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政治学基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

一、政治学的含义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可是,由于人们对于政治的含义的看法不同,因而对于政治学含义的确定也各不相同。其中有代表性的如: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家”或“国家活动”,因此,政治学就是研究国家问题的科学。如认为“政治就是国事,政治学便是以国家为研究的对象的,或竟可称之曰国家学”李剑农:《政治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页。。或认为“政治科学以国家为研究的起点和终点”J.W.迦纳:《政治科学与政府》,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9页。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权力,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权力的获得和运用的科学。如提出“正是社会中的权力——权力的本质、基础、前提、范围和结果——是政治学主要研究对象,……政治学家的兴趣焦点是明确的,它集中于夺取或获取权力,对其他人运用权力或影响力,或抵制这种运用的斗争上”David Robertson, A Dictionary of Modern Politics, London: Europa Publications Limited,1985, p.9.。哈罗德·D.拉斯韦尔则从心理和行为的角度进一步发展,提出“政治学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页。

(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政治学就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的研究。如认为“所谓政治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出关于管理众人的事的原理原则,造成一种精密的有系统的理论,和能够实地应用的政策”高一涵:《政治学纲要》,上海神州国光社1930年版。第1页。

(4)政治学是对公共决策和政策的研究。其代表性的观点,如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学历来自行规定的任务是了解社会政策应当是什么,那个政策应当如何被制定出来并付诸实施”〔美〕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23页。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政治学是研究一切政治现象或政治形态的科学 Fred I.Greenstein and Nelson W.Polsby, “Political Science: Scope and Theory”,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I,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75, p.54.,或政治学是政治制度学、政治行为学、政府学等等。

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政治学作为研究政治的科学,其含义的确定是与政治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前章对政治的定义,政治本质上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由此可见,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关于政治学的这一定义表明:首先,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现象实际上是社会关系现象,社会关系的本质规定性是社会现象的一般本质性,就此而言,政治现象实际上是政治关系现象,政治关系的本质规定性是政治现象的一般性,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关系的本质规定性,是政治学研究的本质性内容。同时,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关系具有多种外延形态,如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行为形态,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和制度形态,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形态,这些形态也都是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其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因此,政治学既要求对政治现象的描述和对政治表征的把握,更要求深入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运动。再次,政治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人们以客观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必定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巨大的指导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中来把握政治学的含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政治学与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它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基本观点和方法。对于政治学来说,哲学为其提供理论基础、认识角度和认识方法,从而使人们能够从世界观的角度认识政治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内容,它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革命,是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政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政治学对哲学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治学通过对具体政治现象的研究分析和理论概括,不断验证、充实和发展着哲学理论和方法。因此,科学的政治学研究为哲学的发展提供特定的动力和丰富的素材。

(2)政治学与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社会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及其规律和规则,因此,它与政治学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另一方面,由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是建立于经济关系基础上的社会上层建筑,因此,经济学研究对政治学又有重要意义:人们只有深刻把握社会的经济现象,尤其是把握社会经济关系以及由此反映的人与人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深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经济学的若干研究内容与政治学的研究内容具有交叉性。因此,经济学的若干理论成果可以成为政治学的重要内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政治学借鉴和运用。

(3)政治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与政治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一,科学社会主义是对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研究,而政治学不仅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而且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和各种社会阶级、阶层、集团的政治。其二,科学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阶段、经济状况、阶级状况、政治状况等等作为研究内容,而政治学则专门以政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另一方面,政治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又相互交叉,科学社会主义对于无产阶级政治的研究,是政治学的重要内容,对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状况和规律的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理论依据。

(4)政治学与法学。法学是研究法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由于法律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权力意志和政治权利的法定规范化,因此,法学与政治学有许多交叉的内容,如宪法、国家构成、组织原则和形式、公民政治权利以及行政法规等等。但是,法学是从法的角度研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而政治学是从公共权力的角度研究政治生活的。同时,法学的若干研究内容也与政治学有所不同。

(5)政治学与社会学。社会学以全部社会生活作为研究对象。随着各门科学学科的发展,实际上许多社会现象如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现象等等已独立成为专门学科,因此,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已缩小。政治学与社会学之间也有交叉关系,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社会舆论等等,既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也是政治学研究的问题;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其实证研究方法,是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的重要方法。政治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形成了政治社会学,成为政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二、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政治学的内容,是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就目前来看,政治学的内容已相当丰富和广泛,按照不同的原则,可以对这些内容作不同的构成分类:

(1)按照政治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两大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即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的政治研究,或者是以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政治进行的研究。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之外的各种政治学理论、观点和方法。

(2)按照政治学的功能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理论研究的作用在于为人们全面、深入认识政治及其发展规律提供理论、观点、原则和方法,并且为政治学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政治原则。它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和当代政治思潮、政治学研究方法论、比较政治学,以及一些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交叉而产生的政治理论学科如政治经济学、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等。应用研究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规范实际政治活动,它包括政治制度的历史和现状、政治领导和决策研究、政治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组织理论、行政法学、人事行政学、市政学、公共政策分析等等。

