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技革命与工程伦理
1.现代科学技术造就了现代文明,也滋养了人类的精神文化,孕育了工程伦理学。
现代科学技术是推动文明不断进步的源泉和动力,科学认知和技术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物质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大大地改变了物质财富的分配与资源占有模式,改变了人们的利益关系,仅仅因为这一事实,就使得科学技术与人类价值产生了联系,社会文化价值就具有审视、评价和控制科学技术运用和发展的要求和权力。
现代工业初期的工程伦理主要强调以契约精神要求工程师履行职责,忠诚于雇主。随着工程活动对社会影响的扩大,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加重,工程伦理开始对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与自然环境作深远思考并取得工程与社会、工程与自然关系的更深刻的认识。正是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关注和更多的工程实践中的道德价值审视中,工程伦理日渐清晰地被科技工作者提出来。工业化时期人们就关注到劳动安全问题,工程的公共安全更是让人们关注到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二战以后对核利用的道德反思,一直持续到现当代对各种武器使用的道德评价与限制。无论是西方世界科技高歌猛进时代,罗马俱乐部的科学家们提出“增长的极限”,还是当代科学家提出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都得到了广泛的国际回应,这种对人类生产发展的科学合理的限制是每一个有道德良知的人也包括科技工作者都能理解并接受的。正是科学家关于技术滥用将会给人类生存带来灾难性的前景的预测,促成了20世纪后半期生态伦理学的快速发展。伦理学从狭小的人群社会,扩展到人的生存环境、宇宙自然,这也是科学认知进步的结果。
20世纪是人类文明大踏步向前迈进的时代,然而人类也进入到高风险社会。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越来越直接地感受到与众多的技术奇迹伴随而来的危机和灾难——核泄漏、厄尔尼诺现象、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沙尘暴、赤潮、频发性大面积环境突发事件、工程事故、矿难、各种生产安全、网络病毒、克隆人的实验……凡此种种。江泽民同志在会见六位世界著名科学家时特别谈到了科学技术运用于社会时遇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信息垃圾以及生命科学对人类的健康、遗传、尊严的潜在影响等问题,再一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柏林工业大学核物理学家齐门教授这样提出:“科学既然发展到目前的这种地步,它当然也可能被人用来作为毁灭世界的工具。因此,我们需要一门研究未来的学问,这一门学问根据推断人类社会在自然科学、应用科技、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趋势所观察到的事实,来做一预诊。如此可事先防范危险,并得以把握机会适时计划、采取负责的行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必须和人文科学携手合作……科学不应该是自身的目的,也不只是满足人类自然欲望的工具,更不单单是达到以科技为目标的方法。科学应当与合乎人性的价值体系以及行为原理相配合,而这些体系与原理应当容许一次又一次地严格检查与修正。”这门学问就是工程伦理学。
科技、工程活动对人们生活的广泛渗透,使得科学技术与文化价值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因此,人们只要关心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就不可能对科技活动的价值倾向不闻不问。工程伦理就是工程技术人员对科技运用的价值关怀,就是对人类前途关怀的一个特殊角度。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工程伦理学”是现代科技发展孕育出的新学科。
2.科技的发展推动着人类道德的进步。
我们说工程活动必须接受道德审视和约束,但并不表明这种约束必须建立在一个统一的不可变更的原则和标准上。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道德信念并没有永恒的标准,它也是时代和文化的产物。科学技术作为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也就自然成为引导人们道德观念调整的动因之一。
应当承认,科学精神与人文主义的道德关怀有着不同的内驱力,它们各自关注的焦点也不同,这就决定了两者有着不同的现实目的。科学技术受人类好奇心的驱使、受实用目标的引导,追问物质世界“是什么”,探究物质的可控性方法。而人文主义的道德关怀则以人的价值实现为终极目标、以全部文化价值为皈依,追问物对人的功用如何,利害如何,物的发展前景与人的发展前景关系如何。科学技术被物质世界外在客观性所规定,人文主义却以人为根本,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具有主观内在性,这诸多差异造成了这两大领域的各自独立。
但人类的道德理想并非必然与科学的宗旨相对立。道德建立的认知基础是人对周围世界和人自身境况和利益的理解,随着这种认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不断深化,人的道德信念和伦理原则规范的内容也在发生着演变。而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上取得的进展常常正是由科学进步所推动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应当说,科技的最终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便人类掌握自己的命运,掌握生存的主动权,这与人文关怀殊途同归,也使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在主流倾向上一致起来。所以,科学与伦理学尽管有其不同的研究动因和视角,更有其共同目标。
