三省党政主要领导会谈,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会议纪要,达成了一批合作项目,利用三省三线建设的技术,到北海投资办厂。本人参加了这次活动。此后,三省先后设立北海办事处,具体实施、推进双方经济合作事宜。北海市分别规划了四川、贵州、云南三个开发区,是1992年川军大规模进入北海参与开发建设,掀起北海建设高潮的铺垫。自治区还组织了北海、钦州、防城港经济协作会议等一系列扩大横向经济联系的活动。
区划调整 1987年7月1日,原属广西钦州地区的合浦县划归北海市管辖,北海经济发展的后方基地和城市发展余地大大拓宽。此前,因管辖体制不顺,在农副产品供应和建材供应等方面,北海多受掣肘。修建北海机场时,所在地福成镇属合浦县管辖,开展征地等工作,市里得请求县里帮忙。所用的沙石等,曾由于合浦县方面的不当安排,一度供应不上。市里前往协调,有县领导不予合作,还出言不逊。历史上,北海市属合浦县管,新中国成立前为合浦县管辖的北海东镇、西镇。新中国成立后,北海为广东省辖市。1956年降为县级市,1965年归广西管辖。合浦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县,西汉汉武帝时设合浦郡,郡治在合浦。一些合浦领导人以大县、老县自居,看不起北海,看不起北海市的领导人,工作上往往有不协调、不合作。合浦归北海管辖后,不少合浦人口出怪话:儿子管老子,实在不合理。实际工作中多有不服从,不配合。后来,这种状况随着北海的发展逐步改善。
在治理整顿中前行 1988年9月至1991年,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第一次治理整顿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在新旧体制转变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新问题,国家经济出现了一些不健康因素。就北海来说,发生了资金紧缺、部分原材料供应紧张、市场销售疲软、农业的基础地位下降、三资企业管理亟待加强。资金不足问题突出,财政及银行资金都不足以支撑开发建设,银行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比为1∶3。
198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会议作出了今后两年内重点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决定。随后,北海市采取了四项措施进行治理整顿,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经过6年开拓拼搏,北海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发展加快,实力增强。199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2亿元,工业总产值17.9亿元,农业总产值16亿元。对外开放开发建设的总体环境有了改善。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基础设施逐步建设起来,建成区面积扩大。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外经外贸健康推进,外向型经济初具规模,对外开放打开了局面。北海基本上克服了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的困难,初步发展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热闹繁华的港口城市。为新一轮大开发、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央和自治区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北海大发展即将来临。
惊天热潮
1992年至1994年,在北海掀起了一整场轰轰烈烈、声震中外的开发建设热潮。因其来势迅猛,影响广大,惊动了中央高层;又因其骤起骤落,有些无序和不规则,有些博弈色彩,所以,我称之为惊天热潮。
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北海的基础设施得到迅速改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显著提升,知名度极大提高,初步构建了一个现代化中等港口城市的框架。北海完成了一次重要的原始积累,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民众获得前所未有的开放发展实惠。在北海人的心中,这次热潮成为一段不可复制,不会再来的发展传奇和美好回忆。让我们打开的记忆之门,回看这次惊天热潮的兴起与回落。
前些年的艰苦努力是基础,对越边境贸易是预热 经过艰难的起步阶段,北海形成了改革开放的良好格局,无疑成为这次惊天热潮兴起的基础因素。而1990年前后的对越边境贸易,则是那次开发建设高潮的预热。那时,在全国放开搞活的氛围中,广西区党委、政府大力推进对越边境贸易,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打擦边球,采取了一些大胆开放的措施,通过越南开展对外贸易。比如:对汽车等敏感商品,或化整为零,或化零为整,通过边贸从越南进来,经过工商、海关的罚款,就可以在广西上牌,这在广东、海南都是不能做的。这样的举措和运作,引来了各方投资者、客商,掀起了边贸热。作为开放城市、港口城市,北海自然而然成为边贸热点之一。一时间,客商云集,边贸热闹非凡,有做油的,有做煤的,有做钢材的,有做橡胶的,更多的是做汽车的。街上跑的好一点的车几乎都是边贸车,市领导、市直机关几乎都用边贸车。许多机关、事业单位以自办的公司出面,做边贸车的生意,不少机关工作人员也加入炒车、介绍买汽车的行列。一时间,街头随处都可以听到有人在谈车生意,“大霸王”多少钱,“雅阁”多少钱,“皇冠3.0”什么价?等等。一些地方如广东的珠海、江门等地的领导,带一帮企业家来北海,考察发展边贸。北海的知名度渐渐提高,人们积累了一些用活用足政策的经验,当然也得到了不少实惠。
