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60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编 外交思想

辉煌的成就 宝贵的经验——新中国外交60年的成就与经验

乐玉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从此,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外交也开始了光辉的发展历程。

60年来,中国外交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经受了国际风云的严峻考验,开拓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一次又一次打破孤立,不断走向世界,作为一个繁荣的社会主义大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以和平为宗旨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在激烈动荡的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明确把为国内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作为外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开创了外交工作新局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牢牢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等发展趋势,积极倡导新安全观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的全方位外交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辉煌的成就

经过60年不懈努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全面发展,建交国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8个增加到现在的171个。60年来,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全方位外交,深化与世界各国和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改善和发展与各主要大国的关系

1.中美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包围、敌视、全面遏制政策,两国关系总体上处于对立和隔绝状态。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美恢复华沙大使级会谈,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交往的大门重新打开。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交。双方先后签署三个联合公报,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展。20世纪90年代,两国关系不时起伏,但总体向前发展,各领域合作成效显著。1997年,中美双方宣布将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并取得新进展。两国高层交往密切,在经贸、两军、防扩散、反恐、执法、议会、教育、文化等领域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在重大地区与国际问题上保持着有效的磋商与协调。我们坚持不懈地就台湾、西藏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做美方工作,促进美方理解和支持我国原则立场。2009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伦敦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期间,会见了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

2.中俄(中苏)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与苏联之间一度保持密切的外交关系。50年代中期起,中苏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出现分歧和对立,两国关系恶化。1989年,中苏本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1991年,苏联解体,中国政府本着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宣布承认俄罗斯联邦政府,“中苏关系”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1996年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高水平上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两国政治互信、务实合作、人文交流、战略协作达到新的水平。两国元首、总理和外长定期会晤机制推动两国政治、经贸、科技、能源、体育、文化等各领域、各层次的合作取得新的突破。2007年3月,胡锦涛主席对俄进行国事访问,提出中俄要做真诚互信的政治合作伙伴、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伙伴、共同创新的科技合作伙伴、和谐友好的人文合作伙伴、团结互助的安全合作伙伴,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长期稳定发展指明了方向。2008年,中俄边界问题得到全面彻底的解决,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上半年,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分别访俄,进一步提升了中俄战略协作水平。

3.中欧关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国家迅速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对新中国巩固国际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1964年1月,中法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建交的大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关系在双方共同利益的推动下快速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和扩展。中国同欧盟关系连续跨越了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三个台阶,双方合作扩展到四十多个领域,其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1998年中国同欧盟建立了年度领导人会晤机制后,双方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近年来,中欧贸易额迅速增长,2008年突破4000亿美元,欧盟连续五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在教育和文化交流、司法、环保、劳动与社会保障、农业和农村发展、海关及交通合作等诸多领域的合作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5月,中欧举行第十一次领导人会晤,增进了双方的政治互信,明确了中欧不断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方向。

4.中日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经过两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1972年9月,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1978年8月,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中日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稳固基石。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日,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宣言》,宣布两国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在遵循以上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中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各领域合作取得巨大成绩。2001年至2006年,中日关系因“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出现严重政治障碍。2006年9月,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和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达成一致。自2006年10月以来,中日双方领导人通过“破冰”、“融冰”、“迎春”之旅,逐步构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2008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日本,两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规划了中日关系未来发展蓝图,开创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全面发展新局面,两国关系站到了新的起点上。

(二)加强和深化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

中国始终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朝鲜、蒙古、越南、印度、印尼、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斯里兰卡、柬埔寨等周边国家与中国建交。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经历了重大深刻变化,中国牢牢把握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应对挑战,周边外交取得新突破。相继与越南、老挝、蒙古以及印度等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及时与中亚邻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与印尼实现复交,与新加坡、文莱等国建交,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维护中朝传统友谊,实现中韩建交。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以更加积极和进取的姿态开拓周边。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将推进睦邻友好、维护良好与稳定的周边环境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与周边国家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济合作日益深化,共同利益逐步扩大。中国积极发展同朝鲜半岛北南双方的友好关系,为维护半岛及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中朝友好合作关系发展良好,中韩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积极发展同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合作,与东盟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作为首个非东盟国家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建立起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与南亚各国传统友好关系不断加强,与印度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巴基斯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中亚地区国家友好关系进一步深入发展。在中国倡议和推动下,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地区安全对话机制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中国还推动成员国缔结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上合组织进入全面务实合作阶段。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合作,支持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多边安全对话合作。经济上,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参与,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安全上,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积极参与和引导地区安全对话与合作,主张通过合作应对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中国不断扩大与周边国家的务实合作,积极向亚洲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帮助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三)全面推进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友好合作

