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创造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汉语中的“创”及其相关词汇

在汉语中,“创”字的繁体为“創”,古汉语的写法还有“剏”和“剙”多种。“创”有以下不同的读音和含义。

一是读chuāng,其意有四:①创伤。《战国策·燕》:“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史记·项羽本纪》第七:“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后汉书·华佗传》:“四五日创愈。”②伤害,损伤。《汉书·薛宣传》:“欲令创咸(人名)面目,使不居位。”③砍,砍除。《海国图志·叙》:“创榛辟莽。”④通“疮”。《礼记·杂记》:“首有创则沐。”《论衡·书虚》:“吾君背有疽创。”这个意义后来写做“疮”。

二是读chuàng,其意有五:①始,造。《周礼·考工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周礼注疏》中贾公彦疏曰:“此知者即下文圣人一也”。下文者何?即“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也就是说真正的创造是由“圣人”来完成的,即使是“巧者”能做的业只能是模仿和传承而已。这里“知者创物”一句,可以说是中国式样的“神创论”。②首先,初始。《后汉书·袁绍传》:“创谋河外(河南)。”《水经注·榖水》:“皇居创徙。”③建造。《宋史》卷四百五:“剏书院贵溪之南。”《聊斋·狐女》:“暂创一室,以避虎狼。”④撰写,创作。《北梦琐言》:“能立就?或归以创之?”《晋书·律历中》:“正朔既殊,创法斯异。”《三国志补注》:“令创制雅乐。”⑤惩治,惩戒。《晏子春秋·内篇问》:“身无所咎,行无所创,可谓荣矣。”《朱子语类》卷二十三:“此诗之立教如此,可以感发人之善心,可以惩创人之逸志。”

在检索古代文献时,笔者发现“创”字最多的被用以表示“创伤”之意,“(身)被创”之类的语句比比皆是。从语法上说,这里的“创”是名词,不是本书重点探讨的内容。哲学与文化所关注的去声之“创”,是动词,所表达的主要意思为“始造”“创作”。本书下面的讨论,是就此意而展开的。

古代文献中与“创”有关的词组主要有:

(1)创基(业)。《后汉书·左雄传》:“(光武帝)业创基冰泮之上,立足枳棘之林。”《晋书·景帝》:“世宗以叡略创基,太祖以雄才成务。”

(2)开(肇)创。《资治通鉴·后梁纪三》:“先帝数十年开创基业。”《太平治迹·统类》卷八:“贵国祖先肇创基业。”上面两个词组都为开疆辟土之意,一般用于对君王或诸侯的描述,在文献中基本没有看到其他人可以使用这个词。直到明代,在《耆英堂记》中才见普通人使用这个词。该文作者李時勉写道:“李氏及其族属蕃衍,有徙居西门南门者,有徙居南乡东乡者,四散离析,相去隔越,各保其新创基业,视先世居第漠然不顾。”不过,即便如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里的“创基业”前面有个“新”字,和原来的用法不一样了。从语法来说,“创(基)业”是一个动宾词组,而这里的“新创”整体是一个动词。

(3)新创。这个词最先出现于《后汉书·李固传》:“新创宪陵。”作“新近建造”讲。此后又有“新近创(制)作”之意,一直沿用到清代。如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七:“政和中,徽宗新创禁中傩仪。”元代所著《宋史·高宗七》则有“(帝)罢州县新剙税场”。还有上文提到的明代《耆英堂记》里“新创基业”等。值得注意的是出现在南宋的一段文字:“淮南制置使刘锜新创踏射威强弓兵。”(《中兴小纪》卷四十)这里的“新创”已经和现今的“创造”“创新”具有同样的意义了。这是“新创”一词内涵的重大转变。迄于清,此类用法已较为普遍,这从清代的文献中可见一斑。如“朕所喜者滇黔两省新创之事甚多”(雍正皇帝谕旨)。又如《四库抽毁书提要》:“然其体例新创,胪列详明,实足资博古者考订之助,未可遽以丛杂讥之。”不过,从宋到近代之前,“新创”之新用法的流行并未影响原意“新近建造”“新近创(制)作”的使用,三者一直并用。只是到了近代,“新创”之“建造”含义才逐渐淡化,现代日常语言中几乎没有人再这样使用了。