可以说,边境贸易是惊天热潮的前奏和预热。
南方谈话是主动力 1992年,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同志先后视察了深圳、珠海、武昌、上海,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战略目标和要求。2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3月9—10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要求,在改革开放中胆子还要大一些,要勇于创新,敢于试验,集中精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随后,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力争经济更好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的意见》。此后,全国掀起了一轮加大投资、加快发展的热潮。北海热潮,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起的。
中共北海市委迅速布置了各级党组织学习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7月16日至19日,中共北海市委召开工作会议。进一步学习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精神,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奋精神,紧急行动起来,以大决战的姿态,为实现今明两年跨越式大发展而奋斗。8月1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赵富林在听取了北海市委关于大发展的工作汇报后,要求北海要抓住机遇,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尽快实现大发展。
中共北海市委、市人民政府于9月4日发出了《关于力争实现今明年两年经济跨越式大发展的决定》,具体阐述实现大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提出了工作措施,号召和组织全市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敞开大门,降低门槛,放宽政策,大胆探索,全力推动北海经济加快发展。
北海人主动谋划,借势发展是内因 艰苦的起步阶段,也是一个有益学习积累和提升的过程。不仅积累了物质财富,还积累了信心和力量。那时期,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和特区建设发展,在国内也不时遭遇抨击。有的说,特区除了五星红旗,其他都不是社会主义了;有的说:深圳的大发展,靠的是国家、部委的投资。于是,就有了邓小平1984年的特区之行,邓小平充分肯定了特区的成绩,坚定了开放的信心。后来,出现建设稍热,又有人指责开放城市、开发区建了许多“太阳港”、“太阳路”,用不上,放在那里晒太阳。于是,就有了1988年的治理整顿。1991年间,又有人对改革开放的方向提出疑问。于是,邓小平视察南方四市,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再次坚持了对外开放的基调和方向。这些,都给北海人以巨大的鼓舞。
北海市及时提出了大发展的任务。经过几年努力,北海已小有成就,如何争取大发展、大改变,成为急迫的问题。1992年1月,北海市委书记在《北海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一个极其紧迫的重大课题》,提出:要认清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开放力度,促进大开放、大发展格局迅速形成。1992年2月2日,中共北海市委六届三次全会召开,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的题目是:《鼓足干劲,加快步伐,为实现北海大开放、大发展而奋斗》,基调是大力推进加快发展。这些都是对大开放、大发展的动员鼓劲和积极谋划,对开发热潮的启动具有积极意义。
北海市抓紧有利时机,从北海实际出发,谋划和实施了一系列大胆、开放、扎实的重大举措,推动北海加快发展。
大力宣传造势 让全中国和全世界了解北海,投资北海,是北海成功地掀起开发热潮的有效措施之一。北海市委、市政府以“知名度也是生产力”的共识,从1991年起,利用新闻媒体和知名人士,举办多种节庆、文艺、联谊、宣传活动,向海内外推销北海,提高北海的知名度、美誉度。
1992年1月10日,《人民日报》社总编邵华泽抵北海考察。同月29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发表邵华泽、记者郑盛丰采写的消息《发挥地理资源双重优势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北海市加快开发前景广阔》,并配发了题为《眼光远大脚踏实地》的短评和北海市地理位置示意图,详细介绍了北海市的枢纽地位、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开放8年来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赞扬了北海人民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消息、评论、图示同时配发,在国家一级报刊上实属罕见,这篇报道一下将北海推到了国家开发的重点行列。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对北海开发热潮的兴起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随后,北海不断地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频频地展示北海的风貌和建设成就。
