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手记:版面背后的故事(新闻四部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办好专版、专刊、周刊的“三一公式”

绝大多数报纸都会有专版、专刊(有些为周刊),它们承载着将新闻延伸、引申的任务,以满足读者更深层次的需要。《人民日报》各个专业部门都承担着一定的专版、专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教科文部有《科教周刊》,国内政治部有《民主与法制周刊》《党建周刊》,以及负责宣传政协工作的《议政建言专刊》,群众工作部有《读者来信周刊》,经济部有《经济周刊》。专版和专刊作为报纸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同电视里的专题片,必不可少。

可是,由于少了新闻时效性的冲击,专版往往容易办成一块“平板玻璃”,信息陈旧,知识不多,观点平平,更谈不上阅读过程中的跌宕起伏了。个中原因可能不少,但主要是没有认真分析专版性质和办刊规律。

报纸的功能是传播新闻,其主要工作都是由新闻版承担。新闻版的特点是短、平、快、浅,突出信息的新与快。但这些信息又常是浅层次的,很多情况下,不能满足受众对信息及相关知识、政策、思想更深入、更集中的需求。这个任务就要由专版来承担了。它是在新闻信息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思想的深化。它介于报纸和杂志之间,满足读者越过信息而对知识、思想层次的需求,但要避免杂志化倾向。

怎样既超越新闻版的短、平、快、浅,又避免杂志化呢?这里有一个“三一公式”,即一块专版一定要选一个社会焦点做主题,要有一个新闻背景做依据,有一篇言论做支撑。三者缺一不可。这样的版面才能立起来,有立体感,不是平板玻璃。既有思想深度,又结合事实,不是理论说教。

人民日报社国内政治部《议政建言专刊》的任务是介绍政协机关及政协委员怎样参政、议政。是个发言说话讲思想、观点的专刊,比较难办。编辑们也煞费苦心,常请具有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等背景的政协委员来,谈社会问题,把他们的文章弄个“拼盘”端出来,以求有知识性、权威性和宏观性。

这样大是大了,就是引不起读者关注。原因就是主题分散,版面平板,立不起来,没有吸引力和冲击力。一个专版要吸引人,必须有立体感、纵深感,有交叉火力。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新观念。重点在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方面。怎样宣传这个大题目,不是一条消息、一篇文章就能说清楚的。2005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我听到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谈当地城乡统筹发展“很有特点”,当即定下,请记者站写长消息作新闻背景,请国内部以此为依托作一块《议政建言专刊》(2005年3月25日见报)。

记者站的同志传来7000多字的稿件。编辑部的同志就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约来民盟中央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分析与建议》一文及三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具体建议。这些内容都与成都的具体工作相呼应。

这块版既表扬了成都的工作(有新闻性),又诠释了中央的精神(有思想性),又符合该版的版性,效果很好。四川省的广安、遂宁、南充等地的有关领导,纷纷致电报社,认为这做法和经验具有借鉴意义。事有凑巧,见报当天,中央构建和谐社会新闻采访团的记者到达成都。同行们说:“我们正要采访,想不到《人民日报》已登出来了! ”

“社会焦点+新闻背景+言论‘成了指导专版制作的’三一公式”。但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指导上路,如诗之格律,教你不出大格。文章深浅,版面好坏,影响大小,还要更深的功夫。

(2005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