事实上,科技对社会文明的实际意义远不止于在物质形态上推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在推动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创建知识体系的活动中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进而科学技术对人类思维方法、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积极的影响。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哥白尼的日心说对人类认识自己生存的宇宙环境是多么的重要,它不仅是日后重大天体认识的基础,也动摇了西方中世纪的神学理论,对人类价值观念的更新影响极为深远。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廓清了人类对生命发生和生物成长历程的认识,也使人重新确立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因此人们更乐于谈他的进化论所产生的摧毁宗教意识,重塑人类尊严的意义。再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对于重新认识人类自己,认识行为主体的自主能力和对人类文化价值的重新评价都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而人对人口问题的科学分析则改变了在基督教道德影响下建立起来的生育观念,并影响到性观念。
近代生物工程、遗传工程的出现更使以血缘关系为根基的家族意识和传统家庭伦理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即使现代人不能从历史上的科技突破中感受到思想观念的震撼,即使我们因为不能亲身体验那些伟大发明的震撼力而弱化了对它的人文意义的理解,我们今天也很难不从那些全新的科学技术突破中真切感受到它对人类的道德理念带来的巨大冲击。
今天让人文主义思想家感到深切忧虑的克隆人的问题、人的本质的改变与丢失问题不正是从近代科技的领头羊基因工程中引发的吗?在世界舆论对克隆技术的一片反对声中,我们分明感到的是人类信仰与道德价值要求对科技运用加以控制的呼声,人们似乎感到失去道德控制的科技正驾着人类未来之船撞向冰山。尽管我们今天还很难判断基因工程的广泛应用带给人类的是喜是忧,但我们却不难预见它将动摇某些传统的道德信条,并带来一系列伦理学上的新观点。
3.道德不仅有约束功能,更有激励功能。
社会对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要求不是要束缚他们的创造性,正相反是要激励他们为人类福祉努力工作。认为对科技工作者作道德要求会束缚他们的创造性的认识有两个误会:一是将道德的社会功能只作约束性、惩罚性的理解,而没有看到它激励和赞赏的一面;二是注意到历史上陈腐的道德,如中世纪的基督教道德对科学技术的扼杀与阻碍,而没有看到今天随科学发展而发展的道德进步和对科技运用进行道德审视的重要性。
让我们来看一看道德的激励作用。
据统计,从1976年到1987年,10年间,中国的杂交水稻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这对于还在为温饱努力的中国农民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的口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回忆40多年前的往事,他说:“我亲眼看到过5具尸体躺在路边。没有粮食太可怕了!”
我国在2030年,人口将增加到16亿,届时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一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临界值。面对如此巨大的负荷,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这样的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人地矛盾不仅仅是中国存在的问题。湖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刘小明说:“目前全世界面临的三大问题,粮食安全排在第一位,其次是能源安全和水利安全。”
袁隆平在他的研究中心进门处的题词中表达了他对其事业的价值理解:“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哥伦比亚医生、生物化学家曼努埃尔·帕塔罗约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关怀和道德精神的科学家,激发他工作热忱的是高温、潮湿的热带地区猖獗的疟疾,它威胁着40%的世界人口,每年造成二三百万人死亡,非洲每年有15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疟疾,为此他在1986年研制成功了一种合成疫苗SPF66。他对义利的选择是把疫苗无偿献给世界卫生组织,“因为疫苗不应该出售,我也不想从它身上去赚钱”。他还想让疫苗生产总厂设在波哥大,以便使疫苗价格维持在极低的水平上,让穷人们也能买得起。他信奉科学家的成果属于全世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他把这项人类智慧的荣誉归于他的祖国,把这一疫苗冠以“哥伦比亚”。最让他不安的是他开始以人为试验对象时,对试验对象的担心,“九个月的功夫,每天我都是早晨三点钟便醒了,心里焦躁不安。我对自己说,若是他们的肾脏受到损伤,总还可以移植,若是他们的肝脏受到损伤,那这些年轻人就有可能遭到不可救药的肝炎的侵袭。想到这13个小伙子可能会死于非命,就令人不寒而栗”。这种不安是强烈的,几乎让他疯狂,“一天,在卡塔赫纳,我去了海滩,跳入海水中。我是那样惊恐万状,都打算自沉了事。所幸一切全都正常,试验结果令人满意”。他希望精诚团结、善良仁慈和慷慨大度不应成为空话,研究人员在道义上负有责任去为全人类的福祉工作,“有良知的科学”应当成为他们的座右铭。
