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湛江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创办全国第一条农民铁路

林木珠

林木珠:时任湛江市霞山区新村村委会主任,现任村委会书记、经济联社社长。

我是湛江市霞山区新兴街道新村村委会主任林木珠,30年前(1984年)我带领霞山区新村创办了全国第一条农民铁路。

新村是霞山区新兴街道办管辖下的一条革命老村庄,地处城乡接合部,是一个拥有5000多人的行政村。新村靠港口、近铁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得天独厚。1984年政府征收我村土地,我村得到了第一笔80万元的征地款。拿到这笔“巨款”后,村民们都在想怎样把这笔钱分给自己。当时有村民提议,分了这笔钱,因为田地都被征收了,以后没田种地,不如好好享受一下生活再说,以后子孙后代怎么发展让他们自己再去想。

我当时却不是这样想。1984年我32岁,已是村委会主任,我上门走访了一些社会关系比较广的老村干部,从中了解到,因运输能力有限,湛江火车南站货物常因短时间内运不出去而大批量堆积,如果新村利用好靠近火车南站这一地缘优势,用好这80万元征地款,建办一个货场,肯定会给村集体经济带来较大的收益。而且货场不受生产原料、销路等市场风险影响,是一个无烟工业。可是怎样把火车南站的货物运到我村的货场呢?于是我召集大家来讨论,最后一个想法就是建一条铁路,将南站的货物运到我村。建铁路的想法就是这样出来的,当时我根本就不知道创建的铁路是全国第一条农民自办铁路。

回想那个年代,我这位30来岁的农民真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当时有人说我是不知“死”字怎么写,建铁路要几百万元,这么大的一笔账啊,万一亏损了怎样向村民交代?但我想,如果农民把征地款分光了,不用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以后的路怎么走?发展才有出路啊!

当时我村集体仅有80万元征地款,估算建设一条铁路支线需要300多万元(后来实际支出400多万元),还需要贷款200多万元。我村的老支部书记担心还不起这笔钱,一直不肯签字贷款。我带领村干部先后组织召开了16次村民会议,都因意见不一无法定下来。后来,我与其他三位年轻村干部联合签名贷了150万元,解决了建设铁路支线的资金问题。联合签名贷款这件事,连家里人都不知道。

后来村民得知联合签名贷款后,指着我的鼻子骂:“你这个贪官,拿村里的征地款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分给我们村民?你搞铁路、搞储运站,我们村民还有田耕种吗?我们村民生活还要过下去吗?你干了断子绝孙的事情!”也有人在背后指着脊梁骨骂:“你胆生毛了,敢用‘过头钱’!”铁路、储运站就是在这种批评声和攻击声中开始筹建的。

1985年,我去霞山区委、区政府申请建铁路,当时区里有的分管领导不敢批,区委书记却很支持,他说:“农民办铁路,是一件新鲜事,应该支持啊。”到了区计委却被泼了一头冷水:“农民办什么铁路啊?哪里有文件规定农民可以办铁路的?你还是回去安心种田吧。”还好当时的区计委副主任是新分配来的大学生,他拿到我村的申请报告一看,就拍着胸膛说:“我帮你签名,出了事我来负责。”

正当大家对申请办铁路充满信心的时候,我拿着申请报告跑到广东省计委一问:办铁路不属于他们管辖的范围,他们没有权力审批,这个事应该由经委来管。跑了一段时间的申请报告就这样泡汤了,但是我带领这些年轻的村干部选择从头再来,继续坚持这条艰辛的奋斗之路。当初连申请的步骤、要哪些部门审批我们都没有弄清楚,就这样去闯了。我当时年轻不懂得“怕”,什么都敢冲敢闯,就是希望带领村民,创造一条生存和致富之路。

我吸取了第一次申请办铁路的经验,第二次去申请的时候比第一次少走了一些弯路,为了办铁路,我不知道跑了多少次广州和南宁。因农民自办铁路、储运站,没有人办过,不知道手续如何办,我就是这样一次次地补齐了手续。此事最后得到了柳州铁路局的同意,铁路局派出了设计和建设人员进入我村。从1987年4月6日开始动工,储运站内建了两股总共长度649米的铁路专线。当年12月9日通车投产,在部分仓库、堆场尚未投入使用的情况下,仅200天创产值55万元,安排了210人就业。农民建铁路、办储运站,在当时绝对是轰动一时的新鲜事,这件事还上了《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广东农民报》、《湛江日报》等全国、省、市报刊。我带领新村农民改革开拓的精神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赞赏。

自从建起铁路,村民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尝到了第一次创业的甜头。之后的20多年里,村民们思想不再像以前那么保守,村委会的一项项决定都得到村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在改革开放发展的大好机遇面前,新村干部敢于开拓创新,通过贷款、建筑队带资建设等方法,于1996年投资2500万元的海新钢材市

1987年全国笫一条农民铁路通车

场顺利落成;2005年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海新装饰材料市场;2010年首期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海新装饰材料市场家装中心。

如今,海新储运站、海新钢材市场、海新装饰材料市场已经成为村集体经济支柱产业。从1984年开始,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新村农民,也最早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率先过上了幸福富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