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专栏3.1 赫克歇尔 欧林理论的诞生

伊莱·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1879—1952)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家庭。赫克歇尔的叔叔是当时瑞典著名的银行家,在经济和法律领域很有研究,还重建了斯德哥尔摩的股票交易所,所以其家族在当地十分有名。1897年赫克歇尔进入乌普萨拉大学学习经济史并于1907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在斯德哥尔摩商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和统计学,并从事经济史的研究。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赫克歇尔都投入饱满的热情,除了后来的赫克歇尔—欧林理论使其享有世界声誉外,他对重商主义和瑞典经济史也颇有研究。

伯蒂尔·欧林(Bertil Ohlin,1899—1979)出生于瑞典克里潘的一个富裕家庭。据说他从小就显现出经济学天赋,5岁时就会计算母亲所做蛋糕的成本。一次偶然的机会,欧林看到报纸上一篇关于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世界大战的书评,而该书的作者正是赫克歇尔。于是欧林决定进入斯德哥尔摩商学院学习,师从赫克歇尔。1924年欧林获斯德哥尔摩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后来回到母校斯德哥尔摩大学。他不仅是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先后任瑞典国会议员和贸易部长等职。

瑞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铁矿石、森林和水力,因此资源禀赋的作用为瑞典经济学家们所广泛关注。1919年,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克努特·维克塞尔(Knut Wicksell)对赫克歇尔撰写的一本名为《瑞典生产问题》的书进行了评论,并对19世纪末大量瑞典人移民到北美的问题作了分析。维克塞尔指出:“假设铁矿石和木材的相对价格提高(相对于制成品),那么对矿主和地主们而言,出口这些产品就会变得有利可图,于是资源将主要被用于这些产品的生产,这时就需要对外移民或通过其他途径使人口减少。”正是受到维克塞尔的启发,赫克歇尔开始思考资源禀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率先将生产要素禀赋的分析纳入国际贸易研究领域。该文从政策角度出发,阐述了国际贸易和关税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赫克歇尔认为,在各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情况下,国家之间要素禀赋不同以及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一样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前提。正是由于要素禀赋不同才造成了要素价格不同,从而带来商品价格的差异,这就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他进一步指出,通过商品的贸易可以使各国要素的价格趋同,但如果各国进行专业化生产,那么这种趋同就不会发生。然而,当时赫克歇尔认为这些观点只是传统贸易理论与收入分配和要素价格理论的一种结合,他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些观点将会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里程碑。

将赫克歇尔的理论思想发扬光大的正是他的学生欧林。由于1929年发生了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这对于国内市场狭小、对国外市场依赖很强的瑞典来说非常不利。在此背景下,欧林受赫克歇尔的启发并继承了他的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欧林不仅对古典贸易理论中的要素不可跨国流动和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批判,而且运用瓦尔拉斯—卡塞尔的一般均衡理论对赫克歇尔的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 Cassel)是另一位对欧林影响很大的老师。卡塞尔和赫克歇尔虽然是同事,但两人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对立,并经常抨击对方。作为他们共同的学生,欧林却与两位老师都保持了很好的关系,他从赫克歇尔那里学到了要素禀赋的思想,从卡塞尔那里学到了一般均衡分析的方法。当他试图将两位老师的观点进行融合时,却遭到了他们的共同反对。但欧林坚持了自己的研究并于1933年出版了《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该书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对要素禀赋理论进行了完整的论述,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机制出发,分析了贸易产生的原因和贸易对要素价格及收入分配的影响。欧林在书中较赫克歇尔更明确地阐述了要素价格、要素所有者收入、商品需求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还放宽了关于要素国际流动性的假设,讨论了要素跨国流动特别是资本跨国流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欧林当时已经认识到如果要素在国家之间自由流动,那么各国要素价格将会趋同,这样要素流动就会代替商品流动,国际贸易将不会发生。同时欧林认为要素价格趋同只是一种趋势,并不会实际发生,因为运输费用、关税、规模经济和地理位置等因素会阻碍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动。欧林的这些重要观点富有启发性,在国际贸易学日后的发展中得到了论证和完善。

欧林对于其老师赫克歇尔关于资源禀赋和国际贸易关系的思想作了系统的论述,特别是创造性地将一般均衡分析应用到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建设,并且讨论了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鉴于欧林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的贡献,他和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e)一起荣获了197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遗憾的是由于当时赫克歇尔已经过世,所以未能同获该奖项。


本章提要


1.赫克歇尔—欧林模型的标准形式具有2×2×2的结构,即2个国家、2种商品和2种生产要素。在这个模型中,两个国家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丰裕度,两种商品具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密集度。生产要素可以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自由流动。

2.赫克歇尔—欧林模型关于贸易类型的结论被称为HO定理。该定理可表述为:在2×2×2结构的HO模型的自由贸易均衡中,一个国家出口在生产中密集使用其丰裕资源的商品,进口在生产中密集使用其稀缺资源的商品。

3.和李嘉图模型一样,赫克歇尔—欧林模型中,每个国家都会从贸易开放中获益。和李嘉图模型不同的是,一个国家所获得的贸易收益不会分摊到每个人头上。贸易开放必然使一部分人获益,另一部分人受损。

4.赫克歇尔—欧林模型关于贸易开放对国内收入分配的作用的结论称为斯图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该定理可表述为:在2×2×2结构的HO模型中,贸易开放必定提高一个国家丰裕资源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同时必定降低一个国家稀缺资源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5.和特定要素模型不同,在赫克歇尔—欧林模型中,所有生产要素都能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赫克歇尔—欧林模型是一个长期的静态模型。