(3)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划分为宏观政治学和微观政治学。宏观政治学从政治群体以上的政治现象入手作政治研究,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学、政治地理学、政治人类学、政治生态学、政治体制理论、政府结构和运行研究、政治思想研究、政治发展研究等等。微观政治学以个体政治人为研究对象,它主要包括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化研究、政治角色理论、政治人格研究等等。

(4)按照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状况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静态研究主要指对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研究,包括对国家、政党、政府、政治团体、政治制度的研究。动态研究主要指对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及社会政治发展变化的研究,包括对政治斗争、政治革命、政治改革、政治参与、政治过程、政治权力运行和运行机制、决策和政策实施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5)按照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来划分,把政治学划分为规范的政治学和实证的政治学。规范的政治学,即以哲学和规范研究的方法,以逻辑的解释、思辨和证明说明特定政治价值含义的政治学研究;而实证的政治学,是按照政治学研究和实际政治生活的需要,提出研究的假设和命题,以科学方法就这些假设和命题进行调查分析,以证明或者证伪这些假设和命题。

(6)按照政治学研究的领域来划分,把政治学的研究划分为若干内容结构。在社会政治现实发展的需求和政治学科发展内在逻辑的双重作用下,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上,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人们对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有不同的划分。1948年国际政治科学协会成立大会上,政治学研究被划分为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党、舆论和政治团体,国际政治四个研究领域。1975年,美国政治科学学者格林斯坦和波尔斯比(Fred I.Greenstein and Nelson W.Polsby)编辑的《政治学手册》把政治学研究划分为八类,即政治学的范围与理论、微观政治学、宏观政治学、非政府政治、政府体制与过程、政策与政策制定、研究方法、国际政治。1996年,由政治学家罗伯特·古定和汉斯·迪特尔·克林兹曼(Robert E.Goodin and Hans-Dieter Klingemann)编辑、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政治学手册》,将现代政治学科的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分为八个部分,即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比较政治、国际关系、政治理论、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政治经济、政治学方法论Robert E.Goodin and Hans-Dieter Klingemann, eds., A New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我国的政治学无疑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政治学内容构成方面,从我国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来看,根据199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的确定,我国政治学主要有七方面的研究领域,即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国际政治、政治学方法论。而从我国政治学的高等教育体系来看,目前大体上是按照政治学理论、政治制度和国际政治这三大类来划分政治学的基本内容的。具体来说:

(1)政治学理论。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马恩列斯政治学经典著作研究,毛泽东政治学经典著作研究,邓小平政治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政治学方法论,政治学各分支领域或者交叉学科的专门理论如政治发展理论、政治权力理论、政治哲学、政治经济研究、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生态政治学,以及中国政治思想史、外国政治思想史、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西方当代政治思潮、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等等。

(2)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国政治制度史、外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制度研究、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外地方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监察与监督理论、中国监察和监督制度史、中国选举制度、外国选举制度、“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政府组织理论、政府人事制度、政府过程和规则等等。在政治制度研究中,包含着比较政治的研究,其中包括比较经济政治研究、比较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分析、比较公共政策等。

(3)国际政治。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理论、国际政治方法论、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战略研究、外交学、区域政治和各国政治研究、世界政党研究、国际关系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政策,以及国际政治的交叉学科研究如国际政治经济学、生态国际政治学等等。

在政治学研究和教学的诸内容中,政治学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就其内容来看,它具有如下特性:

(1)抽象性。政治学原理从客观政治现实出发,对于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把它概括归纳、总结上升为理论形态。因此,政治学原理不是对于政治现象和具体形态的一般简单描绘和陈述,而是对于政治及其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的理论论述。它主要解决的是政治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它是对于政治的“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即“科学的抽象”《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从认识论来讲,它是人们对于政治的理性认识和思考。

(2)一般性。在现实社会生活和具体时空条件下,政治是千差万别、纷繁多样的,政治学原理则是对于一切同类政治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另一方面,社会政治生活有其诸多方面,每一方面又有其特点和特定发展规律,政治学原理则力图阐明一切特点和规律的共相。从这些意义上来说,政治学原理的一般性主要体现为其理论内容的普遍性。

(3)基础性。政治学原理的抽象性和一般性,使它成为人们认识政治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学学科体系大厦的理论基石。因为抽象的规定在理论展开行程中表现为起点而不表现为结果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所以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训练的理论起点。同时,政治学原理的变化,既是政治学学科体系和各分支学科变化的结果,又为其提供了理论前提。

政治学原理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学学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1)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政治学原理对社会政治生活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一方面,它为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政治活动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它也为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提供理论方向。

