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者的智商
(一)智商的概念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IQ)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提出的。智商是衡量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程度的量度指标。它是从经验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智商是以脑的神经活动为基础的偏重于认知方面的潜在能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注意力、观察力、研究力、表达力等诸多的力构成了智商系统,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
在领导活动中,智商主要表现为领导者的思维能力,包括理性思维能力和超理性思维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就是领导者符合逻辑的判断、推理能力,它帮助领导者把领导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理论化,使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超理性思维能力是指领导者的直觉、想象、灵感等非逻辑思维能力,它能帮助领导者在重要关头茅塞顿开。伟大的哲学家斯宾诺莎说:“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深思。”
“智商”的“智”,从拆字法上讲,上边是个“知”字,下边是个“日”字,意味着由“知”入“智”就在于“日日知道一些”的积累。“知”是知识的“知”,左边是箭头的“矢”,右边是个“口”,“口”是靶心,用箭头射中靶心才是知识。领导者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不叫有知识,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才是知识,才是智慧。爱默生说:“智慧的可靠标志就是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奇迹。”
智商有两种衡量方式:一种是比率智商,另一种是离差智商。用比率智商来衡量智商高低是由特曼提出的,某个体的比率智商用公式表示就是:智力商数=智力年龄÷实际年龄。即智力年龄越高,实际年龄越小,就越聪明;反之,智商就越低。
离差智商是由韦克斯勒提出的,即把一个人的测验分数与同龄组正常人的智力平均数之比作为智商。他的基本思想就是将一个人放到同龄人的群体中,以群体的平均智力为准则,通过测定这个人离开群体准则的位置来确定这个人的智力。根据这些原则,智商测试形成了一套测试题,共有150个点,也叫150分,每道题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排列,其实是非常有秩序和规则的。根据一个人的答题结果,能判断出他的智商水平。多年追踪调查表明,在人类总人口中,智力水平的分布是一个以100分为中数的正态分布,其中,90~100分为中常者,占总人口的46%;100~119分为中上者,占16%;80~89分为中下者,占16%;120~139分为优秀者,占10%;140分以上者(即所谓天才),只占1%;而70~79分为临界智力者,占8%;70分以下为愚钝,占3%。成功领导者的智商一般在120分以上,卓越领导者的智商则更高。
【案例链接】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其貌不扬,但他从不忌讳这一点,相反,他常常诙谐地拿自己的长相开玩笑。在竞选总统时,他的对手攻击他两面三刀,搞阴谋诡计。林肯听了指着自己的脸说:“让公众来评判吧。如果我还有另一张脸的话,我会用现在这一张吗?”
这种幽默、含蓄的反驳,闪烁出智慧的光芒,也正是这样一位智慧超群的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后人铭记的业绩。由此可见,高超的智力水平,对于领导者应对意想不到的事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相反,一个领导者如果胸无点墨、智弱心拙,临阵搜索枯肠,结果就会大相径庭。
(二)智商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
智商打造领导活动的成就,智商为领导活动升值。
1.智商是领导者领导思想的源泉。领导思想是领导活动的基础,智商会孕育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创新思想。巴尔扎克说:“聪明才智是拨动社会的杠杆。”今天是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竞合的时代,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虽然没有变,但是竞争的资源变了,以前的资源主要是土地、工业产品,今天竞争的资源主要是知识,知识演变成了价值的主要来源,知识的作用和社会角色越来越重要;二是市场经济竞争规律没有变,但是竞争模式变了,过去是大鱼吃小鱼,现在是快鱼吃慢鱼、快鱼吃大鱼。这是因为知识处于爆炸时代,更新周期加快了,两三年就增加一倍。知识含量大、更新速度快就是竞争力。作为这个时代领头羊的领导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专业素养,而且还必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知识,用尽量多的新知识培养心智,高智商才能带来高质量的领导思想。高智商的领导者就是那些在方法技术和思想上适应时代变化、用创意改变世界的人。
2.智商是领导者赢得下属敬佩的元素。领导者手里拥有的绝不只是大印与令旗。领导力的真正内涵,是能够征服部下的心。这就要靠领导者的高智商元素来说话。诸葛亮被刘备请为军师,关羽和张飞极为不满,称其为山野“儒生”。后来诸葛亮充分展示文韬武略,“白河用水”、“博望用火”用兵如神,以少胜多,打得曹兵大败。令关、张二人另眼相看,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后他俩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也赢得了“智慧的化身”的美誉。具有高超智慧的领导者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想透关联要素,具有战略眼光,这样在领导活动中才能把握妙道,出神入化。
3.智商是领导者施展才能的力量。那些杰出人物和成功者之所以受到历史的偏爱,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古人讲:“气血虚弱谓之身穷,学问虚弱谓之心穷。”领导者知识匮乏,或者领导者短时间知识滞后,智慧必然低下,其社会地位就要贬值,就会导致领导影响力的降低。如果领导者知识的增长赶不上所在领域总知识的增长,就极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无知是成功的大碍,其严重性远非我们想象所及。”又说:“一切才能都要靠知识来营养,这样才会有施展才能的力量。”