进一步阅读


Findlay(1995)对赫克歇尔—欧林模型作了精准的阐述,这本书是他的欧林讲座演讲稿的结集。对赫克歇尔—欧林模型的数学推导请参阅Jones(1965)。Ohlin(1933)包含了赫克歇尔—欧林模型的最早的理论思想,至今仍是一本富有启发的好书。

Samuelson(1948,1949)是关于赫克歇尔—欧林模型的经典论文。在斯图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诞生五十周年之际出版了由Deardorff和Stern(1994)主编的纪念文集,其中不但包括了Stolper和Samuelson (1941)发表的原文以及其他相关的经典论文,而且包括了从巴格瓦蒂到克鲁格曼等国际贸易学大师对该定理的反思,非常值得一读。


参考文献


Deardorff, Alan and Robert M.Stern(1994), 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A Golden Jubile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Findlay, Ronald(1995), Factor Proportions, Trade, and Growth(Ohlin Lectures), The MIT Press.

Jones, Ronald W.(1965), “The Structure of Simp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 ”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73,557—572.

Ohlin, Bertil(1933),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amuelson, Paul A.(1948),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qualisation of Factor Prices, ”Economic Journal,58,163—184.

Samuelson, Paul A.(1949), “International Factor Price Equalisation Once Again, ”Economic Journal,59,181—196.

Stolper, Wolfgang F.and Paul A.Samuelson(1941), “Protection and Real Wages, ”Review ofEconomic Studies,9,58—73.


练习与思考


一、概念题

1.国家的要素禀赋丰裕度

2.行业的要素密集度

3.行业间要素密度反转

4.生产的不完全专业化

5.赫克歇尔—欧林定理

6.斯图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二、判断题

1.在HO模型中,生产要素可以在不同部门间自由流动,并且生产要素最终在各个生产部门的使用密度会是相等的。

2.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丰裕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生产要素存量,所以一般而言大国通常是生产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

3.在HO模型中,各国的技术能力被假定为完全相同,比较优势完全来源于各国在资源禀赋上的差异。

4.在HO模型的自由贸易均衡中,参与贸易的两个国家会实现完全专业化生产。

5.根据SS定理,贸易开放会提高出口部门的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而降低进口部门的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三、选择题

1.以下哪个说法是错误的?

A.李嘉图模型中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基于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异

B.特定要素模型假定了特定要素不能在部门间流动

C.HO模型中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基于要素禀赋的国际差异

D.李嘉图模型、特定要素模型和HO模型都解释了国际贸易造成的收入分配问题

2.HO模型的基本假定不包括

A.生产要素可以在部门间自由流动

B.两个部门对两种要素的使用密度是不一样的

C.两个国家的要素丰裕程度是不一样的

D.两个国家的消费偏好是不一样的

3.在HO模型中,

A.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李嘉图模型是相同的,都是直线

B.存在两种生产要素并且分别是两个生产部门的特定要素

C.拥有相对丰裕的劳动力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D.一国的比较优势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丰裕度

4.以下哪个说法是错误的?

A.李嘉图模型中的贸易收益在国内的分配不均等

B.特定要素模型和HO模型都表明国际贸易会使贸易双方获益

C.特定要素模型说明国际贸易会影响特定要素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分配

D.HO模型说明国际贸易会影响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分配

5.在HO模型中,如果一个劳动力丰裕的国家与一个资本丰裕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

A.两国生产部门中的资本劳动比率都会提高

B.两国的工资相对于资本收益率都会下降

C.劳动力丰裕国家的工资会提高,资本丰裕国家工资会下降

D.劳动力丰裕国家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的工资会提高,资本密集型部门的工资会下降

四、简答题

1.为什么HO模型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外凸的?

2.简述HO模型和李嘉图模型的联系与区别。

3.简述HO模型和特定要素模型的联系与区别。

4.在自由贸易均衡中,为什么李嘉图模型的结果是完全专业化生产,而HO模型的结果是不完全专业化?

5.简要说明在HO模型的框架下,贸易开放对于实际工资的影响。

6.贸易开放以后,为什么劳动丰裕国的两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都提高了?

五、综合题

1.假设一国拥有的资源总量为80单位的劳动力和100单位的资本,用以生产汽车和粮食两种产品。生产1单位汽车需要投入1单位劳动和2单位资本,生产1单位粮食需要投入4单位劳动和1单位资本。

(a)两种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分别是什么?

(b)如果这个国家的资源平均分配到两个生产部门,那么最终产出会是怎样?

(c)该国是否可能生产出30单位汽车和12单位粮食,为什么?

2.假设日本和澳大利亚都能生产电器和羊毛,并且两种产品都需要劳动和土地的投入;电器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羊毛是土地密集型产品。澳大利亚相对于日本拥有更丰裕的土地资源。两国的消费偏好是相同的。

(a)请在同一张图上画出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无差异曲线。

(b)在封闭经济下,画出两国国内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线并说明哪一个较高,为什么?

(c)如果两国开展自由贸易,在图上画出国际市场上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并说明两国的生产和贸易类型。

3.在上题给定的条件下,

(a)自由贸易如何影响日本国内的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b)自由贸易后,澳大利亚国内的资源从电器生产部门流向了羊毛生产部门。此时两个部门的土地劳动比率会如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c)澳大利亚国内资源的重新配置对于土地的边际产出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边际产出的变化对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