(2)作为政治认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政治学原理对于提高人们正确认识政治现象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就我国的政治学原理来说,它使人们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和正确的政治思维,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政治分析方法,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政治现实的理论能力,进而深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同时,它也为人们学习政治学专业的系列课程提供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他们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贯穿于这些课程的学习之中,进而深入领会和把握其他政治学专业知识。

(3)作为政治学学科的理论灵魂和思想精华,政治学原理对于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政治学原理从根本上决定着政治学研究的性质、特点、方向和方法,规定着政治学学科的基本范围和内部结构,规约着政治学各分支领域和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程度,规范着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角度、观点及其社会政治功能,因此,政治学原理实际上是政治学学科的理论总纲。

政治学原理的上述特性和地位、作用,表明了学习政治学原理的意义。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这里讲的西方政治学,主要是指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在西方政治思想进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政治学。

西方政治学发端于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时代,按照其内容的特性及其与现实政治的关系,可以将其绵延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

公元前5世纪,沿地中海分布着大大小小数百个奴隶制城邦国家,这些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为西方古典政治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沃土和摇篮,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正是以这些城邦为背景,撰写了《理想国》和《政治学》等著作,为西方政治学开了先河。

就其思想内容来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的共同特征在于:维护奴隶主统治和奴隶制国家;强调政治的目的和最高取向在于特定的伦理价值,因此,政治学与伦理学合二而一;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作为研究背景或分析对象,因此,可以认为西方政治学始于对国家问题的研究。这一时期的西方政治学也常常被称之为古典时期的政治学。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研究方法和论述方式上有所不同。前者以演绎的思辨,推导出所谓“理想国”,并且把政治与哲学、道德、教育及家庭等问题杂糅在一起论述;后者在论述政治的至善性理论的同时,以古希腊150多个城邦为对象,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政体类型,并就这些理论与政体的论述撰成《政治学》一书。正因为如此,人们通常把亚里士多德称为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不同,成为西方政治学思辨研究和经验研究分野的滥觞。

2.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

欧洲的封建社会是由原先居住于北欧的日耳曼“蛮族”入侵和摧毁古罗马而造成的,这就使得它格外野蛮和黑暗,社会完全处于神权的统治和支配之下,至于政治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82页。

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神权政治学的代表人物是A.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前者的主要著作是《论神之都》,后者的主要著作有《论君主政治》、《神学大全》等,他们的政治学说的基本特征是:鼓吹神创等级制,以维护封建政治秩序;强调君权神授,以证明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给王权加上神圣的光环;主张宗教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因此,他们的学说是蒙昧主义、禁锢主义的政治学说。所以,这一时期的西方政治学也被称为神学政治学时期。

3.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

从14世纪开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中萌芽和发展,市民阶级迅速兴起和壮大,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方式和市民阶级的利益要求,与封建神权政治和禁锢主义发生了尖锐对立,14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代表着资产阶级思想革命的先声。15—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得政治文化从神圣化向世俗化转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首先是意大利的马基雅弗利和法国的博丹,在其代表作《君主论》和《共和六论》中,马基雅弗利和博丹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论述政治问题,以政治权力而不是以道德伦理价值为政治研究的核心取向,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

到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日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提上了西欧社会发展的日程,这就给予西方政治学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力。为了适应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需要,欧美一大批思想家如荷兰的格劳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杰斐逊、潘恩和汉密尔顿等,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西方政治学的繁荣时期。尽管这些政治学家所论述的问题和角度各有侧重,其政治态度也有保守、激进之分,可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学家,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特征,这就是:强烈、全面地批判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和观念,“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页。。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同上书,第355页。。从所谓理性的人性论出发创造了自然法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理论;根据其对于政治权力的类别、特性和功能的分析,提出了配置政治权力、构建政体的若干原则,从而形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方案。就其本质而言,他们的学说不过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和市场规则在政治思想上的投射。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在欧美已经基本完成,资产阶级已成为政治统治阶级,同时,随着无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资产阶级面临的主要政治任务变成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因此,西方政治学的主题从倡导和阐发资产阶级的民主价值转向论述和分析资产阶级个人利益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利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以边沁、穆勒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和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社会实证主义政治学说。边沁的《政府简论》、《道德与立法的原理》和穆勒的《论自由》、《功利主义》成为主张功利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反对政府干预私人活动的代表作,而孔德的《实证政治体系》和斯宾塞的《社会静力学》则系统创立了实证主义的政治有机体学说,它们标志着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保守,标志着西方政治学逐渐趋向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秩序。

