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发展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首次提出了“四个全面”这一新的重大战略思想。2015年2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科学、辩证地梳理和阐述了“四个全面”的相互关系。“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与当前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全面总结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教训、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形成的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布局。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过程
像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成果和党其他重大战略思想一样,“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一夜之间凭空产生的,其形成有着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背景,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发展到飞跃的过程。其中,每一个“全面”也都是逐步提出经丰富完善而形成的。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形成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小康”目标,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部署: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到2000年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是,这种小康还是一种低水平、不全面的小康。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2.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的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要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不仅对多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做出部署,而且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做出全面、系统部署。
3.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举措的形成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1997年党的十五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不仅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还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强调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丰富了依法治国的内容。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坚持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法治建设作为中央全会的专门议题,做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系统部署。
4.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的形成
党中央历来重视党的建设。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把从严治党作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1992年,党的十四大首次把坚持从严治党载入党章的总纲。1997年,党的十五大强调,“各级党委要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坚决改变党内存在的纪律松弛和软弱涣散的现象。”2002年,党的十六大强调,“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命题和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再次强调,“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2014年10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从严治党进一步提出要求,强调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对全面、科学推进从严治党做出系统论述和重大部署。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特征和重大意义
由一个战略目标、三大战略举措构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也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突破,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贯彻落实好这一战略布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论是其中的每一个“全面”,还是战略布局总体,都有其丰富、深刻的科学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一是涵盖的领域宽广全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协调发展。二是覆盖的人群更加全面,使所有人群都实现小康。三是所需要达到的水平更高。
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内涵。一是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改革范围更加全面,从经济领域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逐步扩展,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五大领域改革,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三是改革层次向纵深推进。四是要统筹推进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一是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二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和法治体系的统一。三是做出了推进法治建设的工作布局,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内涵。一是内容的全面性,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加强从严治党。二是对象的全体性。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对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严格加强管理。三是措施的长期性,不松劲、不懈怠,长期坚持下去。四是推进的综合性,全方位地推进从严治党。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要特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明确的目标指向。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着明确的目标导向作用。
清晰的战略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民从严治党都已形成了清晰的规划和布局。从全面深化改革来说,16个大项、60个小项、336项具体举措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系统的部署。从全面依法治国来说,也提出了18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
深远的全局思维。“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方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而“四个全面”整合为一个战略布局,则更加鲜明地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
强烈的担当精神。“四个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政治自信和责任担当,对实现民族复兴的追求,攻坚克难的精神,对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和更好为人民服务的执着。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抓住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顺应了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结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三)统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时期统领各项工作的重要行动纲领。“四个全面”既各有不同内涵和重点,又彼此联系、不可分割。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明晰“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推进这一重大战略布局顺利实施。
1.“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辩证地梳理和阐述了“四个全面”的相互关系,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和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长期以来描绘的国家发展愿景,是党在新时期的重大使命。作为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整个战略布局的中心,是其他三个“全面”的引领,内含着对三大战略举措的必然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动力。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突破思想观念和体制制度障碍,才能完善法治。也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才能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制度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公平有序、安定和谐的环境,从而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保障。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使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使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党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执政,全面从严治党才有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解决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领导人民共同奋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坚定的决心、强大的能力来领导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统一
尽管“四个全面”有目标有举措,三大战略举措着力的方面和重点也不同,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整体上具有内在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与举措的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统一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之中,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四个全面”就像是“一体三足之鼎”,在“三足鼎立”基础之上支撑起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突破与规范的统一。三大战略举措都是突破与规范的统一,不同战略举措的侧重点也有突破有规范,它们统一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中。
治党与治国的统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治党与治国高度统一,统一于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四个全面”是在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其中,每一个“全面”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3.统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基本原则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实施这一重大战略布局,既不能不分轻重缓急、不论主次先后,齐头并进;也不能相互脱节,各行其是。我们必须科学统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为此需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真正做到科学统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个方面,协调推进这一重大战略布局按照正确方向和既定目标顺利实施。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只有始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进“四个全面”的部署和举措才能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现实发展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一方面,要从“四个全面”及每一个“全面”包含的内容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对全局统筹部署、全方位整体推进。另一方面,要区分主次先后,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优先着力推进。
坚持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衔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必须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愿景,使各方面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很好衔接起来。
坚持改革与法治相协调。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必须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才能使整个战略布局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