4.智商是领导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慧眼”和“慧心”。现象—问题—对策,这是领导工作的正确路径。无论从操作上看,还是从意识上看,现象中的问题始终是工作的起点和关键,领导活动就是从研究问题开始,围绕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结束。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就说过:“如果没有问题,组织就会僵化。”发现不了问题本身就是问题。发现问题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最大的问题。发现工作中的问题需要领导者的“慧眼”,拿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对策需要领导者的“慧心”,后者比前者更具有决定性意义。智商低的下属向领导汇报工作时,讲完问题,就问领导应该怎么办,让领导给“出主意”;智商高的下属向领导汇报工作时,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打包”,让领导给“选主意”。聪明的下级领导总是让上级领导做选择题,而不是让上级领导做解答题。总让领导做解答题的下级领导,将面临着被解雇的结局。
(三)智商的提升
智商有先天的基因因素,但更主要的是通过后天综合时务来提升。提升智商的途径是:多读、多见、多思、多悟。
1.多读。读书是一种清高的心灵活动。成功不可无智,成长不可无书,读书益智。读书学习是领导者获得智商提升的主要途径,很早以前,古人就提出了“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真知灼见。汉语中,“智”与“知”是可以通用的,知识本身就是智慧和才干,“无知”当然就不可能“有智”,大智慧必然与丰富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是一个人不可欠缺的知识来源。读书充实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更新观念,提高思想品质。阅读得越广泛,基础知识就越宽厚,思路就越能打得开,也就越能产生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新认识。
领导活动过程就是先知先觉的人领导后知后觉的人,再开发不知不觉的人。一个领导者对自己不知,对领导活动领域的事情和规律知之不多或知之不明,就不称职。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说:“有先见之明,想法和创造都先于他人,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成为经营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先知先觉的境界,但不断学习就能让人更向上一层。领导者一定要解决读书不饱和的瓶颈问题。古人讲:“善学者如闹市求前,摩肩踵足,得一步便紧一步。”强调一个“紧”字,这正是由知入智的读书精神。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读书当成一种不可割舍的嗜好,那么,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充实、丰富而又多彩。
2.多见。足智必先多知。智商高的领导者是个有思想的人,从拆字法上“思想”二字的解释是,“思”是心中的“田”,“田”大“思”就大;“想”是心中的“相”,见过的东西心中才能成“相”。井底之蛙和井外之蛙心中的“田”和心中的“相”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领导者必须在增广见识上下工夫来提升自己的智商。
多见,最忌讳对观察对象和观察环境蜻蜓点水般扫视和浅尝辄止的理解。靠走马观花见到的东西,就认为自己这个也清楚、那个也明白,以为什么都了然于胸了,就一定会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以偏概全的片面性错误。
“圣人无常师”,“世事洞明皆学问”,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取得知识。要不断地从社会的不同空间、不同层面、众多资源中增广自己的见闻,在多见中练就浪里淘沙的本事,在平凡中观察出不平凡的东西;借鉴他山之石,提升自己的总体“价值”,这都是成就事业的可贵财富。
3.多思。没有知识就愚昧,凡事不去思考的人,永远处在混沌中。不加思考地随意行事就是鲁莽,国外有句谚语:“用一天好好思考,胜过一周的蛮干徒劳。”人类的优势是思考,人类的伟大业绩也是思考创造的,通过思考,人类才能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智商的真正价值就存在于领导者的思考能力中。思考能丰富知识底蕴和优化知识结构。领导者学会多思,就能激活思维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提升智商。
伟大的人物不仅在他们的伟大实践中对思考情有独钟,而且留下了许多至理名言。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有人问牛顿是怎样提出他的著名定律的,他回答说:“我只不过是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它。”俄罗斯神经学专家巴甫洛夫说:“锲而不舍地思考是取得重大成就的前提。”美国心理学家丹尼·高曼说:“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将以有无创造性思维的力量来论成败。”亨利·福特说:“思考是最艰难的工作,这也就是为何很少有人愿意去做的原因。”西方有句古谚和福特的说法意思相近:5%的人主动思考,5%的人自认在思考,5%的人被迫进行思考,而其余的人一生都讨厌思考。美国著名的成功大师拿破仑·希尔说:“思考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但是,从根本上说,思考又支配着人类。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地思考,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
拉丁美洲谚语:“不会思考的人是白痴,不敢思考的人是懒汉,不能思考的人是奴隶。”显然,不会思考、不敢思考、不能思考的人是决然当不了领导的,就是当等而下之的部属也不够格。爱迪生说过,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高尔基曾说:“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通常用一个词语来称呼,这就是‘愚蠢’。”
生活中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暂时的不成功,而是不能从失败中思考出成功的智慧。很多失败,就是缺乏思考的必然结果。领导者探索未知的领域,必须不停地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不仅可以避免很多失败,还可以把逆境转化为等量或更大的利益。
领导者不能只在一个方向上积累自己的思考才能,还要提高自己思考的发散能力。这就要改变平常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运用移植法,从“不相关”的事物中寻找启示和线索,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封闭视野,识得“庐山真面目”。“思考”是智囊团的专业,“出主意”是他们的职责。领导不仅要从他们那里得到出类拔萃的见解和实用有效的办法,还要和自己身边的智囊团或智囊人物进行运筹帷幄中的较量,来加深和发展自己的思考,来肯定或否定自己的决断。
【案例链接】
拿破仑·希尔有一次去见一个专门以出售主意为职业的教授,结果被教授的秘书挡驾。拿破仑·希尔觉得很奇怪:“像我这样有名望的人来见教授,也要挡驾吗?”
