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蹴鞠运动
唐代是我国古代蹴鞠最兴盛的时代,唐诗中蹴鞠屡见不鲜。
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
——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蹴气球声。
——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杜甫《清明》二首
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
——韦应物《寒食》
彩索平时墙婉娩,轻球落处花寥梢。
——温庭筠《寒食日作》
云间影过秋千女,地上声喧蹴鞠儿。
——曹松《钟陵寒食日与同年裴颜李先辈、郑校书郊外闲游》
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以月圆。
——仲无颜《气球赋》
斗草当春径,争球出晚田。
——路德延《孩儿诗》
唐代蹴鞠,男女都参加,妇女尤爱玩。唐骈《剧谈录》云:“时春雨新霁,有三鬟女子,可年十七八,衣装蓝褛,穿木屐,立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数丈,于是观者渐众,超独异焉。”这些少女的高超表现,足证当时一般人都会踢鞠球。当时公家经常举行比赛,获胜者还有奖赏。韦庄云:“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这首诗反映的就是裁判(上相)给优胜者发奖金。
唐代蹴鞠竞赛图,《中国古代体育史》
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不少唐代有关蹴鞠的文物,如唐代壁画上妇女步打球、童子击球图等。当时打马球的形象也不少,就文献记载看,唐代蹴鞠较前代比,有很大变化。
首先是皮球更圆。唐以前,蹴鞠所踢的是鞠球,是由四块皮子缝合的,与其说是圆球,不如说更接近四方形。到了唐代改为八瓣,球就更圆了。这就是气皮球的出现。当时诗人皮日休自号“闲气布衣”,有人嘲笑他,诗曰:“八片尖斜砌作球,火中焊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
其次是球心的改进。《史记·卫将军霍骠骑列传》注称:“鞠戏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这说明过去用实心球,分量较重,属于低空球。唐代则改为八瓣球,内以猪尿包(膀胱)充气,改为皮气球。这方面有不少文献记载。唐人仲无顔《气球赋》言:“气之为球,合而成质,俾腾跃而攸利,在吹嘘而取实,尽心规矩,初因方以致圆,假乎弥缝,终使满而不溢。”唐人徐坚《初学记》有:“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
此外,当时流行球场和设立球门。《文献通考·乐考二十》曰:“蹴鞠,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起初设立一门于球场中央,两队分在两侧踢球,这种形式在古来还有残存。此外,唐代已经出现了在球场两端设球门,两队人员在场上抢球,但是要攻进对方球门。
宋代民间也重视蹴鞠。陈元靓《事林广记》称:“四海齐云社,当场蹴气球,作家偏著所,圆社最风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水浒传》中的高俅就是蹴鞠能手。《清明上河图》上就有蹴鞠场景。湖南省博物馆收藏一件宋代蹴鞠铜镜。《宋史·礼志》载:“打球,本军中戏,太宗令有司详定其仪。”当时规定“球门约高三丈许,杂彩结络,留门一尺许”。当时称球门为“风流眼”。宋朝宫廷设球队,内分三等:一等为球头一人,二等为次球头二人,三等为一般球员,有十多人。一般在地上踢球,无球门,称“白打”。宋朝官员举行宴会,必有歌舞、蹴鞠表演。萨都剌《妓女蹴鞠》诗中称:“毕罢了歌舞花前宴,习学成齐云天下圆。”
宋代蹴鞠较前代有不少改进。首先是气球有改进,《皇朝事实类苑》指出,宋以前的蹴鞠以皮为之,“中实以物,蹴蹋为戏乐也,亦谓为球焉。今所作牛彘胞,纳气而张之。则喜跳跃”。宋代打气称为“打楦”,《皇朝事实类苑》又称:“打楦者,添气也。事虽易,而实难。不可太坚,坚则健色浮急,蹴之损力;不可太宽,宽则健色虚泛,蹴之不起,须用九分着气,乃为适中。”充气所用的工具,是夹板式充气具。其次,宋代始用十二瓣皮子缝球,更加浑圆。《皇朝事实类苑》载:“香皮十二,方形地而圆象天,香胞一套,子母合气归其中。”“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密砌缝成,侵菹不露线角。”第三,蹴鞠更加普及。南宋临安城内有许多瓦舍勾栏,是社会娱乐中心,都有蹴鞠表演,有的店铺甚至为“角球店”、“黄尖嘴蹴毬茶坊”。从上述情况看,两宋蹴鞠活动相当流行。
