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媒介融合最早的概念来自于1983年《自由的科技》中提到的“传播形态融合”。作者伊契尔·索勒·普尔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凯文·凯利,2014)
国外媒体融合实践出现较早,媒体及其融合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媒介互动阶段、媒介整合阶段、媒介深度融合阶段。
从源头追溯,新媒介广播的诞生,使得媒介融合概念具备了基本的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又以新媒介的姿态引领媒介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相对新媒介而言的旧媒介并没有被取代或消亡,不同媒介之间反而共生共荣。换言之,新媒介的出现持续影响着所有现存媒介的发展,旧媒介也会不断适应变化。
随着超级传媒集团在世界范围内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凸显,产业所有权和组织管理层面的融合成为媒介融合的表现之一。这种融合发生在媒介领域,也发生在媒介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
网络时代来临,美国西北大学的李奇·高登教授对媒介融合的初级形态进行了说明,他从所有权融合、战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和表达融合等层面归纳总结了网络新媒介时代媒介融合的类型。他还从技术、媒体组织和新闻生产操作三个层次对媒体融合进行研究。
这一时期,在外国学者的研究中,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强调:“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克里斯·安德森,2006)道尔在Media ownership: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convergence and concentration in the UK and European Media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电子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媒体的融合(陈昕,2015)。詹金斯在《MIT Technology Review》一文中则详细阐述了媒介融合的五种形式:技术融合、经济融合、社会或组织融合、文化融合和全球融合。因此,国外关于媒体融合的理论研究不仅对媒介之间,媒介与计算机、新媒体的融合进行探讨,同时也涉及到从技术融合、产权融合、文化融合到组织结构融合等媒体融合实践的层面。《Managing Media Convergence: Pathways to Jounalistic cooperation》(管理媒介融合:记者合作的路径)和《Media Organizations and Convergence:Case Studies of Media Convergence Pioneers》(媒介组织与融合:媒介先驱融合案例研究)是在媒介组织层面的研究(惠宁,2012)。同时,《尼曼报告》中谈及了媒介融合带给相关从业者对自身技能和素养的恐慌和担心(孟建,赵元珂,2006)。美国密苏里大学学者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媒介融合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媒介融合的事实一定是早于“媒介融合”的概念出现的,西方对于媒介融合的研究较早,传统图书出版与新媒体融合的研究更多地体现在所有权融合、组织管理层面、出版流程层面,在相关从业者素质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
1.3.2 国内研究概况
自2005年蔡雯教授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论文发表,并在学界和业界引起关注,由此开启我国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由于我国传媒业的改革自2009年全面启动,2010年是我国媒介融合推动传媒产业变革发展的变革年,因此我们将统计的时间分节点选为2010年。
根据文献梳理,可以大致看出近几年关于传统图书出版的议题分布状况。
2010年以前的议题分布,较有价值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数字出版相关的方面:2007年学界对传统图书出版的研究在《国外出版商发展数字出版的特点及给我们的启示》、《对快速发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思考》等文中体现为密切关注数字出版的发展动向。《数字出版:传统出版产业链的价值延伸》从产业链视角分析传统图书出版内容提供者角色的转变。《博客与传统出版的比较及互动研究》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描述两者互动共生的传播系统,提出两者间的竞争互动关系,结合传统图书出版的实际提出了建议。
(2)在传统图书出版与新媒体关系的探索方面:2008年陈驹在《论我国图书出版的媒介融合——以畅销书为例》一文中,以9个畅销书个案为例,探讨了传统图书出版出现媒介融合的原因,并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融合发展的意义。2009年魏悦在《浅谈图书出版媒介融合现象》一文中谈到传统图书出版与新媒介的互动。王丽霞在《图书出版与影视传播互动研究》中,从图书出版的角度看影视传播对其的积极作用;从影视的角度分析对图书出版对其的艺术风格影响。
2010年后的议题内容明显更丰富,数量也更多。
(1)在关于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阶段认知方面:《媒介融合:图书出版业独特融合之道》一文认为“图书出版业的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是怎样成为人们无需求证的现实的”(徐沁,2008)。
(2)关于融合发展的现状:吕进在《媒介融合和消费文化前景下的图书出版业研究——以文学类图书为例》中,从消费文化的语境和融合趋势角度出发,分析传统的图书出版业遇到的问题,同时进行反思。
(3)关于新媒体技术在传统图书出版融合发展中的应用问题:张成良,于海飞在《媒介融合下的“创作出版论”与系统优化》中认为新媒体技术推动了媒介融合的进程,新的传播方式对于优化出版发行系统效率、图书选题时效性、出版周期具有重要意义。李晓明《浅谈新媒体在美术类图书出版中的应用》中提到了MPR点读技术、“ILSL/MPR”复合数字出版技术、AR纸数互动移动阅读技术的应用。
(4)关于融合发展中传统图书出版竞争力培养方面:杨玲在《媒介融合视阈下的出版企业动态能力构建与培育机制研究》中认为“出版环境的动态性对于出版企业动态能力和出版企业绩效具有驱动作用,出版企业动态能力在环境动态性和企业绩效之间具有中介效应”。张文红《继承与突破——从传统出版媒介到跨媒体出版》一文关注了范围经济效应下传统出版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5)关于传统图书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杨丽丽的《传统图书出版与电子音像出版融合发展的思路及措施》从专题出版、精品出版,数字化转型方面提出了融合路径;孙倩倩的《数字时代移动媒体出版的发展》从版权保护、数字出版技术创新、阅读习惯培养等方面提出思路;于洪洋的《我国杂志书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研究》从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用户阅读体验、社群经营、品牌产业链延伸角度提出融合发展对策;管尤升在《浅析传统美术类图书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中,提出建设美术数据库的融合路径。
(6)关于传统图书出版企业增值问题的研究:荣萍萍《产业融合背景下我国出版企业影视增值模式研究》、靳易斯《我国出版企业影视增值策略研究》两个文章中分别从增值模式和增值策略角度出发,与影视开发进行结合,对这一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冷秋丽在《媒介融合视角下的图书附属版权产业价值分析》一文中敏锐地注意到了基于传统图书出版主权利衍生出的附属版权问题,并提出要重视附属版权的增值价值。谢珺《出版转型过程中的内容符号化偏向——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物周边产品开发的原因与价值分析》关注出版物周边商品的商业价值。
(7)传统图书出版媒介融合过程中的人才问题:马文娟的《全媒体时代图书编辑的必备意识和能力探讨》主要关注融合时代图书编辑的素养和能力问题。
这种蓬勃又富有生机的研究证明了媒介融合观在引进我国之后与实践发展的恰逢其时。
综合现有的文献和传统图书出版媒介融合的议题分布看可以看到,从产业层面、企业层面到具体的实践层面学术界对传统图书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对于两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策略也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建议。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依然无解,甚至被忽略,一些认识还有较多的分歧。
媒介融合的动力来自无法阻止的技术进步,也来自我们对信息的强烈需求。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需要对传统图书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进一步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