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知识管理的原则
所谓知识管理的原则,实质上就是在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或规则。在一些文献中,人们定义了知识管理的原则,如达文波特的十大原则、托宾(Tobin)的十大原则、阿利(Allee)的十二大原则,这些原则实质上说明的是知识管理的特点。本书认为知识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共享原则、交流原则、学习原则、创新原则、动态原则、以人为本原则。
1.5.1 共享原则
知识共享是指知识在所有者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传递与应用的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所有者向组织贡献自己的知识,使个人知识变成集体显性知识,从而不断壮大集体显性知识;二是个人从集体知识或知识库中吸收新知识,丰富自己的隐性知识。知识共享是架通知识和生产力的桥梁。知识的使用和消费不会使知识减少,反而导致知识增值。对一个人来说毫无价值的知识,对他人可能是宝贵的;而且通过知识交互,人的知识会不断地更新和丰富。与此同时,增加知识产品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成本却几乎为零。因此,知识不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反而体现出要素边际收益递增性。另外,知识的不可独占性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使得知识的社会效益通常要高于知识产品给生产者个人带来的效益。知识的这些特性促使企业管理实践中强调知识共享原则。当企业员工的知识得到共享时,企业知识存量将成倍地增长,而转让知识并不损失成员的任何东西。而且由于知识共享是一个过程,需要转让者和接受者共同参与,因此企业员工在转让知识的过程中能使自己的知识得以深化,或者获得一些新的知识,也就是说实现了知识创新。赛德马兰卡(Sydänmaanlakka)指出:只有共享的知识才是对组织有意义的知识。然而,企业知识共享面临许多障碍,这包括:隐性知识本身难以共享所造成的共享障碍、员工个人知识垄断造成的共享障碍、知识共享成本收益不对称造成的共享障碍、利己主义造成的共享障碍和共享渠道不畅造成的共享障碍等。因此,企业必须以共享原则来指导知识管理实践。
1.5.2 交流原则
知识交流是实现知识共享的基本手段。如果公司知识得不到交流,即使资源极其丰富,企业也不能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按照巴克曼(Buckman)的观点,任何组织90%的知识都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释放这些隐性知识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知识交流就是一种主要的解决办法。知识交流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口头的或书面的、直接的(如面对面)或间接的(如书信)、实时的(如电话)或延时的(如留言)。在平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员工可以使用类推、暗喻和讲故事的方式来分享他们的经验(知识),也可以利用一些专门的通信技术(如录音、摄像、电子公告、专家系统)来促进知识交流。
1.5.3 学习原则
学习是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手段,也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学习与知识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越强,获得持续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现在,这已不仅是适合个人的真理,而且已成为企业成功的基本准则。企业要实施成功的知识管理,就需要开展组织学习。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组织学习是指知识状态的改变,包含知识获取、传播、提炼、创造与实现,即获取不同信息、分享共同认识来开发知识,以及增长见识、知识和联合过去与未来行为的能力。过去,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由产品或服务获得收益。如今由于产品与服务日益变为知识密集型的,在市场中获取利润和进行竞争的方法就是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型组织。虽然收益与产品仍然是目标,但是,只有学习才能实现增长。获取与维持竞争优势要求企业更快更好地从成功与失败中学习。在学习型组织中,个人、小组及团队不断地从事一些新工艺来收集、获取、存储、传播、再利用知识。学习没有与这些活动分离开来,反而是这些工作整体所必需的,被传递到个人、小组及团队以便改进工艺与结果。学习是生产活动的中心,是一种新型的劳动。因此,企业应该把学习嵌入知识管理过程之中,使之成为一种知识循环学习(learning with knowledge cycle),即使学习与企业知识管理过程(如知识创造与构建、知识连接、知识资源库更新、知识存取、知识应用、知识修订)彼此无缝地连接起来,构成组织学习过程,从而使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之间的连接明晰化,洞察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复杂性,并识别那些需要管理以支持有效组织学习的知识型活动。
1.5.4 创新原则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也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创新是一种能够引起经济增长的活动。它可以是如下几种情况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创造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改进现行技术机制、改进产品特性、改进企业管理方法与手段。在大多数情况下,创新原则主要是指知识创新原则。知识创新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整个过程。它通过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积累新知识,达到创造知识附加值、谋取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知识创新具有多个侧面,它不仅包括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新工艺的创造应用,还包括管理模式的变革、组织机制的调整等诸多方面。知识创新还是一个复杂的商业过程和组织过程,其背后的基本哲学是将技术能力和市场需要联结在一起。因此,知识创新并不仅仅是导致产品性能的改进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流程改造、变革管理的问题,更是实现创新者竞争地位的根本性改变和谋求长远竞争优势的问题。
1.5.5 动态原则
我们处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增长的速度日益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在这种环境下,知识管理必须遵循动态性原则,既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企业内外环境,时刻注意环境的变化,最快地把握最新的商机;也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考察企业知识资源,留意企业员工流动所带来的企业知识存量的变化,注重知识的及时更新与维护,确保得到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最新知识;还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组织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特别是要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促进知识螺旋的动态发展,实现企业知识创新。
1.5.6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的管理原则,它体现了管理学与伦理学的融合,其核心是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关心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合理需要、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并创造最佳的工作绩效。它不同于传统的关于人的管理理论。后者无论对人本身持何种看法,在对待企业与其员工的关系方面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是把人当做企业发展的工具,要其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从根本上漠视人的发展;另一种是以企业的发展为中心,虽然承认人的发展,但认为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企业的发展。因此,传统的关于人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始终没有跳出如何对人进行利用和操纵以使其服务于企业的层面,去研究和探索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方法。而知识管理的以人为本原则强调的是:人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不是企业物化的资源;企业知识管理的一切活动都依赖于企业员工,只有充分重视与有效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尽量为员工的个人发展(包括个人价值或目标的实现以及工作与生活的改善)创造便利条件,才能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因此,知识管理的以人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致力于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能够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开展一切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