当资产阶级在封建社会中问世时,它的天然对手无产阶级也应运而生。随着资本的运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发展,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逐步凝结成了自己的政治学说,这就是以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法国的梅叶、摩莱里、马布利、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这些政治思想家抨击资本主义私有制,主张建立社会公有、共同劳动、和谐一致的共和国。这些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逐步紧密,资本主义社会内外部矛盾开始充分暴露,社会公共权力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因此,对于国家政权和政治生活的研究,成为垄断资本维护统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1880年,由美国政治学者J.W.柏吉斯倡议,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政治学由此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标志着西方政治学进入了现代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西方政治学大体上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政治理论方向,这个方向上的政治学基本是17、18、19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不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有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其一,派别众多,学派林立,思潮纷杂。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多元主义、社群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精英主义、法西斯主义等等。其二,方法体系多样。现代西方政治理论不满足于仅仅从哲学思辨角度探讨政治问题,而是力图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社会政治现象作出合乎自己逻辑体系的解释,从而引起了政治理论研究方法和体系的多样性。其三,理论地位下降,理论发展衰微。由于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主要限于关于政治哲学问题的思考,且具有很大程度的唯心主义色彩,因此,它既不能正确说明政治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也不能为人们提供从事实际政治的方法,20世纪以来,它逐步趋向衰微。1971年,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和1974年罗伯特·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等政治哲学论著问世后,西方现代政治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转机,可是从总体上看,其作用和地位已经大大不如17—19世纪。

这一时期的西方政治学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行为主义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学家努力使政治学科学化的结果。这一努力肇始于19世纪30—40年代孔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哲学和方法论。经过发展,实证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成为政治学科学主义的哲学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政治学家主张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发起了“新政治科学运动”,为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政治学的主流。行为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其主要特点体现在: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其二,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其三,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其四,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其五,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大量边缘学科;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政治学虽然仍然按照实证的政治学和规范的政治学两个方向继续发展,但是,却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状况:首先,在实证政治学和规范政治学范围内,都出现了新的范式和新的思想流派。就实证政治学而言,行为主义逐步嬗变为后行为主义。同时,在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之外,政治经济的范式逐步取得重要地位,这一范式以微观经济学为方法论基础,以公共选择为主题,形成正式的理性行为研究模式。就规范政治学而言,逐步发展出生态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现代基督教主义、新组合主义等政治学说。其次,政治学研究方法论立场多样化,呈现出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客观主义和反客观主义并存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进步——折中主义和整合主义方法论主张,即认为不存在任何单一的科学范式,多样性是政治学科进步的本质而不是其障碍。再次,政治分析途径呈现多样和相互融合的特点,如原有的制度研究被赋予新的特点和内涵,形成新制度主义分析途径;如原有的政治经济研究演变成公共选择分析途径;再如政策分析途径、政治建构主义途径的形成等。同时,政治学的分析途径和方法相互渗透和结合,如行为主义的实证研究逐渐向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嬗变,出现了与政治理论研究汇合的趋向,并主张放弃价值中立,回归现实政治,进行政策分析。而政治哲学和理论正在逐步向着运用经验证据的方向发展,其中的许多内容来自于政治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如新制度主义研究中大都采用公共选择和理性分析的范式等等参见Ada Finifterd, Political Science: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Washington, D.C.: APSA,1983.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当时社会矛盾运动和政治斗争发展的理论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思想结晶,同时,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和吸收前人政治学说,尤其是法国启蒙政治学说和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中的合理成分而形成的思想革命成就。

19世纪4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基本完成,法、美、德等国也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开始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也使得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加深,经济危机不断发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利益对立和冲突激化。从19世纪30年代起,法国、英国和德国的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种社会政治状况,既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资料,又为其产生提供了迫切的现实政治需要。

19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探求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解放的途径,进行了艰苦的科学研究活动,他们批判和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找到了解开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规律之谜的钥匙。他们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发展趋向。这些研究,无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还批判地吸收了前人政治学的合理内容。如马克思研究了法国革命史,从中吸取了法国历史学家基佐等人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基础内容;又如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把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再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摒弃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但吸收了其“人民主权”的思想等等。至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设想的自治方案,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产生了直接影响。

19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其对于社会政治状况的分析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写下了大量的政治学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完全形成。此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撰写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法兰西内战》、《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哥达纲领批判》、《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马克思关于古代社会历史的四篇笔记》等政治学论著,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使得人类政治学说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实现了政治学的革命性变革。就其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它不是从某种道德伦理价值出发,不是从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出发,也不是从某种抽象的人性或理性出发,而是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出发,尤其是从人们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出发来考察政治现象,这就使它能够客观、现实地揭示政治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科学性也在于它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政治分析的根本指导方法,从政治的内在矛盾和矛盾运动入手,揭示了政治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内在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从而实现了政治认识的深刻性。

(2)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是人,而人不过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和承担者,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深入到对阶级的分析,并由此出发展开对政治现象的分析,从而构成了其理论体系。

同时,作为无产阶级的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物质力量,公开宣称自己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它指导着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政治建设,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指南。

(3)革命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批判的,它认为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现象一样,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客观规律发展,革命的、进步的政治必然要代替反动的、落后的政治,而人类社会最终必定要消灭传统政治本身,实现自治的共产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并不满足于解释政治现象,而是着眼于改造社会政治,从而使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把握政治的发展规律,积极从事政治活动,能动地推动社会政治和历史的发展。