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年轻时为了“造第一流的兵舰、轮船”以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出国学习造船,回国后为了解决造船所需的钢铁,主动改行去学冶金,搞冶金需要矿石,他又去学采矿,学地质,并创造了众多的业绩。显而易见,驱使李四光做出这一系列抉择的只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为祖国的富强、振兴贡献出一切的人生信念与道德理想。
有着强烈道德热忱的科学家、被康德称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的富兰克林,作为近代电气研究的先驱者,是一位执著献身于科学的探索真理的人。他冒着生命危险完成的用风筝接收闪电的著名实验,不仅证实了静电与动电的相同性质,而且以科学的精神粉碎了古老的迷信和神话,使雷电与上帝分家。而作为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富兰克林又是一位充满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信念的人。他不仅为自己制订了“13种德行”以严格自律,还坚持每天自我反省“今天我做了些什么好事”。当别人劝他为自己发明的省时省燃料的新式壁炉(世人称富兰克林壁炉)申请专利时,他回答说:“我心里有着这样一个原则:既然别人的发明给了我们巨大的便利,我们也应该乐于让别人利用我们的发明,并且我们应当无偿地慷慨地把我们的发明贡献给他人。”
其实我们在许多科技工作者身上都能看到:他们为谋取人类幸福、解除人类痛苦而努力工作的精神;他们为了探索科学真理,坚忍不拔、一丝不苟地从事繁重、危险的考察和实验所体现出的勇气与献身精神;他们为捍卫人类的尊严和人道的信念,不顾生命的威胁,拒绝与强权合作所表现的大义凛然的正气;他们为了民族的振兴,放弃优越的生活和研究条件,坚持为贫穷苦难的祖国服务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这些都源于一种道德力量。正是这样的道德信念,激励着他们取得一项又一项的科学技术成果。
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往往能因为科技的力量与科技的无国界性而体现出一种超越地域和民族的人类之爱,一种关怀天下的宽宏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感。因此,道德不仅不能约束有良知的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而且责任感与仁爱心正是他们工作激情的源泉,是他们创造的动力。
应当看到,道德责任感不仅是很多科学家、工程师最初选择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作为自己终身事业的出发点,也是他们从事科学发明和技术创造的重要推动力。我们注意到,很多重要的技术进步,都是以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状况的关怀作为研究动机的。例如,当监测技术的进步使科学家意识到某些传统技术运用正在对自然环境或人类生存造成难以弥补的危害时,立刻便会有一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科技人员开始致力于研制开发一些危害较小甚至无公害的产品,由此便产生了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汽车、无氟制冷技术、绿色食品、新型建筑材料等有助于改善人类生存境况的技术;同样,当一种新的疾病开始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时,也会有许多的医药工作者毫不犹豫地投身于研制克服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案或药物的事业中,甚至不惜为之耗费毕生的精力。正是由于无数有道德良知的科技工作者的自觉选择和不渝探索,我们才有可能逐步摆脱技术滥用带来的不良后果。
参考书目与作业
学习参考书
1.肖平等:《工程伦理学》,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年版。
2.查尔斯·E.哈里斯、迈克尔·S.普里查德、迈克尔·J.雷宾斯著,丛杭青、沈琪等译:《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殷瑞玉等:《工程与哲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青藏铁路”音像资料(可在网上获取)。
5.德国人关于体现人本思想、环境思想的未来铁路的创想(音像资料可在网上获取)。
作业内容及建议
1.根据所学专业有选择地观看课程资料片:关于飞机、汽车、无线电、尼龙、计算机等现代科技发明成果的音像资料,了解它们的发明过程和推动文明进步的意义;
2.收集资料,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历史;
3.认识所学专业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与贡献,列举近五年本专业技术发展的三项重大成就;
4.展望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了解所学专业可能的更大社会贡献。
要求:每个专业学生可以学号单双数为据分为两组,写一份报告或制作一份PPT演示文件;在两周内独立完成作业;两组学生作课堂交流,对比评分。
作业样本:http://jpkc.swjtu.edu.cn/c83/course/Index.htm网站上可查找到相应的word or ppt电子作业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