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方面。
(一)经济新常态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时首次使用“新常态”这一概念,要求科学研判经济运行新走势,准确认识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把握重大的发展机遇,妥善应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和困难,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创新发展,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
1.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丰富内涵和趋势性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经济新常态,一是增长速度由超高速、高速向中高速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表象特征;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三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主攻方向;四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五是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机制保障;六是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结果。
2.保持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保持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有四个方面问题需要高度重视。第一,坚持区间管理,注重定向调控。第二,大力度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第三,加大公共投资,弥补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第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遵循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旧状态有很大区别,具体区别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从增长速度来看,旧状态是超高速增长,而新常态是中高速增长。第二,从发展方式来看,旧状态是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而新常态是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第三,从产业结构来看,旧状态是中低端水平,而新常态是追求中高端水平。第四,从增长动力来看,旧状态主要是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推动经济增长,而新常态是强调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增长。第五,从资源配置来看,旧状态基本上是政府主导的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市场起基础性作用,而新常态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第六,从经济福祉来看,旧状态基本上是非均衡型发展,而新常态是向包容共享型转换。这些决定了,要以新常态下“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发展理念。
(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及举措
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路径:
一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继续争取扩大经济总量。二要抓住时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三要(尤其要)注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二是坚持和加快走共同富裕道路。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着力点。一要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二要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三要坚持实施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重要方针。
三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基本要求,也是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二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三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四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四是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民生之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健全覆盖全体市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一要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二要提高社保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三要健全失业、生育、工伤等保险制度。
五是加快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小康社会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一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二要更加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三要更加注重公众参与。
七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占突出地位。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宏观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释放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信号。
1.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义在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这是审时度势的深刻论述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决策部署。
2.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
近年来,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正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的形态转变。然而,在产业结构表现出显著改善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新特征与新趋势,即产业结构逐渐高级化、三级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要准确把握产业政策发力的方向和力度,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益。要着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二产业要优化存量,化解过剩,实现转型。加快推动第三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3.微观政策要活,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微观政策要活”。如何做到灵活的微观政策?就是要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观经济,充分释放生产消费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微观经济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发展的“推进器”,放活微观政策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积蓄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求。做活微观、提质增效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至关重要。要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增强经济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简政放权应向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倾斜,通过社会领域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创新发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4.建立公开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建立市场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5.建立释放大国消费红利的机制
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扩大消费收入来源;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夯实居民消费基础;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增强居民消费预期;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提高市场监管能力;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培育居民消费热点。
6.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
当前改革还需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求新求进求突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思路,必须实施社会政策托底。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