(4)创新。如今“创新”这个词比“新创”的使用频率高得多,但其在汉语中出现的时间则比“新创”晚了200年。“创”字和“新”字依前后的顺序共同出现,最早是在南北朝时期梁朝沈约撰写的《宋书·元嘉历法》中,书中有“更创新历”语句。不过很明显,这里的语法结构和现在的“创新”一词的用法是不一样的。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创新”一词出现在北齐时期成书的《魏书》中,其卷六十二:“开物成务者,先皇之贞也;观乎人文者,先皇之蕴也;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不过,此种用法在古代典籍中难得一见。据笔者考察《四库全书》,除《魏书》中的记载以外,只找到了另外四处。分别是唐代《周书》卷二十六:“博采遗逸,稽诸典故,创新改旧,方始备焉。”明代丘浚《大学衍义补·明礼乐》:“知之悉故能创新开始,识之详故能袭旧成终,创物之始非圣人不能,成物之终虽明哲之士亦可能也。”明代李日华《六研斋二笔》卷一:“此等皆创新之论,甚警甚卓,非浪执笔者与古人并行可也。”还有一处很有意思,是清雍正帝的谕旨,教育他的臣子为政不要标新立异:“凡事但宜随地随时斟酌损益,期于办理无误则已,何必思及分外创新立异始为美政耶。”当然,古代文献中类似“更创新历”的动宾结构的语句非常之多,诸如“创新历”“创新律”“创新法”“创新仪”“创新词”“创新学”“创新庙”“创新官署”等,不一而足。

(5)创造。在谈这个词之前,我们先来对“造”字作一番考察。据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注:“造即创也,互文见意”,也就是说,“造”和“创”意思相同,可以互为解释。用现代汉语语法的术语来说,“创造”一词属于“联合词组”,即前后两个词之间是并列关系,意思基本相同。我们前面提到的“创”字的多数内涵,如“建造”“制作”“撰写”“开始”等也是“造”字所具有的。“造”字所构成的词组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造命”,这个词组是针对“天命论”的观点提出的,强调以“力”改变人生和命运。其积极主动的内涵正是开拓创新的前提。提倡“造命”观的有唐代李泌:“夫命者,已然之言。主相造命,不当言命。言命则不复赏善罚恶矣。”(《新唐书·列传第六十四》)还有明代王艮“我命虽在天,造命却由我”等。不过,这种思想在“天命论”占主导地位的古代很少见。

整体上来看,“造”偏重“创建、建造、制造”,而“创”则偏重“开拓创新”“发明创造”,更合乎本书意旨,所以这里对“造”字不作过多的讨论。

我们接着说“创造”。“创造”一词出现在文献中,最早是在陈寿的《三国志·魏志》:“诸葛诞创造凶乱”,作“制造、引发(某种局面)”讲。类似的还有《宋史》卷三百五十:“曾布言赡创造事端,以生边害,万死不塞责”,等等。不过,经过检索发现,这种用法在古文献中出现的次数不多。“创造”更多的用于表达以下几种意思。一为“建造”。如《隋书·高祖上》:“诏……等创造新都。”《旧五代史·梁书第五》有:“创造文宣王庙。”二为“制作”。《隋书》中记载:“大业元年炀帝始诏……等宪章古制,创造衣冠。自天子逮于胥皁,服章皆有等差。”也有制作器物的,如《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有:“臣等请下有司精求良玉,创造苍璧黄琮等九噐。”三为“开创”。《南书·梁本纪上》:“及齐高创造皇业,摧锋决胜,莫不垂拱仰成焉。”《毛诗集解》卷十八:“亦如王室之创造艰难如此。”四为“创作”。《后汉书·应劭传》:“其见《汉书》二十五《汉记》四,皆删叙润色,以全本体。其二十六,博采古今瑰玮之士,文章焕炳……其二十七,臣所创造。”也用于创作音乐,如《隋书》卷十四有:“于是正定雅音为郊庙乐,创造钟律颇得其宜。”五为“发明”。《宋书·礼志五》:“至于秦汉,其(指南车)制无闻,后汉张衡始复创造。”《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勅(僧)一行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又令率府长史梁令瓒等与工人创造黄道游仪,以考七曜行度,互相证明。”

古代有关“创”的词汇还有很多,如“创业”“创改”“创制”“创置”“创立”“创举”“首创”“自创”“创议”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辅以文献了。这些词汇大多沿用至今,意义也基本没有变化。在它们当中,最具有哲学与文化研究价值的当数“创造”与“创新”了。通过上述考察,可以发现古代“创”“创造”的含义已较接近现代意义,当然就广度和深度而言,都无法和现代“创造”一词的地位和角色同日而语。“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创’和‘创造’都属使用频率很低的非常用字词,并没有引起古人特别注意。在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范畴术语中,也没有它们的位置。”刘仲林.中国创造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21,21,25.刘仲林教授考察了“创”字在中国传统经典著作中的使用情况,结果发现:“在《论语》一书中‘创’字仅出现一次,而‘仁’出现了109次。在《孟子》中‘创’出现一次。在《老子》中,没出现‘创’字。特别是在《易传》生生哲学中,也没有出现‘创’字。总之在我国古代,‘创’及其相关词汇,都埋没在千千万万普通字词中,其文化精神价值,尚未被发现。”刘仲林.中国创造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2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