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学科发展渊源
从之前的介绍中,我们看到,行为金融学是一个对金融学研究领域和分析工具的延拓,从而表现出在很多方面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贯通。在本节中,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行为金融学与情感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关系。
(一)行为金融学和情感心理学
在传统金融学“完全理性人”的假设下,投资的决策、资产的组合都是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金融学把人的情感因素作为影响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情感心理学中的过度自信、保守主义、厌恶后悔和损失等心理特征,而这些特征又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投资行为。
比如,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犯错误之后都会感到后悔,并且后悔带来的痛苦可能比由于错误引起的损失还要大,即厌恶后悔(regret aversion)。因此,人们在决策时倾向于避免将来可能的后悔,即决策的目标可能是最小化未来的后悔。这一理论认为个人在决策前会估计自己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处境中的感受,并且采取行动的后悔程度要远高于没有采取行动的后悔程度,也就是忽略偏见(omission bias)。行为金融学中曾经进一步研究发现一项损失给人带来的影响大约是同等收益给人带来影响的2.5倍。这些情感因素也有助于解释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决策偏离了理性经济人框架的问题,例如投资行为中的过度交易现象。
(二)行为金融学与认知心理学
投资者的决策过程也就是投资者的选择偏好过程,这一过程与人们的认知心理密切相关。心理学中关于人们的认知方式、认知偏差和认知目标有一定的研究成果,而这也被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者们利用,对金融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释,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
理性经济人假设在认知方式上人们可以获得完全信息,并在对完全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决策。实际上,投资者无法获得完全信息,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同时,也无法处理复杂的判断。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决策过程往往是采用一种启发式(heuristic)的推理方法,即利用非常简单的方法简化复杂的问题,形成一种单一的决策过程,例如代表性法则(representativeness)、可利用性法则(availability)和锚定与调整法则(anchoring &adjustment)等。
在认知的目标方面,认知心理学对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在认知目标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前景理论,该理论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应用,可以说对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基于前景理论,行为金融学还引入了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的概念,即在考虑一个决策问题的时候,完全理性的人会全面考虑各种结果,并综合计算各方面得失带来的效用。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尚处于起步的阶段,但是,就现阶段的发展而言,行为金融学已经对原有理性框架中的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打破了传统金融学理论的一部分基本假设,从而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内容上,行为金融学把研究理想状态下人们的行为方式转为研究在实际市场中参与者的行为规律和特点;在研究方法上,行为金融学注重投资者决策心理的多样性,突破现代金融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的常规。
我们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本内容出发,向大家展示行为金融学研究问题的角度、方法,以及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而本书的其他章节,将对这些具体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的阐述、分析、实证研究和探讨。
我们已经看到,在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当中,传统理论所假设的完全理性人的“完全追求经济效用最大化”并不是实际市场参与者所具备的条件,同时,“有效的均衡市场行为”也并不能被实践检验为真。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正是在人类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限理性和对市场行为的有限控制力的基础上,把人类的感情因素、心理活动等注入投资决策过程之中,认为这些因素都在人类的决策过程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这些基础之上,行为金融学建立起一套能够与实证研究互相检验的、描述人类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等的学说。行为金融学在其研究的领域和框架中拓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其理论内容我们会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一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