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金融危机对市场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投资者们都切实体会到了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股市暴跌,可除此之外,金融危机还会对市场产生什么影响呢?
最直接的几点就是:第一,影响进出口贸易。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或具备成本优势,或具备技术优势,在生产链中各有所长,而优势产品的流通就促成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当金融危机发生后,金融危机爆发地区的需求和生产均会大幅下降,那么与其有贸易往来的国家进出口将会明显受损,进口将承受更高的成本,而出口则会受到更大阻力。第二,一些与进出口相关的行业将会明显受到影响,冲击非金融危机起源地的实体经济,这也是金融危机传导的方式之一。与危机爆发地区拥有紧密贸易关系,尤其是依靠成本优势向危机发源地进行出口的国家将承受较大冲击。由于工业和制造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发现产品滞销再进行减产时,实际的损失已经形成了。在需求下降、库存上升的过程中,积压的存货将成为企业的巨大负担,并快速降低企业的生产意愿,这就意味着经济体的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也预示着金融危机已经完成了传导,影响到了一个新的地区。第三,全球的金融行业都将承受更为直接的损失,很难幸免。首先是金融市场信心的失去会直接影响金融行业的发展,其次是各金融机构间大多关系复杂、环环相扣,互相购买产品和持有资产的现象非常普遍,当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后,传导到其他环节的速度是非常之快的。
下面以2008年的金融海啸为例来分析金融危机对中、美、欧的影响。首先是处于风口浪尖的进出口行业。如前所述,危机从金融层面转向经济层面,直接影响相关国家的出口,在2008年金融海啸期间,这个“相关国家”主要就是指中国。美国消费支出占GDP的70%以上,2007年美国国内消费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消费者支出约为1万亿美元。在当时来看,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根本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另外,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这与中国当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矛盾,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进程,从而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降低,对美出口愈发艰难。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出口减速迹象明显。除了出口数量减少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企业的违约率也开始上升,出口企业的外部信用环境也进一步恶化。从地区比较而言,金融危机中,中国东部地区由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所受损失相对较严重,而中西部地区相对封闭,受到的冲击也就没有那么大,这从侧面说明了金融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就出口国家来看,金融危机后,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极为明显,对欧盟和大洋洲的出口也有很大程度的下滑,仅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出现了增长,金融海啸对国际贸易的危害可见一斑。
具体到行业上,最典型的受影响企业是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比如纺织行业。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发生后,纺织品服装出口较上年同期减少近6亿美元。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化,以美元计价的纺织出口接近零增长,以人民币汇率计价的出口额持续负增长,近两成的纺织企业出现亏损。汽车、船舶等行业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表现也十分低迷。从2008年汽车销量来看,欧洲同比锐减16%,北美降幅达15.5%,日本汽车销量下降14.9%,可谓是全面下滑,而中国国内汽车销量同比也下降了5.4%。船舶融资方面,欧洲许多银行都暂停了船舶融资业务,预订船舶但未获融资的比例明显上升。一些船东被迫取消船舶订单,如中国香港金辉船务取消了在大连船舶重工订购2艘VLCC的订单,雅典Oceanaut公司取消9艘7亿美元散货船订单,韩国、印度中小船东也相继出现了取消订单的情况。中国的加工代工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则受到了更大的冲击,广东当时有2万至3万家大大小小的工厂倒闭。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合俊集团旗下的两家玩具加工厂倒闭,6500名员工面临失业,这是受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实体企业倒闭规模最大的案例。
从整体上来看,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金融海啸中次级债券衍生合约的市场规模被放大至近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当时全球GDP的7倍之高。日本媒体报道金融海啸将导致全球金融资产缩水27万亿美元。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当时曾撰文指出:“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经济领域的剧变带来了人们心理上的改变,尤其是在危机发源地的美国,社会民众开始失去安全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排山倒海般到来的金融危机不啻于美国经济领域的“9·11”。美国人开始质疑政府的决策能力,美国数家新闻媒体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78%的接受调查的人认为,美国应对危机所采取的路线不对。金融危机也直接冲击到居民的个人生活。通货膨胀、企业倒闭、经济困境降低了人们的支付能力,这不仅使房地产市场愈发低迷,也大大降低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
中国虽然在危机中成为当时受损最小的发展中国家,但主要是受惠于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的缓冲,其实从根本上看,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一点都不小。一方面是出口减少,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的作用开始削弱;另一方面是投资者信心动摇,投资积极性急剧下降;再加上银行“惜贷”导致的流动性不足等现象,无不表明中国当时的经济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虽然扩大内需,尤其是刺激消费已经成为政府和学界统一的经济调整口径,但从之前中美消费规模和进出口规模的对比可以看出,仅依靠当时的个体经济行为促进经济发展十分勉强。于是,政府不得不推出了激进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四万亿”。在当时来讲,激进的刺激性政策确实令中国维持了相对稳定高速的增长,但过裕的流动性和投资渠道的匮乏令这股“热钱”迅速在中国形成了泡沫,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在短短的几年内不断飙升。时至今日,“四万亿”的余威仍在干扰着中国市场,由此可见金融海啸虽已过去4年,但并不代表着一切已经风平浪静。
从历史经验来看,每当金融危机过后,总会迎来一段漫长的经济复苏期,由于大部分地区陷入经济萧条,刺激经济重回正轨成为领导者的第一要务。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颁布宽松的经济政策,或者更直接地说,“放水”或“印钞票”,以刺激市场气氛。这确实是直接有效的方法,但同时流动性过于充裕也必然会引致通胀、货币贬值等问题的进一步加深。表1-1和表1-2所列为金融海啸期间及欧债危机期间美国与欧盟采取的宽松政策。
表1-1 金融海啸期间美国采取的宽松政策
表1-2 欧债危机过程中欧盟采取的宽松政策
宽松的经济政策一般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那么通货膨胀的危害又有多大呢?这就不得不说一说2008年在津巴布韦发生的超级通胀了。这次通胀虽然并非金融危机引起,但由于极具典型性,可作为说明通胀危害的极佳案例。津巴布韦是非洲南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其通胀的严重程度令人难以想象,据美国卡托研究所估计,至2008年11月,津巴布韦的月通胀率约为79600000000%(7.96亿倍),折合物价平均每天翻一倍,相当于同样的一笔钱,几天前还能用来买幢楼,几天后可能连块砖都买不起。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其政府的错误决策,不考虑国家实际情况而强制进行土地改革,造成了生产力大幅下降,失业率大升以及出口大幅下滑。为应付庞大的开支,津巴布韦开始无节制地印钞票应对所需,货币供应的大幅增加令其货币持续贬值。而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津巴布韦政府不但没有控制货币的供应量,反而将货币面额越印越大,随手一张纸钞便数以亿计,甚至曾发行过面值一百万亿元的钞票。可说人人都是身家万亿的“富翁”,但如果用购买力来衡量,这些富翁的财产可能只够买几个面包。津巴布韦元由最初贵过美元,到后来分文不值,可见其货币贬值幅度之大。历史超级通胀情况见表1-3。
表1-3 历史超级通胀情况
资料来源:摩根大通
当然,津巴布韦超级通胀的出现是由于其政府的无能和生产力的极端低下造成的,津巴布韦长期名列失败国家指数前十也足以说明问题。毋庸置疑,中国不可能可出现类似津巴布韦的极端情况,决策层一定会权衡货币宽松的程度以均衡通胀和增长的关系。但无论如何制衡,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只要有宽松,通胀就不可避免,这也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如何应对后危机时代通胀带来的资产和货币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