(4)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来源于人类的实际政治活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创始人在科学考察、分析总结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政治实践活动,尤其是无产阶级政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立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是教条,而是人们正确地认识政治现象和从事政治实践的指南,它强调理论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因此,政治学和政治研究的目的在于阐明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认识社会政治和改造社会政治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实践性还体现在它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人类政治实践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将使其不断接受社会政治实践的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事实上,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创立以来,从列宁到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政治家都根据自己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对政治实践的指导意义。

三、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人对于政治的研究,几乎与中华文明一样历史悠远。自古及今,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按其内容大体上可划分为五大阶段:

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

大约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771年的夏、商和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字主要是甲骨文和钟鼎文,后人根据各种记载整理形成了《尚书》中的部分内容。在这些文字典籍中,有不少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记载。在商朝,其主要内容是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到了西周,则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这就表明当时的政治思想主要围绕统治的合法性和统治手段展开的,它们反映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日益雄厚,其政治力量也逐步壮大,出现了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而代表着奴隶主统治的周王室则日趋衰微,旧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这种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主要围绕着“礼”与“法”、“神”与“人”、“君”与“民”、“君”与“国”的关系以及统治手段等问题各抒己见,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及阴阳家、名家等等。

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驾驭人民,因此,法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法”、“术”、“势”。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阶级矛盾来维持统治。这些学说,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论证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了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

自秦汉到晚清,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虽然其间历经离乱,但是,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却是其基本特征,为了维护这种统治,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方面糅合了各家学说的观点,另一方面以“天人三策”再次把它与神的意志相结合,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就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精神支柱。

在封建社会,被压迫的农民阶级曾多次举行起义并提出过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的核心取向是小农平均主义,但是由于阶级、历史和认识的局限性,这些主张最终都只是乌托邦。

4.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力量的变化,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的思想格局。

晚清统治者继续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以维持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大厦。而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宗旨的“洋务运动”奉行“中体西用”的原则,以儒家政治学说为本体,以西学皮毛为工具,终告失败。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了寻求强国富兵之道,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其突出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章太炎、孙中山等,他们通过著书立说、迻译名著直至革命实践,介绍和倡导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设计中国的资本主义蓝图,对封建政治学说产生了极大冲击。但是,在各种现实政治力量和封建政治文化的挤压下,其政治主张既没有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也没有把中国社会推向现代政治文明。1927年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后,在“三民主义”的外衣下,再度祭起“三纲五常”等儒家封建伦理道德,以维护其极权专制的政治统治。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等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人在上海、广州等地讲授马克思政治学的基本内容。邓初民在20世纪20—30年代先后编著了《政治科学大纲》和《新政治学大纲》,成为我国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的首批代表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进行政治活动的理论指南。

三种政治学说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取得了胜利,中国人民在它的指引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共和国。

5.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成为中国政治学的主导内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我国政治学的建设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在政治学的学科体系方面,我国政治学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学科体系,并且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政治学学科体系现有基本框架是以政治理论、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学和国际政治学为主干而建立的。随着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和政治学科研究的深入,对于政治学学科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这一要求相适应,政治学学科基础发生演变,在围绕公共权威这一自身研究主题的前提下,政治学科的学科基础拓宽,成为兼容哲学、法学、管理科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学科,因此,从多个学科和多个角度研究公共权威现象,成为政治学科研究的特点。同时,政治学学科形成了新的学科生长点,其中“比较政治”、“政治社会学”、“中国政治”已设置为学科专业。此外,政治学的若干交叉学科领域正成为政治学科的重要构成内容,其中突出的有政治经济研究、政治社会学、政治哲学、政治心理学等。

政治学的理论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方面,系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政党学说、政治文明学说,邓小平政治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形成了阶级分析、国家分析、权力分析、利益分析和经济关系分析为逻辑起点的政治学基础理论,并且在政治学方法论方面取得进展。就专题理论而言,政治学者研究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研究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政治发展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状况理论、关于我国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和权利关系的分析;关于政治文明、民主政治、政治管理与治理、政府理论、政党、政治合法性、民族政治、政治发展、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关于“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政治学展开了广泛而具体的应用研究。我国政治学科所研究的现实问题几乎涉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政府管理的所有层次和所有方面,同时,由于公共管理在政治学科中的拓展,非政府公共管理组织、制度和方式,也被纳入政治学科的研究视野,因此,政治学科的应用对策研究日趋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具体针对性。这其中有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我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研究、基层政权和民主政治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研究、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管理改革研究等。

政治学的基础研究趋于深化,尤其在中国政治制度研究、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方面,形成了具有相当分量的成果。