1992年至1994年,北海市接待了多批来自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越南等国家和港澳等地区及国内各省市的记者或采访团。如“中国大西南采访团”,“港澳记者团”等。《光明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推出一组六篇《北海改革开放系列报道》,全方位反映了北海近年来跨越式发展进程,展示了北海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北海还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方式提高北海知名度。1991年、1993年先后举办两届北海国际珍珠节,让国内外人士深入了解北海。不断地通过各种咨询会、讨论会、学术会把北海推到国内外人士面前。
持续加强的对外宣传取得了良好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北海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吸引了国内外各界对北海的关注。
实施“低门槛”优惠政策,有效吸引投资 北海市先后出台了多种规定、办法,放宽政策,降低门槛,吸引投资者来北海投资。1992年,颁布实施《进一步简政放权的若干规定》,重新修订并颁布实施《北海市关于外商投资优惠待遇的规定》、《北海市关于鼓励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规定》,还先后出台了《北海市土地费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收费标准的若干规定》、《北海市外来人员问题暂行规定》、《北海市住房制度改革暂行规定》等多项政策。这些政策总的精神是,尽量减少开发商投资成本、简化办事程序、提高企业自主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让客商能更顺利地在北海投资兴业。例如,在开发之初,政府批租土地的优惠中,一类用地(旅游、金融、房地产)平均地价111元/平方米,二类用地(商业)平均地价115元/平方米,三类用地(工业、仓储)平均地价111元/平方米,这类地价比全国主要的房地产市场低60%—70%。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吸引了大量资金和项目,促进了北海的开发建设。1992年,全市审批外商投资项目246个,内联企业1004家,分别是前8年总和的2.2倍和2.5倍。
“走出去,请进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北海在制定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国内外的经济联系,吸引更多投资者到北海。从1992年开始,北海市委、市政府、一县三区和有关部门多次组团出访云、贵、川和东南亚、欧美各国,学习别人先进的经验,广泛宣传北海,进一步扩大了北海在国内外的影响,签订了一批投资开发合同,引进了一批项目和资金。
1992年4、5月间,北海市委书记率团到深圳招商,到成都访问招商,在当地掀起了北海旋风,本人参与了这一过程。市其他领导相继率队访问西南其他城市,促进了四川、贵州、云南的北海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引进了如四川招商中心、大西南集团、攀钢特种钢厂、南大焊条厂等一批企业,并且与攀枝花市、北京宣武区、天津河西区、湖北襄樊市等一大批中、小城市或区结为友好城市。多次促成北海在京召开了经济理论研讨会、论证会,扩大了北海的影响。
北海还积极地“请进来”,请中外客商来考察、投资。这期间,全国各省、市、县在北海建立了政府一级的办事机构共138家,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省委的主要领导人先后访问北海,北海与全国各省、市、区的使用交流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1992年2月22日至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率四川省代表团再次考察北海,提出了“联合大西南走向东南亚”的构想。随后,西南各省、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共同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建立北海经济技术协作开发区》的研究报告,进一步推进广西与大西南的合作。1992年6月,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率湖南省经济考察团到北海,促成了北海疏港大道(现西南大道)的开发。
这3年间,先后有澳大利亚、加拿大、泰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客商和政界人士访问过北海,极大地提高了北海在国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经济技术合作。1993年11月,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资政访问北海,李光耀对北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旖旎的风光赞不绝口。他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北海类似荷兰的鹿特丹,将来发展成为首领城市比其他地区都强。李光耀带来的新加坡工商考察团与北海达成一批工业项目的投资意向和协议。1992年9月,台湾《世界论坛报》董事长段宏俊与台湾有关人士访问北海,洽谈合浦千岛湖度假山庄的建设,还通过海外新闻媒体宣传介绍北海,在美国、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引起强烈反响。
