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九皋:民俗学人的村落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海松江“舞草龙”

赵李娜(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舞草龙”是长江流域稻米产区的民众最为惯常的一种求雨祭祀与年节庆贺活动。从最初的求雨祭祀,到盛世的年节庆贺,舞草龙以民间信仰为内核,集口头传说、民间工艺、民众展演等为一体,源自江南一地传统的稻作文化。而松江的草龙,以竹为骨,以草为躯,体现了松江民众对土地产出的“物尽其用”。2013年4月,为调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草龙在上海市松江区的保存现状,我来到了居住在松江叶榭兴达村的传承人费土根老人家中。

汽车沿着松江城郊的大叶公路缓缓而行,至一处村落停下来。一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宽广稻田与茵茵绿地,幽静的小河缓缓流淌,远处一座小屋,如在画中。继续向前,走过一座精巧的小桥,就到了费土根老先生的家。老爷子非常淳朴可亲,一见我们来就将放置在内屋的亲手做的大大小小的手工艺品拿出来展示,原来这里竟然是老人的“工作间与收藏室”呢!鲜艳的鲤鱼、精致的竹篮、红色的灯笼、栩栩如生的龙头……老人如数家珍,观者目不暇接。

一提及舞草龙,老人就打开了话匣子,说自己是从小就接触并学习到了草龙编制工艺。当我问及松江为何有舞草龙传统时,老人向我讲了一个故事:“传说在唐朝的时候,华亭地方遭受了一场从来呒(松江方言,指“没有”)有过的旱灾,浦南叶榭地区冶铁塘两岸地里呒一滴水,田里的稻子全都枯掉了,一粒也收不到。朝廷官府哪管百姓的死活,仍旧苛捐杂税样样不少。种田人被逼得走投无路,只有烧香拜佛,求告老天爷可怜。韩湘子是我们叶榭的人,他就是在东新村敬花园出生的。一天,韩湘子云游四海路过家乡,在云朵上看见乡亲父老愁眉苦脸,正在朝东海跪拜磕头。晓得家乡受了灾,非常同情,他就吹起神箫,招来了东海青龙,在叶榭上空盘绕了三圈,一转眼落了一场大雨,伏倒的稻子得救了,重新报青吐穗。当青龙回东海的时候,龙头一转,龙角在叶榭镇西南(今金家村沈家队)碰出了一个‘白龙潭’。龙尾一挥,于叶榭东南角石星埭留下了一个‘黄龙塘’。众百姓为了报答韩湘子‘吹箫召龙’的恩德,就把冶铁塘改名叫‘龙泉港’(今为叶榭塘),还用田里丰收的青料柴火扎成草龙,边跳边舞。后来,凡碰到旱灾,大家就会扎草龙向天求雨,这种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了。所以用韩湘子老爷作为‘龙珠’引龙,一直是我们叶榭草龙与其他地方的草龙不一样的地方。我呢,从小就喜欢用竹子和草编东西,从八九岁就开始了,小时候我父亲去世得早,家里穷,付不起拜师学艺的钱,都是偷偷地看人家编物什,然后自己拿竹子和草慢慢跟着编,得闲的时候我就天天琢磨编制竹草物件。编草龙,花的功夫和时间最长,也最需要耐心。”

老人一边跟我闲聊,一边拿起没有完工的一条小草龙继续扎了起来,没有设计图纸,没有具体尺寸,草龙就在他自己的心里,费土根对于草龙的制作已经达到非常娴熟的境界。他继续说道:“2009年舞草龙成了国家级非遗,我也成为传承人。原来是求雨或者逢年过节的时候,村里要舞草龙,还要举行一定的拜神活动。而草龙编织等技术也是我们那一辈小孩子非常喜欢的一门手艺,当时家家户户都用着的竹筐子、竹篮子以及一些生活用品都是用竹子或者草编成的。到了需要舞草龙的时期,村中的篾匠便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很快就能做成一条长达十米的大龙,至于舞动草龙的动作与步伐,也很好学,大家平日时常演练。但是现在农村的土地少了,真正干农活的人也少了,我们下面的一代人,要么就去上海工作,要么就把土地租给外来人种,这样一来,根本就不需要舞草龙这种求雨方式了。现在家庭用品都用塑料或者不锈钢的器具,也没人编制竹器了,年轻人就更不想学草龙编织技术了,因为那么大的草龙编起来不但需要时间,还需要力气,自然就没有人愿意做了。现在的年轻人有时间也不会去学习舞龙了,逛逛街、看看电视、玩玩手机是他们的习惯性娱乐活动。现在国家让我做舞草龙的传承人,我只能去学校里教教孩子做竹编草编,遇到大型活动演出需要龙的时候,我再去叶榭镇做一条草龙。不知道以后这项手艺会不会失传呢!”说话之间,一条小龙雏形初现,用弯曲竹片做龙脊、塑料皮做尾翼的龙身,再加上费老之前完成的龙头,稍做固定就成了一条完整的小龙,而这条小龙是给松江小学里的孩子们上兴趣班而做的。当地非遗保护分中心为了保护与传承舞草龙,在中小学都开展了“舞草龙”第二课堂。小小草龙也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就试着拿着草龙比画着学起来,但是始终不得其法,扭得东倒西歪。看来不论是制作草龙,还是舞动草龙,当然都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呢!在一旁玩耍的费老的孙女欣儿看我笨拙操纵草龙的样子,咯咯地笑着,口中念出了一首歌谣:

 

一更一点看花灯,

看灯要看啥个灯?

看灯要看草龙灯,

鲤鱼打格跳龙门。

二更二点看龙灯,

月白衣衫单镶浪,

绛红汗巾胸前捆,

拴出一排黄须纹。

 

三更三点看龙灯,

有勒庙前祭龙腾,

琵琶弦子加扬琴,

咕隆咚格好声音。

 

四更四点看龙灯,

九女舞龙挥竹柄,

手脚并用动作灵,

浪灯草龙齐上阵。

 

五更五点收龙灯,

爷娘等在外墙门,

草龙调出叶榭镇,

滚灯草龙扬声名。

 

我惊喜地望着欣儿,问这首歌谣从哪儿学的,她说是学校里的老师教的。一旁的松江非遗保护分中心工作人员向我解释说,这首歌是他们在最初调查非遗项目时,从民间收集来的,现在成了小学乡土教材中的内容。

从费老家里出来,工作人员又带我参观了位于叶榭镇文化中心的非遗展厅,令人最为震撼的是,在其中一间最大的展厅里,长达十米之多的大型草龙盘踞其中,向人们展示着这片土地上稻作农耕的辉煌与稻米文化的雅致。从舞草龙的田野调查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先民们竟然如此优雅地生活过,那精致的竹篮、雄伟的草龙,难道不比现代化的塑料、不锈钢制的家庭器具和粗制滥造的庸俗电视剧更为美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