就目前我国政治科学发展的状况来看,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政治学科的研究正在逐步发生转变,体现在:政治学科从研究政治学一般理论和知识,向研究中国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论和知识的转变,政治学者努力从我国政治实践出发,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和提炼我国的政治学理论和知识,并且进行对策研究;从对于政治思想和政治合法性的阐述和论证,逐步扩展向国家治理和战略管理的研究分析;从宏观研究,逐步向包含中观、微观研究的方向转变;从单一学科的研究,转向多学科和多方法的研究。

另一方面,我国政治学研究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发展,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必定不断深化发展。

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原则、步骤、程序、角度和格式,是人们主观达之于客观的基本方式和法则。就此含义来说,它或是指揭示事物本质的基本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原则和思维方式,或是指研究问题的基本角度和出发点,或是指从事研究的技术手段。这些不同含义,代表了人类思维的不同层次和研究方法的内在结构。

在政治学研究方法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它是我们研究政治现象的指导性方法。在此前提下,政治学研究应该分析和吸收其他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对于社会政治现象展开多方面、多层次和多途径的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精髓。唯物辩证法主张从事物的内部出发,用全面的、相互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研究客观事物。这些要求在思想方法上集中体现为对客观事物的矛盾的研究,因此,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

对于事物的矛盾的研究,首先在于承认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同上书,第319页。。其次,它要求把握矛盾的基本特性,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在于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在于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同一性在于矛盾的双方互相依存,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同时依据一定条件各向其相反方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表现为矛盾双方的不同程度的相互排斥。最后,它要求明确解决不同矛盾的不同形式和方法。

辩证法对于矛盾的研究,是政治学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因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依据辩证法,“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3页。。因此,政治学定性分析就是分析政治事物的内在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定量分析则是对于政治事物中矛盾各个方面的实际状况和程度以一定数量的显示。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辩证法认为,事物的静态是事物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相对均衡而呈现的一种外在状况,因此,政治学的静态分析就是通过相对静止的政治事物分析其内在矛盾的均衡状况。而事物的动态不过是矛盾的发展变化,“运动本身就是矛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2页。。政治学的动态分析也就是分析政治事物内在矛盾的诸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价值分析和事实分析相统一的基础。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政治价值的差异,不过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人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06页。。因此,只有把政治实际状况和矛盾分析与政治思想价值矛盾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个案分析和一般分析相结合的基础。“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同上书,第304页。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按照这一观点,每一个政治事物中不仅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分析政治个案的这两个方面,就同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一般分析。

最后,它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比较分析的基础。比较政治分析的前提在于同类政治事物的差异,而“差异就是矛盾”同上书,第307页。,因此,比较政治分析的任务就在于揭示同类政治事物内在矛盾的共相和个相。

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基本途径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途径,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分析方法的首要的绝对要求,就是把政治现象和政治事物放到特定的历史范围和背景中去加以考察和研究,如同列宁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的方法首先是考虑具体时间,具体环境里的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0—141页。

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分析方法还要求从历史的因果联系中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方面,它分析政治与特定历史条件下其他社会因素的本质联系,另一方面,它考察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这就是说,“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2)经济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分析的经济方法,是从经济关系的意义上来理解“经济”这一范畴的,即把经济看做是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经济分析方法的着眼点是人们的社会关系中的经济关系,而这种经济关系,实际上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法权关系,包含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生产成果的分配权。

马克思主义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思想,它把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从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把握政治现象。它首先指明经济关系对于政治关系的内容和方式具有基础的和决定性的意义,“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同时,它也确认政治对于经济具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5页。

(3)阶级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

按照这一定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阶级分析方法把阶级看做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是经济关系的社会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实际是其经济分析方法在社会群体划分和社会力量意义上的延伸。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阶级力量构成了阶级社会中政治生活的基本主体,阶级力量之间围绕着统治地位形成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斗争,构成了阶级社会政治的基本格局和内容。政治研究中的阶级分析,就是要运用阶级学说说明政治现象,要“把政治冲突归结于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有各社会阶级以及各阶级集团的利益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92页。,就是在分析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力量的构成状况、各阶级的基本特性、政治要求和主张等的基础上,把握社会政治的走向和规律。

(4)利益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利益分析方法从利益角度分析人们结成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和政治社会关系的动因和现实体现,分析政治的内容和特性,分析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社会阶级、社会群体、社会集团乃至个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的进一步具体化和现实化。就其本质内容而言,经济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本质上都是利益分析方法,因为“每一个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9页。,分析社会政治“必须到生产关系中间去探求社会现象的根源,必须把这些现象归结为一定阶级的利益”《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4页。。所以,列宁在论及苏俄政治时明确指出:“我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决定的。这个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者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6页。

3.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政策是以现实的东西而不是以可能的东西为依据。”《列宁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93页。而要了解现实、掌握事实,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马克思主义主张科学的调查研究有三个基本程序,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同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9页。“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111页。

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即客观地观察事物,以客观事实为唯一依据;科学性,即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出发进行调查和研究;全面性,即不是根据个别现象,而是从“事实的整体上……去掌握事实”《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页。

