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美学与诠释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结论

意境美学的研究是台湾战后美学的重要一环,意境美学的理论建构也对东西比较美学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此中,刘若愚、杜国清、叶维廉、王建元、叶嘉莹对于意境美学与现象学诠释学的对比研究皆曾进行阐述。但是他们仍未对于就此一对比的理论基础,进行体系研究。我的论文则从本体诠释的观点,对比研究了意境美学的三个环节和海德格尔存有思想和艺术观的三个环节,从而解明了意境美学与现象学诠释学的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这是本文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的论述的要义。本文的第二节的论意可以参考本书的另外几篇文章。

本文的第三节对于台湾当代水墨与抽象山水的美学诤议,固然必须放在台湾战后美术的发展、西方艺文界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的思潮对台湾的影响的脉络进行观察,更重要的是从“现代主义美学”的本质问题和“后现代”的情境的哲学反思,来对比东方禅道美学,找出其相通处,才是未来跨文化沟通之中的台湾当代水墨与抽象山水的美学的建构之道。

本文对于意境美学和诠释学现象学的比较研究的论述,重点在呈现其内部的脉络关系,而着重于勾勒其整体性,本论文的论述的重点不在论证此一体系的理据。对于当代水墨与抽象山水的意境美学的具体内涵,以及对于诠释学与后现代观点中的当代水墨与抽象山水的意境美学的阐释,也都因为篇幅的关系而不能更多作文献学的考察和哲学的理论建构。


后记:本文初稿发表于《思与言》第四十卷第二期《台湾文化:台湾美学与艺术学专辑》(2002年6月出版),第131—163页,本文的第二节取材自赖贤宗《从诠释学到中国绘画的意境美学》,(《东吴大学哲学学报》,台北,2001年4月),并加修改增补。今稿是2008年的新稿,旧稿当废弃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