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60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本书是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09年9月17—18日举办的“新中国60年外交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外交在充满艰辛和曲折的征途上开拓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今天,我国综合国力快速增强,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在此背景下,对新中国60年外交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深入研讨和全面总结中国外交的理论成果、核心理念和基本经验,有助于丰富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提高学术界整体外交研究水平。基于上述考虑,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决定召开“新中国60年外交理论研讨会”,对新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理念、经验进行系统、深入地梳理,并把重点放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交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上,努力做到既有历史感,又重在丰富和创新中国外交的理论和理念,挖掘新启示,开拓新思路,提炼新理论。

为了筹备这一次意义重大的学术研讨会,在国务院和外交部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学会领导和秘书处(设在外交学院)从2009年3月份开始研究部署有关工作,成立了会议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和秘书班子,先后召开了6次筹备会议;4月份在武汉大学召开的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上,正式向参会的各位理事和会员单位部署下达了筹办研讨会的各项议题和要求;8月中旬,专家组对各会员单位和个人提交的论文进行了认真审阅和评估,并将研讨会发言的各项议程最后确定下来。

由于准备充分和各会员单位的高度重视,共有来自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各会员单位和中央外办、外交部、国防部、发改委、商务部、文化部、中联部等涉外部委和机构的代表一百多人参加会议,7人做大会主旨发言,28人在分组讨论中重点发言。这次会议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会自1980年成立以来召开的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次会议。可以说,对学会的未来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回顾这次研讨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会议规格高,层次高。除杨洁篪外长出席开幕式并做重要讲话外,全国政协外委会主任赵启正、外交部副部长李金章、国防部外办副主任关友飞少将以及中央外办、外交部等有关司局的领导和国关学会的主要领导均出席会议或发言。闭幕式后,戴秉国国务委员看望会议代表,并和大家合影留念、共进晚餐。这样高的出席规格和研讨规模是这次会议的亮点和殊荣,也是中国国际关系学会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殊荣。

第二,发言质量上乘,领域涉及广泛,论文准备充分。35位在大会和分组会议上的发言都建立在已完成论文的基础上,因而发言有内容、有观点、有分析、有建议。这同各理事单位会前认真部署准备,成立课题组,指定专人负责,向大会提交了高水平的论文是分不开的。

第三,论文观点鲜明,内容扎实、全面,有创新、有发展、有思想火花。35位同志的发言,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论述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谐世界新理念、主权观的新发展、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原则、多边主义和多边外交、公共外交和大周边等外交思想和理念等。有的发言还从大国关系,从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政党交往等方面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足迹,受到参会代表的关注、讨论和思考。许多同志对中国外交今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进行了深刻分析,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和意见。这种全方位的互动思考和研究成果的深入交流,对各会员单位学者的后续研究将激发很多新的启示,从而带来更深的思考和更活跃的学术研究及理论探讨与创新。会议的分组讨论不仅内容广泛,互动深入,而且气氛热烈,思辨严谨,反映出国关学会学者充满历史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本次会议之所以取得成果的关键。

现在,学会秘书处已将各位学者在会议上的发言论文集结成册,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代表国际关系学会向学会秘书处及各理事单位为筹备召开这次重要会议所付出的大量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对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为出版此书所作的极大努力表示诚挚谢意。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和巨大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将继续在研究、交流和建言献策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的政治性、战略性和针对性,紧紧围绕国家的总体外交,更加重视外交理论和外交实践的研究,挖掘新启示,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建议,凝炼新理论,争取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

外交学院院长

赵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