二、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分析

就其哲学原则来看,西方政治学在方法论的哲学指导原则上大都带有历史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的特点,不过,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形成了政治研究的多种角度和多种技术手段,这些研究角度和手段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不无借鉴意义。

就其分析途径来看,当代政治学家通常以“事实一价值”的关系为基础把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分为两类,即传统的方法和现代的方法,“传统的方法倾向于‘价值’方面,现代的方法则注重于‘事实’方面”J.C.Johari, Comparative Politics,3rd ed., New Delhi: Sterling Publishers PVT LTD,1982, p.23.。前者通常被称之为规范性研究方法,后者则被称之为实证性研究方法。

1.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西方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哲学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

(1)哲学研究方法

哲学研究方法不同于政治研究的哲学原则,它是指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在原有的政治思想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展开解释、评价或者阐述,其基本特点在于:它确认“对国家、政府和哲学家的研究同对某些目标、精神、真理或被认为构成所有知识和现实的基础的某种最高原则的追求密不可分”Ibid.。因此,它以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如民主、正义、平等等为研究对象,以哲学的逻辑思辨为主要方式,以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为研究目的。

西方政治学的哲学研究方法的长处是它注重对政治价值这一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的研究,并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使研究规范化。其不足之处是以政治价值裁剪政治事实,从而使政治研究带有玄想和主观片面的色彩。

(2)历史研究方法

西方政治学历史研究方法的认识前提在于认为政治理论和政治认识需要多个实际证据的验证,而“历史证据可以提供在一个广为不同的背景下考察不同政治现象的机会”Donald M.Freeman, Foundation of 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and Scope, New York: Free Press,1977, p.643.。历史研究方法的特征在于注重政治史料的搜集,注重政治史的描述,同时,由于它采用先验的价值设定来研究政治历史,注重政治历史中的政治价值分析和实现,并且其研究价值问题并不能摆脱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因而被归入传统研究方法。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从时间跨度上为政治研究增加了实际证据,而政治研究的科学性是与其得以验证的次数成正比的,因此,它为政治研究科学性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它显示了不同时期的不同政治状况,为政治学的纵向比较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它描述了政治的实际状况,使政治研究摆脱了纯粹思辨的思维模式。但是,由于它具有唯心主义历史观,因而不能像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历史研究方法那样科学唯物地揭示政治的发展规律,同时,由于史料在真实性、全面性、适用性和研究者价值立场方面的限制,因而削弱了历史研究对于现实政治的意义。

(3)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

机构研究方法“注重对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政治组织的正式机构的研究”J.C.Johari, Comparative Politics, p.26.,而制度研究方法以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这两种研究方法都认为,机构或制度“实现着治理活动的哲学目的”David E.Apter,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Analysis, Massachusetts: Winthrop Publishers,1977, p.8.,对它们的研究将会揭示政治目的的性质,因此,它们着力从机构或制度出发分析特定的社会政治价值,并且尽力从政治价值出发设计合目的的机构或制度。

机构研究和制度研究方法使政治研究的对象具有确定性和可把握性,使政治研究与人们的政治生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它们也从机构和制度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政治价值规范。可是,这些方法使政治研究局限于确定的机构和枯燥的制度规定,因而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丰富生动的社会政治生活;使政治研究停留在机构和制度层次,因而不能深刻揭示机构和制度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2.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西方现代政治学研究方法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社会科学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现代西方政治学家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释政治现象,形成了现代政治研究方法。

(1)社会学分析途径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政治精英分析、政治团体分析、政治角色分析及政治文化分析。政治精英分析以社会学的社会分层学说和精英理论为背景,以政治统治阶层和精英人物为分析对象并试图由此出发揭示政治的内容及其发展规律;政治团体分析受益于社会团体和利益集团分析,以政治团体作为政治分析的基本单元,认为政治本质上是不同政治团体的相互作用;政治角色分析借用了社会角色理论,把政治分析的任务归结为对于具有不同行为规定性的政治角色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政治文化分析以社会文化和文化社会化研究为背景,着力从政治文化及其变迁分析政治的本质及其决定因素。

(2)经济学分析途径

在政治研究中得以运用的主要经济学研究方法有公共选择分析和新制度主义分析,由此产生了政治研究的框架和各种模式。

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公共选择分析,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为逻辑出发点,来研究和分析公共生活和集体政治生活的。因此,它是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方法。其基本特点是:第一,以单个的政治人作为分析起点,并且设定他是理性的。所谓理性,就是有效地追求目标,“用经济学家安东尼·唐斯的话来说,‘以既定的输入获得最大的输出,或以最小的输入获得既定的输出’”A.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3页。。因此,单个的理性人在公共性和集体性的政治生活中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活动,在此前提下的集体理性的形成,成为其关注的焦点问题;第二,把政治过程看做是类市场过程,按照市场过程原理和规则特点,解释和分析政治过程及其各主体的行为;第三,根据理性人的互动关系,构建政治过程中行为主体之间的行为模式,并且作为政治分析的基本模式,比如博弈对策模式、冲突联盟模式、双边垄断模式等。

