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图上的中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最早绘出海上航线的地图

——《舆地图》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拓本

《舆地图》是古代中国最早绘出海上交通路线的航海图。其图原为南宋石刻地图,后来石碑亡佚,仅存拓本,拓本现为日本京都栗棘庵收藏。大宋地图为何会藏于东瀛?话要从中日佛教交流说起。

唐代中国僧人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后,各种佛教学派在日本落地生根。1255年,源自中国的临济宗在京都建成了当地最大的寺院——东福寺。圆尔辨圆被敬为开山之师。圆尔1235年至1243年跨海求学,在江浙一带学佛8年。圆尔回国后,声名大噪,曾为当时的天皇授菩萨戒,禅法由此进入日本皇室。

圆尔在大宋学佛后,其弟子也纷纷渡海求学,其中即有写入佛学史的日僧白云慧晓(即佛照禅师)。其著作,凡二卷,全称《佛照禅师住慧日山东福禅寺语录》。又作《白云慧晓禅师语录》,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册,卷上包括慧日山东福禅寺之进山、上堂、小参、举古、拈香,卷下包括小佛事、法语、杂篇、佛祖赞等,卷末附录摘自虎关师炼所撰《元亨释书·佛照禅师传》。

史载,白云慧晓1266年渡海入宋,在明州(今浙江宁波)的端岩寺学法。1279年,白云慧晓返回京都时,除了带上一些佛学书外,还从大宋带回一张拓印地图。日本僧人为何要带回一张中国地图?历史没留下任何记载,我想,这张地图或许能透露一点线索。

白云慧晓拓印的《舆地图》(见图1.13),原是一块石刻地图。其图巨大,纵207厘米,横196厘米。由左右两幅拼合为一。此图正上方刻“舆地图”三字、左上方刻“诸路州府解额”(即科举人数),图中府、州、军的名称及数量大体与左上方刻记一致。原图未记作者年代,后人根据图上的政区改制内容,推定为它大约绘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至二年(1265—1266年)的明州,绘图人不详。此图诞生之时,刚好白云慧晓来明州端岩寺学习,所以,他有机会见到此图原刻,并将《舆地图》拓片带回日本。

图1.13 《舆地图》

原石刻亡佚,拓本图由左右两幅拼合为一,未记作者年代。根据政区改制内容,推定为宋度宗初年(1265—1274年)所制。传为日本僧人白云慧晓1279年从大宋带回日本。图纵207厘米,横196厘米。现藏日本京都栗棘庵。左页图为墨线图,右页图为拓片图。

《舆地图》是一幅包括宋代疆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大型地图。其地理范围东及日本,西到葱岭(今帕米尔),南涉印度及印度尼西亚一些岛屿,北达蒙古高原,还包括宋朝疆域内的政区名称,东北部的女真、契丹、蒙兀、室韦,西北部的高昌、龟兹、乌孙、于阗、疏勒、焉耆、碎叶。东部及南部涉及海外诸国,西南有印度、阇婆、三佛齐,以及南海上的一些岛屿,东边绘出了日本等国。

图中山脉用写景法表示,并绘有森林。河流用单曲线表示。湖泊用水波纹表示。地名均括以方框。在许多州、县间绘有道路。西南地区绘有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北和东北两处,有数百字的注记,主要说明其历史与地理情况。

从海图的角度讲,此图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绘出了多条海上航线。在长江口方向,绘有一条沿海岸北上的阴刻水路,并以方框标注“过沙路”;另一条向东延伸到日本的阴刻水路,以方框标注“大洋路”;同时,在“东海”水域,还用方框标注出“海道舟舡路”。除了标注的海路外,在崇明岛和台湾一线,还以阴刻的白线描绘出几条海路。在现存古代地图中,它应为最早绘出海上交通路线的地图。

《舆地图》是一幅包括宋代疆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大型地图和航海图。它的东部及南部涉及海外诸国,西南有印度、阇婆、三佛齐,以及南海上的一些岛屿,东边绘出了高丽北部,海上绘出了日本、流求等国。从海图的角度讲,此图最突出的特点是以阴刻线首次绘出了多条海上航线。在此图上的“大江口”即长江口,近海处有几条向北通往山东半岛的航线,并以方框标注“过沙路”和“海道舟舡路”;在庆元府和舟山方向,向东北边绘出了多条延伸到日本的航线,并以方框标注“大洋路”……在现存古代地图中,它应是最早绘出海上交通路线的航海图。

这幅地图的海上交通部分,集中体现在东海一线。从“崇明砂”起,有一条海路通往“蛇山”岛(今崇明岛以东);而后,海路又通向“毛人”岛;另有一条海路,向北直通“日本”岛。从方位上看,位于“日本”岛以南,琉球群岛以北的“毛人”岛,应是九州岛。所以,此图主要海路描绘的是东海日本方向。而白云慧晓的师傅圆尔当年从中国返回日本,恰是在九州的福冈登陆。可以说,这是一条日本僧人渡海来中国的一条重要海路,也是中日海上的“茶叶之路”。按照这样的分析,白云慧晓带《舆地图》回日本,一是让日本人了解中国,二是带回一张可供渡海的航海图。要特别指出的是,日本地图发展很晚,基本上要靠从中国带回的地图来认识世界与自身。日本自主地图测绘的历史要到16世纪才开始。

汉代海上交通就已很发达了,东去日本、朝鲜;南下印尼;西往印度、斯里兰卡的航线都已开通;唐后期西北陆路的受阻,东南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猛,到了宋代,中日海上交通贸易更为发达。《新唐书》曾有通往朝鲜半岛与日本航路的记载:“新罗梗海道,更由明、越州朝贡。”这是记载新罗的“朝贡”之路。实际上,明、越州也有大量的中国船在夏、秋,利用东南季风渡海,斜向东北横渡东海至日本,或沿海岸北上,赴朝鲜半岛。但唐代没有留下一张航海图,早期宋代涉及海洋的地图中,也没有海上交通的描绘,更没有航线的标示;所以,此图在这一点上显得尤其珍贵。只是研究《舆地图》的诸多论文中,关于海上交通与航线的文章还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