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蹴鞠的起源
蹴鞠又名“蹋鞠”、“蹙鞠”,“蹴”就是用脚踢,“鞠”是皮球,是用脚踢球的游戏和体育活动。
与其他文化娱乐一样,蹴鞠也来源于生产劳动。远在史前时代,人类就利用球类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获取生活资料。如在山西许家窑旧石器文化遗址,出土大量野马。野马肉是当时人的重要食物,那么它是怎么被猎取的?该遗址曾出土大量石球,据专家研究,这些野马是被石球打中的,而石球是用飞石索抛出的,野马被石球击中或被绊马索擒住。到了新石器时代,石球、陶球仍然是重要猎具。由此可见,石球、陶球曾是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古老的游戏,往往源于生产工具,或者略加一些改进而已。人们玩石球、陶球,既是模仿谋生方式,又是为了更好地为谋生做准备。我们还可举一个例子,在赫哲族中有一种叉草球游戏,方法是编一个草球,令其在地上滚动,然后人们拿捕鱼工具鱼叉去叉草球,叉中为胜,未叉中为负。这个例子表明,人类许多玩具来源于对生产的模拟。
那么,蹴鞠是怎么兴起的呢?汉代刘向《别录》说:“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
黄帝像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遗址发现不少帛书,其中帛书《十大经·正乱》就记载了黄帝发明蹴鞠的传说。该书记载,当时黄帝与蚩尤两部落发生战争,最后黄帝打败了蚩尤,把蚩尤杀了,为了泄愤,将蚩尤的胃取出来,充足气,把其当球踢,也就发明了蹴鞠。
黄帝战蚩尤画像石
这是一个神话传说,未必可信,但足球发明很早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在商代仍沿用蹴鞠。甲骨文有一个卜辞,称:“庚寅卜,贞:乎品舞,从雨。”“品”就是蹴鞠,“品舞”即为蹴鞠舞。意思是庚寅那天,商王进行占卜,人们以两足踢球祈雨,事后就下雨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许多地方都喜欢蹴鞠,其中以山东临淄最为驰名。《史记·苏秦列传》称:齐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此外蹴鞠有一定季节性,多在清明节前后,故有“寒食蹴鞠”之谚。
汉代蹴鞠有较大发展。汉高祖刘邦就喜欢蹴鞠,汉武帝、汉元帝、汉成帝也都酷爱蹴鞠,参与蹴鞠活动, 并在宫苑内修有蹴鞠城。桓宽《盐铁论》称:“贵人之家,蹋鞠斗鸡。”汉武帝在上林苑平乐馆就修有球场,汉成帝还沉迷于蹴鞠。《盐铁论·国病》曰:“康庄驰逐,穷巷蹋鞠。”在时人眼中,痴迷蹴鞠,已成为国家弊端。更有痴迷者为蹴鞠而丧命,比如安陵有一个公乘项,有病在身,知名医学家淳于意劝他休养吃药,他不听,还是玩蹴鞠,最后病情加剧而亡。
汉代蹴鞠图画像石,河南登封出土
在汉代蹴鞠之所以受重视,不仅在于其适合游戏,它还是军事练武内容。汉代刘向《别录》曰:“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汉大将霍去病在行军之余,往往以蹴鞠为乐。
汉代画像石《舞乐》,河南南阳方城县东关出土
汉代宫苑蹴鞠图及训练军队蹴鞠竞赛图,《中国古代体育史》
当时有球场,呈方形。李尤《鞠城铭》云:“圆鞠方墙,仿象阴阳。”球场称“鞠城”。在汉长安城就有鞠城。在鞠场上有地穴贮球,《汉书·霍去病传》颜注称“穿地作鞠室”,《汉书·外戚传》颜注又称“窟室”。从辽代绘画看,当时球门有两种:一种为地上挂网,可能来源于“鞠室”;另一种在地上设高栏,其上置球网。蹴鞠有两种玩法:一种是集体的,一种是个人玩耍,称“滚弄”。河南南阳画像石上的蹴鞠就属后者。1979年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一件蹴鞠球,以麻线、白绢条搓成绳,捆在一团丝织物球上,直径6厘米。《汉书·艺文志》的注则称:“鞠以革为之,实以毛,蹴蹋而戏也。”
汉代李尤《鞠城铭》,《艺文类聚》
最近在鄂尔多斯铜件中,笔者发现十多件汉代青铜踢鞠人俑,主要有三种类型:
踢右腿铜俑
该俑高4.1厘米,宽2.5厘米。光头,面向左,穿斜领短袍,立左足,举左臂,右脚作踢鞠状,脚抬起。这类铜俑共有两件,表面已呈黑漆色。
甩右臂奔跑铜俑
该俑亦黑漆古色,高4.1厘米,宽2.1厘米。光头,穿斜领短袍。两足作奔跑状,左腿在后,右腿在前,右上臂向后甩,左上臂摆于胸前。此类俑有两件。
抬右腿铜俑
该俑质地同上,也为黑漆古色,高4.1厘米,宽2.8厘米。光头,穿斜领短袍,左腿直立,右腿抬起,似以膝盖踢球状。此类俑仅见一件。
据收藏者说,原来共十多件,似乎两队,每队六七人。又说原有一铜球,如小纽扣大小,可惜已丢失。尽管如此,这些蹴鞠铜俑对考证汉代蹴鞠已流行提供了珍贵的物证。
汉代鄂尔多斯铜人,作者藏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酷爱蹴鞠,其子曹植作了一篇《名都篇》,就是对蹴鞠的讴歌,对后世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