现代西方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分析,是在西方经济学的新制度主义兴起后,扩展到政治研究领域的分析方法,也是政治学对于政治行为研究和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政治研究的局限性的反思的结果。新制度主义分析虽然以政治规则和制度为研究对象,但是,其不同于传统政治学中的制度研究之处,是以政治行为为核心分析要素,把政治规则和制度作为政治行为产生和约束的内在因素,由此分析政治行为与制度的关系,因此,新制度主义的政治分析力图使政治行为与政治制度结合,是“将政治行为镶嵌进规则的、规范的、预期的与传统的制度化结构中的一种方式”J.G.March and J.P.Olsen,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 New York:Free Press,1989, p.5.

(3)心理学分析途径

20世纪政治科学运动的发展和政治行为研究的凸显,使得政治行为的心理基础日益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此,西方政治学家把心理学研究方法引进了政治研究领域。

西方政治学家对于心理研究方法的运用有如下特点:第一,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政治心理,包括政治认知、态度、情感、动机、性格等等;第二,其研究兼顾人的政治心理的潜意识和有意识两方面,尤其重视人的潜意识和人的政治本能;第三,重视围绕着政治个体或者群体的政治人格,以此构成政治行为主体的基本规定性和政治行为的解释性原因;第四,重视心理测验,尤其重视心理测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第五,以政治心理研究为政治行为乃至全部政治学研究的基础,所以一度有政治学就是心理学的说法。G.David Garson,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Methods, Boston: Holbrook Press Inc.,1976, p.21.

(4)政治系统分析模型

政治系统分析来源于由生物学发展而形成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它包括一般政治系统分析和结构—功能分析。一般政治系统分析根据一般系统理论,以互动的政治行为为基本单元,建立了政治系统的一般框架,围绕着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着力就政治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展开输入—输出和反馈分析。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结构—功能分析则以政治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作为分析对象,结构是政治行为模式即政治角色的组合,功能是结构所产生的特定影响,按照政治系统、过程和政策等不同的层次,分析政治结构与功能的相互作用关系,试图由此说明政治系统运行的状况和规律。参见阿尔蒙德和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5)政治沟通分析模型

政治沟通分析是对政治系统获取、输送、存贮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展开的分析,它是根据自然科学的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政治沟通分析以政治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反馈和自控原则对政治系统展开模拟研究,因此,政治沟通分析又被称为“政治控制论”。政治沟通分析的目的在于“描述和解释政治系统行为的能力”A.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5页。,也就是说,检测政治系统在以信息为媒体控制环境过程中的能力。

(6)政治实证测量和分析技术

政治实证的测量和分析,是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西方政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技术手段。从研究对象来看,政治实证测量和分析方法研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行为,但是,就其方法来看,实际是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在政治研究中的运用。其要求的一般研究程序是:①课题选择。根据学术研究和社会政治生活的要求,并且按照可研究的程度,选择和确定特定的研究课题。②研究设计。根据所选择研究的确定的课题,设定可检验的和具有相对性的命题和假设,并且设计研究的方式和步骤。③ 展开调查和资料的收集。通常的调查方式主要有:文献调查、抽样调查、问卷调查、观察与访谈、案例调查等。④分析和验证。根据调查的资料,展开定性和定量分析。其中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按照社会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在分析的基础上,对于所选择的命题和假设展开验证。

西方政治学的这些现代研究方法丰富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扩展了政治学的研究范围,细化和深化了对于特定政治现象的认识,提供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多种角度、途径和模式,并且促进了政治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提供了政治分析的基本框架,揭示了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和规则。同时,由于它们主张实证研究,因而使政治学研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触及和反映西方政治现实。其对于分析技术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的确定和重视,也有助于政治学科学性的发展。

另一方面,这些方法也存在着缺陷:

——就其政治分析途径来看,无论是从社会学、经济学还是从心理学借用的分析途径,往往夸大某个研究角度或分析途径对于政治研究的意义,这就使它们带有很大片面性。同时,这些方法虽然以某种政治现象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可是却缺乏对该现象本身性质和形成原因的分析,缺乏该现象与其他政治现象的关系的深刻分析和说明,这就使它们具有很大的表面性。

——就其分析模型来看,这些模型在政治现实性上基本是参照西方政治体系创立的,因而带有很强烈的西方本位主义;它们进行的大多是衡态分析,因而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同时,由于它们简单搬用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而忽视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因而具有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特点。

——就其分析技术来看,由于实证调查不可避免地受调查研究者的价值和立场的影响,受到其研究设计技术与价值中立意图之间紧张关系的纠缠,受到政治生活变化的影响,受到所研究课题的限制,因此,其作用又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