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被损害民族文学”的翻译
翻译介绍被损害民族的作家作品,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五四”以前鲁迅和周作人就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并且亲自翻译了一些作品。但比较系统地全面翻译介绍被压迫民族国家的文学,则是从文学研究会成立后开始的。突出地表现在《小说月报》发表的“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刊上。
“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刊发表于1921年10月。刊首引言指出:
民族的文学是它民族性的表现,是它历史背景和时代思潮的混产品,我们要了解一民族真正的内在精神,从它的文学作品里就能看得出。
凡是地球上的民族都一样是大地母亲的儿子;没有一个应该特别强些,没有一个配自称为“骄子”,所以一切民族的精神的结晶都应该视为珍宝,视为人类全体共有的珍宝,而况在艺术的天地内是不分贵贱的,不分尊卑的。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专刊里面包括了波兰、捷克、芬兰等处在帝国主义统治下的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作品,同时还介绍了这些国家的文学发展概况。如《近代波兰文学概况》(波兰诃勒温斯奇作,周作人译)、《近代捷克文学概观》(捷克凯拉绥克作,唐俟译)、《新犹太文学概观》(沈雁冰)、《新兴小国文学述略》(胡天日)、《我的姑母》(波兰科诺布涅支加作,周作人译)、《伊伯拉亨》(新希腊蔼夫达利阿谛思作,周作人译)、《疯姑娘》(芬兰明那·亢德作,鲁迅译)、《战争中的威尔珂》(勃尔格利亚〔即保加利亚〕跋佐夫作,鲁迅译)、《贝诺思亥尔思来的人》(新犹太拉比诺维奇作,沈雁冰译)、《茄贝客》(克罗西亚森陀卡尔斯基作,沈雁冰译)、《旅程》(捷克波西迷亚贝克作,冬芬译)、《强盗》(塞尔维亚拉·拉扎雷维奇作,沈泽民译)、《巴比伦的俘虏》(乌克兰列·乌克兰英卡作,沈雁冰译)等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能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学作品。
被损害民族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得到鲁迅的大力支持。当时鲁迅、沈雁冰、王鲁彦、周作人等都做了许多工作。谈到这方面的贡献,不能忘记他们。在“文学研究会”中,除茅盾、周作人等外,在翻译弱小民族文学方面最努力而又做出了成绩的就是王鲁彦。
王鲁彦(1901—1944),“五四”时期曾担任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的世界语助教,1923年秋去湖南长沙,在平民大学、周南女校等校任教。大革命期间,王鲁彦在武汉任《民间日报》编辑,以后又到上海、福建、陕西等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王鲁彦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下,开始从事新文学创作和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活动,被鲁迅称为“乡土文学”作家。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柚子》、《黄金》、《雀鼠集》、《河边》等短篇小说集和《野火》等长篇小说。在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方面,他先后翻译出版了《犹太小说集》、《显克微支小说集》、《世界短篇小说集》以及《肖像》、《苦海》、《忏悔》等等作品。
重视被损害民族文学的翻译介绍是我国现代翻译文学的一个特色,也是“五四”以来翻译界的一个优良传统。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叙述起他早年倾向于介绍东欧文学的原因时说:“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小国作家的东西就特别多。”鲁迅这种翻译思想倾向,代表了我国现代翻译界的进步思想倾向。所以,从《域外小说集》到《小说月报》,我国现代进步的翻译家,都很重视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介绍。
从此以后,无论哪个时期,被损害民族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都受到重视而从未中断过。像波兰著名小说家显克微支的《你往何处去》、《炭画》和一些短篇小说被译成中文后,和托尔斯泰、契诃夫的作品同样受到欢迎。鲁迅在1925年翻译的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菲的诗在《语丝》上发表后,虽是寥寥几首,却引起广大青年读者的爱好。白莽翻译的裴多菲的名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更是引起普遍的重视。
在翻译界也和其他文化部门一样,存在着不同思想的矛盾和斗争。“五四”以前,鲁迅、周作人最初翻译介绍被压迫民族文学的时候,中国翻译界在这方面可以说是空白。鲁迅根据中国现实的需要,首先致力于此,使翻译界开始了新的局面。“五四”以后,文学研究会和鲁迅采取了同一步调。在鲁迅和文学研究会的努力下,翻译介绍被压迫民族文学一时蔚为风气。林语堂对此在其《今文八弊》中曾表示极为不满,并指责说:“其在文学,今日介绍波兰诗人,明日介绍捷克文豪,而对于已经闻名之英、美、法、德文人,反厌为陈腐,不欲深察,求一究竟。”鲁迅著文反驳说:“诚然,‘英美法德’,在中国有宣教师,在中国现有或曾有租界,几处有驻军,几处有军舰,商人多,用西崽也多,至于使一般人仅知有‘大英’,‘花旗’,‘法兰西’和‘茄门’,而不知世界上还有波兰和捷克。但世界文学史,是用了文学的眼睛看,而不用势利眼睛看的,所以文学无须用金钱和枪炮作掩护,波兰捷克,虽然未曾加入八国联军来打过北京,那文学却在,不过有一些人,并未‘已经闻名’而已。”
在当时的中国,介绍被压迫民族文学较之介绍英、美、法、德文学,应该说更为重要,当然介绍翻译英、美、法、德大文豪的作品也是很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