北海积极举办或参加大型招商活动,扩大招商引资成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引进了大量资金和项目,扩大了北海的影响,继续为开发热潮加温。先后到新加坡、香港举办了五次大型招商活动,签订合同、协议和意向314项,总投资411亿美元。在东南亚、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掀起北海旋风。
实施“引凤筑巢”和“筑巢引凤”策略,大批客商涌入北海 在北海大开发的过程中,最大胆、最开放的措施就是土地成片开发,放开土地二级市场;以土地补偿修建重大基础设施。这两条对北海开发热潮的兴起至关重要。
1991年底,国家体改委、海南农村建设联合总公司、天津立达集团公司和四维公司有关人员到北海考察,提出设想,圈起一块地来吸引别人开发,像温州龙港那样,搞个乡镇企业城,吸引乡镇企业来开发。市委书记就此事作了“事关重大,全力抓住,争取能够办成”的指示。于是,一个“引凤筑巢”的方案产生了。1992年3月,北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北海市土地费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收费标准若干规定》,6月,又颁布了《北海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规定》,土地费用再降低了20%,将土地批租收费时间每3年一次,改为一次性收费后50—70年不变,并规定了土地出让金的调减办法,即高科技项目调减土地使用权出让金50%—80%。从而促成了北海第一个成片开发区———用地1560亩的北海乡镇企业城招商中心的成立,吸引了大批客商纷纷涌来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到7月,成立了北海市工业区、港澳开发区、铁山港工业区、国家星火产业贸易基地、华侨开发区、乡镇企业城、四川开发区、贵州开发区、现代产业城、新世纪高技术产业城等18个开发区,规划面积70多平方公里。在成片开发的引领下,北海开发热潮迅速兴起。
从1992年到1994年,各开发区基础设施共完成投资6亿元,建设改造道路9.13公里,建工业厂房、商住及旅游设施68万㎡,建设工业项目22个,形成5.95亿元的生产能力,成了北海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功举办两届北海国际珍珠节,为惊天热潮升温 1991年10月,北海市隆重举行了“首届北海国际珍珠节”。请来了法国、日本、美国等10个国家的外宾,国内16个省、市、自治区、中央国家机关和新闻单位记者1500人。其间,共签订利用外资合同、协议、意向64项,总投资1.82亿美元,其中外资6318万美元。商品贸易活跃,内销成交总额1333万元,出口成交额902.58万美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扩大了北海与国内外及港澳台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1993年10月,举办了规格更高、规模更大、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的第二届北海国际珍珠节。举办了商品展销会,5000㎡的展销大厅陈列着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17000多种商品,选购和参观的群众日夜挤得水泄不通,商品展销成交额1.08亿元。其间,共签订合同、协议、意向164项,资金总额22.2亿美元。其间,北海万利油脂公司等一批总投资9.4亿元的中小工业项目动工建设。两届珍珠节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进一步扩大了北海的影响。
党和国家领导人频繁视察北海,是惊天热潮兴起的强力推动 继1990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北海之后,1992—1994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李岚清、李铁映、邹家华、吴学谦、王光英、杨汝岱、张震、谷牧等同志,以及60多个部委的领导先后视察了北海。在北海历史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此频繁来访,绝无仅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海视察期间,对北海几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各方面的优势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北海今后的发展作了重要指示,对北海在发展中的困难尽力给予了解决。这些对北海开发建设的巨大支持,有力推动了北海开发并形成高潮。1992年12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北海,他说,看到城市发展势头,令人兴奋,北海的前途光明。李总理希望北海用好国家给予的土地成片开发政策,他预料,不出三年,北海必有重大变化。
1993年1月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视察北海时,指出,现在北海已经成为广西的一个重要城市,特别是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北海市无论是对外开放还是市政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绩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他认为北海市确实具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和其他各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在旅游资源方面。在提到北海银滩时,他说,像这样的海滩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在国外也很少见,就是说,在开发旅游资源方面具有广阔的前途,北海会成为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很有前途的城市、繁荣的城市。
