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主要特色及评价
中世纪受基督神学的影响,整个文论表现出一种神秘主义倾向,印证了新柏拉图主义者所强调的从“神”的角度思考美的价值诉求,虽然其内在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分歧一度导致中世纪中后期的长久争论。以上帝的启示精神而不是其他来规约人们认识上帝、认识美的途径,这表明上帝启示精神影响下的美是可以被证明确切存在的,它来自上帝,因而它的一切属性都需要在基督神学的教理上得到说明。对于整个中世纪来说,上帝缔造的美的世界是排斥古代希腊、罗马的感性存在的,它已经“分裂为由情感所感受的领域和与其相对立的仅仅由理智所感受的领域”。感性世界的美被当做一种低于理智美的但又能象征理智美的事物被看待,这又为中世纪的象征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实际的文化土壤。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念念不忘从象征、寓言的角度阐释有关美的基本属性,就是明证。
当然,这一阐释方法也赋予了中世纪文论较强的思辨品格。无论是奥古斯丁还是托马斯·阿奎那,其文艺思想只不过是个人神学思想的一小部分,所宣扬的一切也都服务于其神学体系建构。神学美学的思辨性不但反映了这一神学体系的努力方向,同时也构成了这一体系的显在特色。
而伴随人文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时期文论相应地调整了对世界的认知模式,并力求从古典思想中重新寻找可资利用的文论资源。发现人和发现世界的议题,启发了包括人文主义者在内的理论家们纷纷转向对艺术个性、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及创作方法的探讨。贯穿此番探讨过程的始终,艺术与世界的关系在模仿与被模仿的角度被重新审视。“在艺术家的活动中,人们看到了克服理论和实践、知识和技能这一二元论的现实道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理论家之所以着眼于从实际经验树立各自的艺术立场,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克服二元论的文艺观念有助于人们洞察外在世界的真实和艺术世界的真实之间的各种关系,而其中所牵涉到人类理性的作用差不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文科学、艺术教育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