中国始终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积极支持并参加万隆会议,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1971年,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六十年来,中国支持发展中国家反对强权政治、反对外来干涉,支持他们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维护自身正当权益,按照“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致力于促进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2000年10月,中非双方共同倡议成立了中非合作论坛。2006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行,确立了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关系进入全面友好合作时期。2004年1月,胡锦涛主席在访问阿拉伯国家联盟期间,提出了新时期发展中阿新型伙伴关系的基本原则,为发展中阿关系指明了方向,中阿双方共同宣布中阿合作论坛正式成立。目前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高层交往日益频繁,政治互信日益加深,中拉关系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的新局面。

(四)大力开展多边外交

新中国在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亲自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一段时期,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中国对多边外交的参与程度较低。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逐步增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参与包括各类全球性和区域性的政府间和非政府组织与论坛、各种多边活动,涉及从政治、经济、安全到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日益广泛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发展趋势。中国已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建设者和参与方。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坚持政治解决方向,积极劝和促谈,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解决上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国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有关国际多边合作,同国际社会一道为推动问题的解决而不懈努力。通过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中国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积极开展各领域外交

1.经济外交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主要通过对外援助开展经济外交,其主要目标是打破西方集团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封锁,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为国内现代化建设服务成为外交工作的重要任务。经过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及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外交积极配合“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努力推动中外经贸合作。通过高层互访和其他双多边外交活动,积极促成大项目合作。积极参与多边经济机制和国际规则制定,大力推动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区合作。配合国家能源战略,积极开展能源外交,推动能源、资源多元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和地区合作。胡锦涛主席先后应邀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华盛顿、伦敦金融峰会,以及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全面深刻阐述我国有关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主张,推动国际社会加强协调对话,联合应对挑战,维护了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关切,得到各方高度重视和积极评价。

2.公共外交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也日益增加。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主动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需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探索对外交流的新理念、新方法,推动公共外交事业蓬勃发展,为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和理解支持的国内民意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利用国事访问、参与国际会议等各种机会接触外国民众,深入阐述中国内外政策主张,增信释疑,塑造了中国和平、民主、文明、进步的形象。中国制定文化“走出去”战略,对外文化交流持续向深度、广度发展。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通过奥林匹克这个窗口向世界全面展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底蕴和生机勃勃的现代气息,让全世界进一步了解了中国。

3.民间交往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民间外交,以民间促官方,中国民间使者的足迹遍及五大洲。自1973年开展友好城市活动以来,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44个城市与五大洲123个国家的371个省级区划单位和1146个城市建立了1586对友好关系。

4.领事保护

1954年,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权利和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际交往的扩大,涉及中国公民和法人利益和安全的事件增多。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加强领事保护宣传,强化职能,积极应对,及时为海外中国公民和企业提供必要协助,从政局动荡或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国家成功实施多起大规模撤侨行动,并妥善处理了多起重大海外人员遇袭事件,切实维护海外公民和法人的安全和合法权益。

(六)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与安全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政府和人民就为祖国完全统一进行着不懈的奋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美国武装干涉台湾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构想。中国先后同英国、葡萄牙政府经过谈判达成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协议,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提供了范例。中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处理涉及台湾问题时,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及“台独”分裂活动。考虑到台湾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在涉及经济、民生、人道关怀等问题上,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中国政府对台湾地区同外国的经贸、文化等往来不持异议,并一贯致力于维护台湾同胞在海外的正当权益。2009年,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世界卫生大会问题得到妥善的安排和处理,体现了中国政府关心台湾同胞切身利益和务实解决相关问题的善意和诚意。中国坚决反对和打击境外敌对势力的反华分裂活动。在国际上与“藏独”势力、“东突”恐怖分裂势力进行了有效斗争,严防和遏制“法轮功”等境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活动,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多次挫败西方国家的反华提案,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

二、宝贵的经验

60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我们的外交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新中国外交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法宝,是我们不断开辟未来,把中国特色的外交事业推向前进的保证。总结60年的经验,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进步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外交工作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历代中央领导集体英明决策、精心指挥的结果。做好新形势下的外交工作,党的领导是关键。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战略高度,着力提高在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条件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能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外交工作的领导。在外交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提出的对外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上来,坚决贯彻中央制定的各项对外方针政策。

