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未来发展蓝图
党的十九大明确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对新的发展阶段做出了战略规划和全面部署。我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共享经济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未来几年,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加速推动下,我国共享经济将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我国共享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一)共享经济从起步期向成长期转型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积极利用共享模式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淘汰落后产能、扩大有效供给、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尤其是随着宽带中国战略和智能制造2025的深入实施、“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未来几年共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进程将不断加快。
今后一个时期,共享经济将从起步期向成长期转型。共享产品和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广,从生活消费领域向生产制造、公共服务、社会民生等领域渗透融合,共享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将在各个领域迅速普及应用,在产品、空间、资金、知识技能、劳务、生产能力等领域将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型平台企业;共享经济与实体企业的融合将体现在技术融合、产业融合、数据融合、产消融合、虚实融合等诸多层面,共享的基因将越来越多地注入实体企业的创立、用工、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平台企业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行业并购越来越多,精细化运营成为企业竞争焦点。与起步期相比,未来将更注重共享经济整体发展质量的提升。
预计未来5年,随着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不断加速、人们认知水平的明显提升及政策法规的日趋完善,我国共享经济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2020年,共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0%以上;2025年,共享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将攀升到20%左右。未来10年,中国共享经济领域有望出现5~10家巨无霸平台型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个人将成为共享经济的参与者与受益者。
(二)共享经济将重塑就业形态
共享经济的高速增长将改变在工业化与泰罗制基础上的就业模式,孕育形成自由灵活的新型就业形态。
共享经济将进一步提升就业岗位的创造能力和就业市场的匹配能力,增加大量灵活就业岗位,缓解新一轮技术产业革命下的结构性失业问题。预计到2020年,共享经济领域的服务提供者人数有望超过1亿人,其中全职参与人员约2000万人。共享经济的发展将有效对冲经济增速放缓、技术进步带来的就业挤压效应。
共享经济将重新定义工作和就业。在共享经济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将从劳动雇佣关系走向劳务合同关系,从雇佣式就业走向创业式就业,从泰罗制的管理走向平台化的协同,从全职全时工作走向兼职分时工作,从机械的流水线作业走向自由灵活的“云上”作业,从办公室与工厂走向更个性化的居家与旅途。
共享经济将重塑社会组织,“公司+员工”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被“平台+个人”所替代。共享经济的发展让参与者比较自由地进入或退出社会生产过程,减轻个人对组织的依赖程度,个人的创新创业潜力将从办公室、流水线的束缚中释放出来。越来越多的个人将不再依附某个特定的企业或机构,共享经济平台将成为灵活就业、个人创业、社会交往的空间。
服务众包平台将充分整合共享全球人才资源。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应用,使得全球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正逐步由单个企业或组织“雇佣”向“共享”模式变化,服务众包平台拥有人才红利释放和人才资源共享方面的先天优势,将制约人才创造力发挥的资源、信息、空间鸿沟弥合,提升我国知识技能工作者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也将通过服务众包平台按需整合共享海外人才资源。
(三)农业、教育、医疗、养老有望成为新“风口”
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举措。未来一个时期,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迫切需求,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农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都可能成为共享经济的“风口”,这些领域的共同特点是民生关切、痛点明显、市场需求大、商业模式正在积极探索中,但尚未成型。
从现实需求看,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美丽乡村的需求迫切;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攀升,急需引入共享经济模式,实现优质资源的再配置。
从发展基础看,我国农村有大量的土地、水利设施、农机设备及劳动力等资源,共享农业发展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已经出现了一批共享经济平台,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如名医主刀、好大夫在线、微医集团、VIPKID等。随着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及资本市场的密切关注,民生领域共享经济有望成为爆发式增长的新“风口”。
(四)协同治理让共享经济越来越“讲规矩”
在积极鼓励共享经济发展的同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尤其是直接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量身定制监管制度成为大势所趋。与此同时,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建设将加速推进。
有关部门将积极创新监管方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监管手段,实时把握平台企业市场运营、资金管理、用户权益保护等风险动态,提高潜在风险处置能力。实施分类监管,让做得好的平台企业总结经验,积极推广示范;针对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欺诈行为、随意侵害用户数据权益的行为、严重妨碍市政市容管理等的行为,有针对性地强化治理;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潜在风险问题,采取措施积极防范。
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建设将加速推进。未来政府将围绕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积极创新监管方式,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加快完善法制建设,大力推动试点示范。平台企业将更多地以“用户为中心”,依靠价值创造来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通过与监管部门的互动和数据共享,推动平台的健康发展。社会组织将在标准化建设和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用户将更多地通过评价、反馈机制参与平台治理,真正达到共享共治。
(五)信用建设让共享经济越来越“可信赖”
共享经济是典型的信用经济,具有陌生人之间“缺场”交易的显著特征。一方面,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共享经济与信用体系的双向促进作用将更加凸显,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信用免押机制效果显著。芝麻信用平台数据显示,与缴纳押金的客户相比,免押金的客户租金欠款率低52%,违章罚款欠款率低27%,丢车率低46%。从信用免押机制实施效果看,未来信用免押金服务将成为解决信任问题的重要手段,大幅降低公众参与共享经济活动的成本,激发人们参与共享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减少用户违约行为,也将有效避免沉淀押金带来的潜在风险。
有关部门将积极推进各类信用信息无缝对接,打破信息孤岛,推动建立政府、企业和第三方的信息共享合作机制,积极引导平台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用户双向评价、第三方认证、信用评级等手段和机制,健全相关主体信用记录。同时,也将加快建设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设立诚信“红黑名单”,形成以信用为核心的共享经济规范发展体系。
(六)海外拓展使共享经济越来越“国际范”
共享经济是天然的开放经济,一些企业从一开始就瞄准全球化,率先探索国际化道路。越来越多的共享经济企业开始加速全球化布局,如滴滴出行、硬蛋科技、猪八戒、小猪短租、名医主刀等。面对新一轮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大国市场优势、网民红利、转型机遇的三重利好叠加,将大大加快中国共享经济企业从模仿到创新、从跟随到引领、从本土到全球的进程。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共享经济的引领者,在移动支付、创新模式、用户量、市场规模、运营经验等多个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未来,中国共享经济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将会越走越快,将有更多的企业走出去,更好地适应当地法律、制度、文化及用户习惯等,进一步深耕国际市场。在走出去的同时,我国也将引入更多的国外成功模式,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进入关键时期,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规章制度的巨大差异,在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的强劲趋势下,共享经济的治理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各国将不断拓展和深化在共享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创新平台治理模式,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税收征管、劳动保障、制度创新、法律服务和案例研究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促进建立更加常态化的工作机制,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