1993年4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视察北海,指出北海是广西的希望,北海上去了,广西才能上去。国务院主持开发区工作的邹家华副总理两次到北海,对北海的开发建设给予了许多具体的指导和支持。
在这段时间里,国家有关部委领导相继到北海,帮助北海制订发展计划,确定和推进项目建设,解决实际困难,对北海给予了许多及时、具体、有力的支持。1994年4月,化工部部长顾秀莲到北海考察,确定了北海化纤厂项目的建设,并表示,如果炼油厂上马,化工部可以承担50%的建设资金。建设部部长侯捷到北海,确定将北海作为国家建设的改革联系点,选派人员到北海实地指导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及自治区有关部委负责同志更是多次到北海,在北海制订开发方针、人才引进、资金筹措、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1991年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北海现场办公会议,对北海提出的一些新的要搞活的政策、措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讨论,确定了北海钦北铁路、化纤厂、万吨级泊位、海洋开发等具体项目。从1992年到1994年,自治区党委书记赵富林等多次到北海进行现场办公和检查指导工作,帮助北海总结改革开放、开发建设中的成绩和经验,研究制定加快开发建设的措施,解决了实际问题,推进重大能源、交通、工业项目建设。
在当代中国,决策高层重视关注的地方,往往就是国家开发建设的重点,很容易成为商界投资的热点。北海的开发热潮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要的关注和重视,频繁视察北海。中央高层的关注又带动了各路客商关注北海,热心到北海投资兴业,从而为热潮继续加温。而升温状态中的开发建设热潮又引起更多领导的关注和前来视察,再影响带动了各方投资。如此循环互动,推动北海开发热潮达到顶峰。
西南经济技术协作区的成立 为了充分发挥北海的一域系“四南”(大西南、海南、越南、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加速北海经济发展,为广西和大西南服务,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及北海市都曾多次酝酿实行区域合作,建立大西南经济技术联合体。1992年1月,国家科委下达了《关于北海在我国90年代经济发展战略地位研究》的课题。一些专家和学者还建议将北海规划为国家的经济特区。中共北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在1992年4月呈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要求将北海市划入国家少数民族沿海经济特别开发区,以便最终把北海建成大西南的经济、贸易、科技中心和国际旅游中心。
随着北海大开发热潮的兴起,西南各省进入北海的资金、技术和人员越来越多,要求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联合体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992年4月,邹家华副总理在北海主持召开了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的区域规划会议,形成会议纪要。邹副总理指出,北海对于西南、华南部分省区的经济发展,位置很重要,北海要充分发挥出海口的作用,北海要快些“秀”起来。邹家华副总理在会上就建立区域联系合作的意义及趋势作了明确阐述。按照邹副总理的思路,同年8月5日,中国综合研究院提出《关于建立北海经济技术协作开发区》研究报告,1993年3月12日,经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复:为了推动西南和华南部分地区的联合协作,可由各方根据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自行组建“北海经济协作开发区”。这就进一步确立了北海在西南经济区域以及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地位,表明了中央大力支持北海发展的态度,增强了西南和华南各省区在北海投资的信心,对北海开发热潮起到了助推作用。
惊天热潮的主要表征 这次北海开发热潮是北海的一次超常规的大发展。其主要表现是:人气热、投资热、房地产热、基建热、边贸热。
人气热:各地各界要人纷至沓来。北海开发热潮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来人多。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密集考察北海的同时,来北海访问考察及签约的国内外政要、客商络绎不绝。继四川省代表团访问北海之后,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田凤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吴希海,江苏省委副书记曹克明等都分别率团对北海进行了考察和访问,就各方面的合作进行了洽谈,签订了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国内其他地方领导和知名大企业相继到北海进行了考察或兴办实业。以北京市经济协作办公室和北京四维公司组成的北京市经济考察团、北京各大宾馆组成的旅游考察团、新疆考察团、天津河西区经贸代表团,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王光英率领的包括航天部神泉公司、海南开普高科技公司、国防军工物资总公司、香港恒富国际有限公司在内的20多家大企业组成的考察团及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国家机电轻纺投资公司、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等先后到北海考察,兴建了现代产业城、神泉汽车公司、北海之光学校、北海轻型飞机厂、北海汽车装配厂、银翔摩托车厂等项目。
