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编码标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物品编码标识概念模型

物品编码标识概念模型的搭建主要从物品信息流向的角度进行,它是物品编码标识系统的本质所在,是所有现实生活中各种物品编码标识情况的反映。

一、概念模型介绍

模型从流程上反映了物品标识的编码、标示、识别及解码等组成环节,尽管现实运用中可能跳跃了部分环节,但任何情况都离不开概念模型所涉及的这些环节。如图1-1所示。

图1-1 物品编码标识体系概念模型

从概念模型中可以看到,识别的实际对象是物品的代码,因此第一个环节应该是对物品进行编码。物品编码即赋予物品的代码。代码则是表示特定事物(如某一物品)的一个或一组字符。这些字符可以是阿拉伯数字、拉丁字母或便于人与机器识别与处理的其他符号。可以将这一步骤理解成将物品信息代码化的过程,是实现计算机化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标示。标示是将代码转换成为标志的过程。可以将代码转化为条码符号,并印制在载体上;还可以将代码转化成二进制电子数据,写进RFID标签中的芯片里。“标示”的目的是将代码化的信息转换成载体可携带的信息(如条码符号),当该载体与物品合为一体时,载体所携带的信息即为物品信息,从而实现了对物品的跟踪追溯管理。当然,标示的另一个作用是为了“识别”。

第三个环节是识别。识别是对标志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对物品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能够自动获取标志信息并完成识别的过程称为自动识别,自动识别技术主要分为存储识别技术和特征识别技术。条码技术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属于存储识别,指纹识别和语音识别属于特征识别。通过识别技术对标志进行采集、分析与处理,其处理结果还是代码。

第四个环节是解码。解码是将代码还原为物品信息的过程,是编码的逆运算。编码与解码在物品标识体系中是基础,没有它们的存在,就不会有物品标识体系。因此要实现物品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不能没有编码技术的应用。

在上述对物品标识体系的描述中,我们将第二步标示和第三步识别统称为标识。我们将标识定义为:将代码标示为标志并识别的过程。只有当标识读作“标识(zhi)”时其意思同“标志”。在物品标识系统中,不仅包括标识本身的标示与识别,还包括编码与解码。

二、概念模型的变形

物品编码标识概念模型是现实应用的变形基础和依据。模型的变形是编码标识系统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客观表现形式,而其内在本质还是对基本物品编码标识流程的表达。这里介绍变形中的三种主要形式。如图1-2、图1-3、图1-4所示。

图1-2 概念模型变形一

图1-3 概念模型变形二

图1-4 概念模型变形三

(一)对物品直接进行标示形成标志

这种情况下,在“标示”的过程之前没有形成物品的代码,而是在对所标之物进行识别时进行编码,形成代码。这里编码的目的是为了识别标志。对该代码进行解码便可还原为原物品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物品的“编码过程”或者说编码的规则依然是存在的,只是不能使人们一目了然地辨别出来。例如在图像识别中,识别的对象只是图像,这个图像可以算是该物品的标志。此时,对其进行识别时形成的是一系列的代码,然后对该代码进行解码就可得到物品的信息。在其中似乎没有对物品进行编码,但实际上对图像识别之前是有相应的编码存在的,只是人们的直观感受是没有编码的环节。

(二)对代码直接进行解码还原为信息

该过程反映的是对物品进行编码形成代码,然后直接对该代码进行解码还原成原物品信息的情况。从表面上看,该过程跳过了“标示”与“识别”两个环节。但从根本上看,是人们的感观认识蒙蔽了该过程中的“标示”和“识别”。任何代码都需要载体,在这个过程中的代码也不例外。将代码赋予载体的过程就是“标示”的过程,同样从载体中读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识别”的过程。可以说生物的特征识别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三)对标志直接进行识别还原为信息

该变形首先是对物品进行编码形成代码,接着将代码“标示”在载体上形成标志,然后对标志进行“识别”后直接还原为物品的信息。从表面上看,该过程跳过了解码,但在实际情况中,解码隐含在了识别的环节里。例如,一些停车场直接对车牌号进行照相,这个过程并没有将标记转换为代码,只是客观地记录了车牌号。当看到该车的车牌号时就会自动识别出车的相关信息,这其实也就是解码出了车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