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的性质与功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解题

本书各章的内容和整体的逻辑结构如下:

第一章比较全面的介绍认知语法的参照体—目标结构式理论和入场理论。不过,本章仅意在提供理论框架,而二者在“的”字问题上的具体应用则主要留待后文各章,以免于理论与事实脱节。

第二章探讨关于名词短语中的“的”的区别与描写之争。从认知入场的概念出发,提出一个统一“的”的区别性与描写性的解释。第三章讨论的范围超出短语,联系到词和短语所处的句子,从概念整合的在线性的角度分析“的”的隐现动因。第四章和第五章更进一步,使用参照体—目标关系链和认知入场的当前话语空间这两种即时语言分析模式,考察篇章中“的”的隐现和位置问题。这四章都是在现代汉语“的”的典型使用环境——名词短语中,探讨“的”的性质和功能,讨论的范围由短语逐渐扩大到篇章。

第六章在前文的基础之上,把思路扩大到“事态句”中的“的”,即前人所说的“时体标记”或“语气词”的“的”上,试图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的”的共性。第七章从类型学的角度谈“的”的词类定位问题。第八章尝试把从功能认知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应用到生成语法的体系中,探索“的”带来的“中心语问题”,确定名词语注6中“的”的词类性质。此三章试图探索各种“的”的功能统一性。

第九章研究“之字结构”中“之”的性质和功能,意在从“的”和“之”的对比中拓展前文的讨论,并进一步阐释参照体—目标结构式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可及度”。

最后是结论与展望。

附录是介绍“入场”概念赖以存在的认知科学哲学大背景。

主体各章初稿都曾作为单篇发表过,编入本书后为了整体协调均做了一定程度的增删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