国外和港澳地区的财团、客商纷纷进入北海。1992年6月,继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客商组成的海泰投资集团正式与北海市人民政府签约兴建“银滩南珠娱乐度假中心”之后,一大批海外企业迅速进入北海。其中有著名的香港嘉里公司、香港侨福集团、美国都乐公司、泰国正大集团、香港新世界、新鸿基发展有限公司、加拿大京龙国际地产有限公司等。世界知名人士和工商业巨头李光耀(新加坡)、南佑德(韩国)、郭鹤年(马来西亚)、郑明如(泰国)、郑裕彤(香港)、黄旋周(香港)、李邦琴(美国)等先后到北海参观访问、考察和投资。1994年11月,全球最大的500家财团之一的瑞士MTK控股集团董事库茨洛克先生到北海,拟与北海合作开发石化项目。
各界人士各方精英蜂拥而至,北海应接不暇。市领导、部门领导、县区负责人,每天都要接待多批外来客商、政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分身乏术,忙到晚上12点,还有一两批客人未见。本人随同市委书记工作,深知其中辛苦,也领略了开发热潮中北海的热闹、热门。有些客人来了几天,见不上市领导,抱怨说:见北海的领导如见总理一样难。
北海名声大振,一时间成为投资热土、谋生福地。各方政商人士,各种谋生、淘金的群体、个体,像春节返家潮一样涌入北海。如娱乐行业,就集中了云、贵、川、湘、鄂的许多佳丽,一位四川姑娘发给家里姐妹的电文中写道:钱多人傻速来。
投资热:企业资金大量涌入,开发热潮推向高潮。从1992年到1994年间,到北海投资兴办实业的有美国、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和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些影响大的企业进入北海投资,香格里拉大酒店、凯旋国际大酒店等20多幢高楼就是那时建的。一些建筑至今仍然具有地标、时标意义。
1992年全市审批外商投资项目246个,合同投资额8.6亿美元,是前8年总和的7.1倍,实际利用外资1.23亿美元,是1991年的27倍;共审批内联企业的办事处、联络处189家。1993年全市共审批“三资”项目545个,比上年增121%,实际利用外资额5.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占全广西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7.1%。这一年,共审批内联企业2606家,注册资金88.94亿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2.6倍和2.1倍,内联企业开工项目254项,投资总额41亿元,完成投资18亿元。1994年,全市共审批“三资”企业236家,合同投资总额8.8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1亿美元,占全广西的30%;共审批内联企业810家,注册资金17.5亿美元,新增办事处或联络处82家。那时,奠基、开工、开业的项目尤其多,隔三岔五就有各类大小庆典。大型房地产项目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基础设施项目遍地开花。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鼓动,报纸、电视天天有开发建设的新闻,有房地产开发的消息或广告,全市处于亢奋状态。一个手机号码拍卖出68万元的天价。大家都在讲开发,谈项目,聊生意,搞投资建设。很多干部都在积极主动、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多市民兴奋地忙着各种营生,忙着赚钱。整个北海沸腾起来了。
房地产热:各路大军蜂拥而至,几近疯狂。政要与客商会合,密集进入北海,各地商界大军争相抢滩北海房地产。一支从海南来,他们早年在海南参与开发,尝到甜头,敏感地转向北海,捷足先登,划了第一个大开发区。一支从北京来,由副国级人物率团到北海,划了一个开发区;一支从四川来,开发四川开发区及其他行业,是当时人多势众、资金雄厚的一支;一支从湖南来,率先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开了以土地开发补偿基础设施投资的先河。那时,本人奉命接待过多批有身份的人物,他们都带着使命而来,意在考察、投资、参与房地产开发。有些做成了,有些没做成。
自1992年3月6日,中共北海市委批复同意成立北海乡镇企业城招商中心,作为北海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之后,国内外企业纷纷进入北海,参与地产开发,北海掀起了房地产开发热潮。1992年至1994年三年间,进入北海的房地产公司达1300多家,注册资金超过60亿元,规划拟建的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有42幢。一大批商住楼、写字楼、住宅小区纷纷破土动工,整个北海就如一个大工地,到处机声隆隆,人流潮涌,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发展速度之快令人难以适应。北海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1992年到1994年分别是10.05亿元、36.58亿元、34.75亿元(其中住宅投资分别是2.24亿元、10.76亿元、11.25亿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3倍、10倍、9.5倍。三年间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3.6平方公里扩大到28平方公里。