秘书回答:“无论谁,即使美国总统现在来,也要等2个小时。”
拿破仑·希尔犹豫了一阵,他很忙,但仍决定等2个小时。
2个小时后,教授出来了,希尔问他:“你为什么要让我等2个小时?”教授告诉希尔:他有一个特制的房间,里面漆黑一片,空空荡荡,唯有一张躺椅,他每天都要躺在椅子上默想2个小时,此时的2个小时,他创造力最旺盛,很多优秀的主意都来自此时,所以这时他谁也不见。
拿破仑·希尔听着教授的讲述,内心突然涌起了一股意念:运用思考才是人生成功的要诀。由此写下了使他名扬世界的著作《思考致富》。
4.多悟。汉朝刘向说:“智者始于悟。”多悟就是读“无字句书”,通过领导实践活动来提升智商。领导活动本身是一种没有终结答案可寻的理论,更没有完美有效的公式或方法。领导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凝聚着丰富的智商。所以,领导者提升智商,最好的经书是领导实践活动这部“无字真经”。“无字真经”不能读,必须“悟”,用心灵来感应。“悟”是知识和经验吸收、消化、存储、转化和创造的过程,是对人的智慧和潜能、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挖掘和升华。
人的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种思维方式对于加工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均有不可相互代替的作用。灵感,是对问题豁然开朗的顿悟。它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升华,是一种非逻辑过程,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活动。灵感思维是集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凸透镜,可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发挥到最大的功效。
人的智商是由悟性提升的,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是来自书本,而是实践中的感悟。中国人用人体悟自然、领悟社会,又用自然体悟人、用社会领悟人,这种“天人合一”的思考问题的模式,把世界整体收入内心的思维方式,通过“多悟”探寻外在世界的真实道理,去解决用书本知识、用一般经验、用逻辑推理和用手用脚也解决不了的问题。
悟性是每个人的财富,是每个人最可贵的才智。你的悟性无疑是你最有价值的财产。你可能丧失物质上的财富,但悟性却是谁也夺不走的。一个人的悟性往往决定了他成功的概率。
知识是灵感的根基。思维灵感是一个人长期刻苦磨炼、积累知识和经验的报酬。经验是来自挫折和成功的启示,知识是对经验的梳理和升华。积累的过程是量变,灵感的到来是质变。灵感到来的方式虽然是“顿然”、“豁然”、“突然”的,但其前提则是连续的苦苦思维的过程。领导要给自己的灵感一个等待、成熟的时间,等待客观事物的呈现和渗透,等待由新的信息与潜意识沟通时的悟性的出现。
【案例链接】
伟大的人物在其辉煌成就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者,他们都是一辈子手不释卷的读书人。尼克松一生勤奋好学,喜好读书,在他的自传体著作《在角斗场上》曾说:“阅读是我人生的最大嗜好。”阅读的良习与他的母亲有很大关系。尼克松的母亲知书达理,文化素养较高,在尼克松上学之前,她就在家里提前教会了他一些课程,并引导他去阅读书籍。受母亲的影响,尼克松上小学时就特别喜欢看书,每天做完作业和家务劳动后他便独自坐在壁炉边,沉浸于书的世界中。到中学时他就被称为“博学的小百科”。广泛的阅读不仅使尼克松增长了知识与才干,而且使他养成了良好的意志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这为他以后步入社会取得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