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信息标准化的内容
一、信息化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的利用程度也变得越来越深。管理信息化的程度是对信息利用能力的一种具体刻画。管理信息化不是IT与经营管理简单的结合,而是相互融合和创新。
管理信息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它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业务流程、传统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重新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和效益、增强竞争力的过程。
信息化管理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借助计算机的高速处理能力,能够使得信息处理的速度大为加快,效率大为提高。目前对海量信息的处理是IT革命第三次浪潮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现在主要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来应对海量的信息。信息化提高了信息的集成性。在完善的信息网络的支持下,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在计算机屏幕前对世界各地的新闻轶事了如指掌。轻点几下鼠标就能观赏风景、成交生意、调动资金。
信息化还提高了信息的价值。随着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的提高,人们认识到数据和信息资源是最宝贵的资产之一。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在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环境下,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也越来越多地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联系和沟通,而彼此之间的直接接触有所减少。
二、信息标准化的内容
(一)信息指标体系标准化
信息指标体系是指所有信息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所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它具有目标性、集合性、可分解性、相关性、适应性和整体性等特征。在管理层次和管理部门众多的情况下,只有统一和规范指标体系,才能使各系统、各行业和各个层次开发和实施的信息系统能够实现数据和信息的兼容与共享。因此,建立科学的、实用的、完善的信息指标体系结构是信息标准化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分类编码标准化
分类编码标准化是信息系统交换和建设的前提,是信息系统运行的保证。信息的分类与取值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关系到信息处理、检索和传输的自动化水平与效率,信息代码是否规范和标准影响甚至决定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等性能。因此,信息分类必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展性、兼容性和综合性等基本原则,要遵循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原则,建立适合和满足本行业需要的信息编码体系和标准。
(三)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
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主要指在系统开发中遵守统一的系统设计规范、程序开发规范和项目管理规范。系统设计规范规定字段、数据库、程序和文档的命名规则和编制方法以及应用程序界面的标准和风格等。程序开发规范对应用程序进行模块划分、标准程序流程的编写、对象或变量命名、数据校验及出错处理等的过程和方法作出规定。项目管理规范规定项目组中各类开发人员的职责和权力、开发过程中各类问题的处理规范和修改规则、文档的编写与维护。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守软件工程的设计规范,实现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
(四)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化
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化指对信息系统内部和信息系统之间各种接口方式以及信息系统输入和输出的格式制定规范和标准,包括网络的互联标准和通信协议、异种数据库的数据交换格式、不同信息系统之间数据的转换方式、报表文件格式和统计口径的标准化以及数据文件传送标准化等。信息系统的质量与接口的标准化密切相关,接口标准化是信息标准化的重要一环。
信息标准化有利于实现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信息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系统兼容。信息标准的制定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原则,要适合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阶段,要为社会所公认并用法令形式予以推行,还要容许周期性修订和更新。
为了能更好、更充分地认识物品标识,以帮助物品标识的发展,本书将在下节内容中详细介绍物品编码标识概念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