北海半岛的土地辽阔平坦,主要以红砂壤为主,地质特别适合搞基本建设。北海市实行土地成片开发,引来了四面八方的客商,带动了整个开发建设,北海开发热逐步推向高潮。1993年底,北海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收回资金30亿元,是1991年全年财政收入的15倍。北海较快地实现了资金的原始积累,解决了在开发之初的资金短缺问题,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实力。
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开发热潮的兴起,基础设施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水、电、路的建设迫在眉睫。北海市请专家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勾勒了今天的城市大框架。进行大规模的征地拆迁,征了3万多亩地。推出了由客商投资修建基础设施以土地补偿的新招,修建了疏港大道(现西南大道)、北铁公路等设施,为机场扩建筹资9000万元。这一新做法,极大地吸引了各地客商,大批人竞相进入北海“淘金”。
北海是西南最便捷的出海口,加强出海通道的建设一直是北海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1992—1994年这三年间,北海全面加快了港口、铁路、公路、机场、通信和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使北海的西南大通道建设获得了新的进展。
经过大规模的建设,北海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以铁山港和廉州镇为两翼的城市大框架,构建了以铁路、港口、机场和城市主干道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了北海作为西南大通道重要出口的基本设施。城市快速扩大,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初步达到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北海要扎扎实实做好工作,逐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开创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的新局面”的要求。
努力发展工业 北海出台了鼓励投资兴办工业、生产性企业的政策,规划了市工业园、港澳工业开发区、华侨投资区、铁山港工业区、合浦平头岭工业区等工业开发区,面积50多平方公里,并进行大规模征地、开发配套,兴建了攀钢北海钢管有限公司、通海集装箱厂等一批工业企业和健力宝北海分公司、北海石油综合化工厂、科红制革厂、通发科技公司等一批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骨干企业。抓紧推进北海火电厂、北海炼油厂等重大工业项目的前期工作。
现代化港口城市初具规模 北海自1984年4月被国务院列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以后,北海市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挥沿海港口城市的优势,开创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新局面,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经过长期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仅1984—1986年短短两年中,基本建设投资就比1984年以前35年的总和还多。特别是进入90年代,在中央正确的决策下,北海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大胆开拓,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实现了北海经济快速发展。经过1992—1994年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全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更趋完善,人民的生活接近小康水平。奠定了北海作为西南大通道的地位。
1994年与1991年相比,北海的国内生产总值(1990年不变价)由22亿元增加到76亿元,年均增长48.33%;工业总产值由17.90亿元增加到70.61亿元,年均增长56.1%;农业总产值由16亿元增加到35.69亿元,年均增长22.57%;地方财政收入由1.9亿元增加到5.33亿元,年均增长60.4%;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9.93亿元增加到16.35亿元,年均增长18.5%。