宋代童子踢球瓷枕,《文物》
宋代蹴鞠大铜镜,作者藏
宋代蹴鞠小铜镜,作者藏
当时蹴鞠玩法,基本分为两种:一种为自由表演,强调技巧,供观众观赏,称“白打”。另一种是两队对抗,称“筑球”。球场中央设一门,两队分列两边踢球。每队内有球头、跷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每人都有一定位置和任务,分工明确。裁判和副裁判为“都部置校正”、“社司”。
比赛开始后,以抽签决定哪队先发球。发球是由球头开始,然后传给跷球,然后在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之间传递。其间有两条禁例:一是不能用手摸或接触球,否则犯规;二是球必在空中运行,不能落地,否则也视为犯规或者失败。
当球传到最后,要递给球头,由他射门,球入网为胜,如果球弹回来,只要没落地,仍然可继续投网。
一旦鞠球入网、落地,为胜一筹。如此进行比赛,最后看双方各有多少筹,以判定胜负。所谓筹,或者是插在旗架上的小旗,或者是特定木牌。
比赛结束,双方作揖,礼节性表示结束。胜者受赏,得银碗、锦缎,输者受罚。
随着辽代文物不断出现,其中也有不少蹴鞠资料,如鞠球、各种蹴鞠绘画等。
宋代蹴鞠图,《古代风俗百图》
金代童踢球瓷枕,《文物》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就有不少诗涉及蹴鞠活动,如:
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
——《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
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
——《春晚感事》
蹴鞠墙东一市哗,秋千楼外两旗斜。
——《三月二十一日作》
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
——《晚春感事》
由陆游诗可以看出,打秋千和蹴鞠是同时玩的,而且是在清明节期间。万俟咏在《恋芳春慢·寒食前进》中说:“寒食近,蹴鞠秋千,又是无限游人。”寒食与清明为一二日之隔,在当时是蹴鞠活动的最佳时节。
元代关汉卿在《女校尉》中专门提到了妇女蹴鞠活动。《事林广记》中收录了蒙古官员踢球图。
元钱选临摹的《宋太祖蹴鞠图》中,出现六位男性官员踢球的画面。
元代蹴鞠“白打图”,《事林广记园·社摸场图》
元代也出现了对蹴鞠活动的批评。王结《善俗要义·戒游惰条》云:“颇闻人家子弟,多有不遵先业,游荡好闲,或蹴鞠、击球,或射弹、黏雀。”在《三才图会》中已经有了球和球鞋形象。
明代皇帝中明思宗喜欢蹴鞠,他的田贵妃也以踢球有名。在明杜堇《仕女图》上,绘三个妇女蹴鞠形象。
明代杜堇《仕女图》卷·蹴鞠,上海博物馆藏
明代汪云程在《蹴鞠图语》中说:“打楦者,添气也。其要求甚高。不可太坚……,但又不可太宽。须用九分着气,乃为适中。”钱福《蹴鞠》一诗云:
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
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带烟。
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拽露金莲。
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
清代蹴鞠开始走下坡路,但端午节还有蹴鞠活动,也出现过五彩蹴鞠纹高足碗文物。
清代五彩蹴鞠纹高足碗,中国体育博物馆藏
总之,蹴鞠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游戏,也是一种体育活动。其起源较早,到唐代达到了高峰。后来由于封建理学的发展,对妇女介入蹴鞠有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因此蹴鞠逐渐走向下坡路。蹴鞠成为少数人的休闲活动,吴自牧《梦粱录》载,蹴鞠“则非仕宦者为之,盖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同时,踢毽的兴起和发展,逐渐取代了蹴鞠活动,蹴鞠清末以后就销声匿迹了。但是辽代蹴鞠绘画的发现,使我们看到蹴鞠活动在往日的辉煌,可知中国古代曾盛行过足球活动,并以文化遗产形式留在民间。如北京的踢石球,山东临淄的蹴鞠等,这是国际奥委会把中国评为足球故乡的历史根源。
汉代南阳汉画像石上的蹴鞠
汉代画像石击建鼓旁小鼓图像
汉代画像石蹴鞠击鼓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