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石刻全国行政地图
——《九域守令图》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刻
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完善的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领的地理志书,当数成书于东汉的《汉书·地理志》。它有世界上最早的系统的全国各行政区的户口数字,有以“郡、国”和“县、道、邑、侯国”两级行政区的框架记录,是叙述全国各行政区状况的权威著作。但汉唐以来,没有全国行政地图传世。一直到北宋,始有《九域守令图》碑,它是现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全国行政区划地图,算是填补了一个历史空白。
在说《九域守令图》碑之前,先说一下比它还早的另一个《守令图》。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述,1076年,他奉旨编绘的一套州县地图,比例为九十万分之一。历时十二年方才完成,全套地图共有二十幅,包括全国总图和各地区分图。可惜的是这幅重要的地图集失传了,这件石刻的《九域守令图》(见图1.5)就成了现存最早的全国行政区划地图了。
图1.5 《九域守令图》墨线部(局部)
它差不多算是第一幅绘有海怪的中国古代海图。它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中国古代海神崇拜的某种社会需要。
1964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四川省荣县文庙的正殿后面,发现一块北宋末年刻石的《九域守令图》碑,碑额上有“皇朝九域守令图”字样,正面刻有《九域守令图》。地图刻在碑的正面,纵130厘米,横100厘米。四边的中间部分刻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下方是42行共409个字的题记。题记表明此碑由荣州刺史宋昌宗所制,刻石时间为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碑文绝大部分已剥蚀,仅残存76个字。幸而图上的山脉、河流和州县名称除个别地方有剥落外,大部分都完好。这对于考定此图的绘制时间,非常重要。此碑现存四川省博物馆。
沈括的《守令图》和这个《九域守令图》,皆以“守令”来为地图命名。依《苏洵集》中“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系牵绳联,总合于上”来推论。地图应是以“守令”代郡县,此图即为行政图。所以《九域守令图》还有一个名字就叫《天下州县图》。
《九域守令图》确实较好地反映了北宋后期,大宋的“天下州县”。地图上标注了1400多个宋代地名,几乎包括了北宋末年中央政权所管辖的全部州县(《禹跡图》仅绘出380个行政区名)。而且,从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至宣和初年(1121年)40多年间,宋朝廷升降废置的州县有几十个,这些变化在此图中大都有所反映。如,建置最晚的是徽州、严州,循州的雷乡县,衢州的盈川县,吉州的泉江县,袁州的建城县,越州的嵊县,处州的剑川县,京兆府的樊州等。地图内容大部分完好可辨,绘出了山脉、湖泊、江河、州县等内容。黄河、长江的走向大体正确,河流主支流分明。
不过,在欣赏《九域守令图》的行政区表现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它还是中国最早的海疆地图之一。《汉书·地理志》是对我国疆域、政区的最完好的记述,其中海疆所记,东至今日本海,南至今越南中部。《九域守令图》的海疆描绘,北部绘到北岳恒山,东边绘出大海,南至海南岛……较完整地绘出了宋朝的海疆。尤其可贵的是这幅海疆图,较详尽地描绘了中国的海岸线,其山东半岛、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轮廓已接近今图(和《禹跡图》一样,仍没绘出中国第二大半岛——辽东半岛)。专家称“除清代在实测的基础上绘制的《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十三排图》等外,《九域守令图》的海岸线是传世古地图中画得较准确的一幅”。此外,在符号运用上,它还首次使用了“波纹”符号来表示海洋。这些出色的表现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经典的海疆地图。
专门研究海怪的盛文强先生发现,在雷州半岛东侧,出现了一匹海马,这里说的海马,并非现代生物学意义上的海马,而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马,可以在海面上奔跑,如履平地,其后背有火焰闪烁。海马的原型脱胎于《山海经》里的怪兽騊駼。《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騊駼’”。一说为龙种,龙与马交,产下龙马,所谓的“天地之精,蹈水不没”。后世的瓷器、铜镜乃至官服补子上多见海马形象,古人视其为瑞兽。与欧洲地图不同的是,中国的古地图上很少画出海中怪兽,此图差不多算是第一幅绘有海怪的海图。在海马的东边,还绘有两艘帆船,广东海面的那艘十分清楚,福建海面的那艘,画面破损仅剩桅与帆了。海怪的描绘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中国古代海神崇拜的某种社会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这块碑的背面,还刻有一些重要的文字。一行是两个大字“莲宇”,另一行是小字“绍兴已未眉山史炜建并书,郡守□□□(□为模糊不清的碑文)”等字。这些题刻表明:刻石与立碑,不是一个时间,也不是同一个人。刻石是荣州刺史宋昌宗,时间为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立碑是荣州知州史炜,时间为南宋绍兴己未年(1139年)。碑立在莲宇山麓的文庙之内,此时的大宋,仅剩半壁江山了,版图上的许多标示转瞬成为“历史”。谁能想到宋人刻的《九域守令图》,到最后是守也没的“守”,令也无处“令”,大海竟成为宋王朝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