在北海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1992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8∶31∶31;1993年优化为28∶39∶33;1994年进一步优化为24∶40∶36。一、二、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得到优化。引进外资有大进步,1992—1994年北海批准的外资企业数量达1027个,投资总额达39.4亿美元,实际投资额9.01亿美元。1994年,北海港吞吐能力350万吨,与世界98个国家和地区的218个港口有业务往来。民航开辟了国外15条航线,每周航班达90多次。市区宽50米以上的主干道总长187公里(已通车的约120公里),全市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3年的9平方公里扩展到40平方公里,已建成投入使用的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20多幢。城区街道宽阔,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善。北海的城市功能明显增强,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初步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港口城市。
那三年,大量人流涌入北海,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给市民提供了赚钱谋生的大好机会。不少北海人讲着蹩脚的普通话做买卖,四块、七块、十块往往让人听不清,外地人都按“十块”给钱。各种小食如冰花、豆腐花、炸虾饼、炸花蟹等,各种小买卖如卖蔬菜、卖咸鱼等都让普通市民大赚小钱。边贸、海产品、炒房炒地等大生意,让不少人大赚大钱。199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3年的539元增加到5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3年的239元增加到1946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由1983年的7126万元增加到44.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9㎡增加到8㎡。部分居民已经率先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国家统计局1995年底公布的全国大中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列中北海排第26位,居大西南各城市之首。
北海完成了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始积累。不仅留下了物质财富,而且留下了精神财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大幅度的对外开放,推动了人们观念转变。起初,大量从事服务行业的女青年从外地进入北海,引发了一些婚姻家庭的变化。后来,更多外地人融入了北海,许多本地家庭也有了外地媳妇,北海的人文环境更加理性、更加开放、更加宽容。
惊天热潮的冷思考 1992年至1994年的北海热潮以投资开发势头迅猛为主要特征,以大量资金汇聚、投入建设为实际形式。房地产投资过热,出现泡沫。其过热、狂热,是当时“能快不要慢的”的大势下,全国投资建设热潮的典型和高峰。
全国性投资过热引起了中央领导的注意。1993年上半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总理朱镕基下基层调研,到了四川,听汇报说农村存在甘蔗打白条的现象,究其原因,说企业、银行的钱都去北海搞房地产开发了。后来朱镕基到了海南,又发现了过热现象。再后来,他来到北海。起初,人们还不知道首长的来意。因为那段时间来的中央领导人,都是给北海加油鼓劲的。北海市负责人全面汇报了北海开发建设如火如荼的情况,提出了继续推进北海更大更快发展的设想,要实现“三个一百”的发展目标,即:城市人口10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00亿元,城市建成区100平方公里。朱副总理对北海的前期发展成就以及突出的自然资源优势给予肯定和赞赏,但对北海人更快更大发展的超常设想,没有赞同和支持。
1993年下半年,中央开始对投资过热的经济实施宏观调控,北海开发建设的惊天热潮随之降温回落。
1994年之后,北海对外开放、建设发展进入了几年调整时期。
这次北海开发热潮历时两年多,可谓其兴也勃焉,其落也忽焉。从长远和全国大局看,中央的宏观调控无疑是正确的。对于北海,这次开发热潮是一次难得的大建设大发展大进步,对市民,是一回难得的大实惠。经济实力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财富快速增加,社会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构建了城市发展的大框架。北海的知名度、美誉度提高,干部群众得到学习锻炼,观念转变,思想更加解放,城市更加文明开放,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不少北海人后来回忆起那个时期,还念念不忘,不无惋惜:如果当年刹车晚两三年……
但是,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应该吸取的教训。投资过热,超出市场需求。房地产开发过猛,得到一手土地的公司立马进行征地、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同时转让土地、出让房产。有的地块仅有规划红线图或蓝线图,就拿去卖;有的仅仅做了规划,或建筑设计,未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就有人争相抢购。这就出现了卖规划图纸、卖设计图纸、卖批文的近乎疯狂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宏观调控后,资金抽走或停止投入,房地产泡沫出现,价格由节节攀升转而直线下跌,房地产交易合同无法履行,大量资金被套住了。留下了许多半拉子工程,烂尾楼,没修完的路。对越边境贸易火热,有的变成了走私。一批工业项目未来得及上马建设,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写于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