(二)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解决对外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党领导外交事业在外交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也是确保外交工作适应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重要法宝。新时期外交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往往无先例可循。外交战线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够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顺应党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更好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不断开创外交工作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外交工作切实维护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的根本利益提供了精神内核和动力。外交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把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结合起来,深入思考研究一系列外交重大课题,着力转变那些不适应科学办外交的思想观念;不断加强外交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解决那些影响或制约科学办外交的突出问题;不断推动涉外工作体制改革,增强外交队伍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破解外交工作难题,以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对外工作在改革中不断提高,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打赢了不少硬仗。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外交理论。

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重大的实践孕育了重要的理论。一个能够在世界范围内稳定地发挥作用与影响的大国,必然有一套完整的外交理论体系。中国外交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开展的,中国的外交实践也为发展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和外交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独立自主,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首创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新型的和平共处的平等国家关系,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处境,维护了世界和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立了外交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国的国际地位大为提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并创造性地贯彻邓小平外交思想,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的方针政策,致力于构筑面向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开创了全方位外交的崭新局面,提出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思想,对促进世界多极化,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的前沿,继承、发展、丰富、完善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路线和战略,不断创新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体系,高屋建瓴地提出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外交战略思想和政策理念,开拓了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随着外交实践的进一步丰富和对实践经验的进一步总结提炼,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将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中国特色外交理念也将日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与广泛赞同。

(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我国外部环境,制定正确的外交方针政策。

科学准确地判断国际形势,是做好外交工作的基本立足点,也是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基本要求。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们面对过来自美、苏的安全威胁,面对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冲击,面对过“9·11”事件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国际事件和挑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科学地把握世界的深刻变化及其特点,主动顺应时代潮流,掌握主动性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规律,科学总结国际关系历史变迁的经验,全面认识和把握国际因素对我国的影响,对不断出现的关系全局、影响重大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制定了一系列外交方针政策。

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对国际事务的立场和政策。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家的关系,充分尊重各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60年来,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归根到底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决定的。和平发展道路的精髓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这条道路表明中国将以和平、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发展壮大,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也永远不搞扩张,不称霸。

坚持推进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当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坚持推进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就是坚持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

(五)始终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放在首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现代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执政党的重要使命,也是外交工作的首要职责。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始终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我们坚持中国的事情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我国内部事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外交战线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在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发展等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在涉及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等重大问题上始终坚持原则的坚定性,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绝不拿原则做交易;同时,在外交斗争中讲究策略,灵活务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维护我国的长远和根本利益。

60年来,我国外交战略虽有过数次重大调整,但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国倡导“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作为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已成为举世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8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进入新世纪,中国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05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提出了关于“和谐世界”的一系列主张。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关于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在外交领域的自然延伸,是对冷战结束以来中国所倡导的一系列外交思想成果的系统科学化总结。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呼声,对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

(六)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内展现党的执政能力、对外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政治任务。在中国外交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日益紧密的形势下,外交工作更要心系人民,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在国际上为维护中国公民和机构的合法权益多做实事,使人民群众能够切实体会到我国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上升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积极影响,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到实处。

切实保护好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的合法权益,直接关系到我国国家形象、民族凝聚力和社会稳定,也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表现。领事保护工作作为外交工作中与公众打交道最多的一部分,也是外交与公众切身利益联系最直接和最密切的一部分,成为外交工作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指导思想的最直接的体现。我们在对外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指示,认真践行“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密切配合,预防与处置并重,加强领事保护机制的建设,及时为海外中国公民和企业提供必要协助,有效维护了海外中国公民和机构的合法权益。

(七)坚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开展外交工作。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重大发展利益。外交工作紧紧围绕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把出发点和着力点放在促进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外交工作的重要使命。实践证明,外交工作对于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和平发展以及与外部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外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丰富、扩展。党中央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我们的外交工作也秉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自觉从国内建设和发展需要出发开展工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积极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八)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外交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是做好外交工作的根本方法。外交工作要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制度为保障,以科学的方法为手段,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外交工作的内涵日益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工作对象日趋多元化。对外工作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不断建立健全对外工作管理体制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政府外交的主渠道作用,加强统筹政党、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团体对外交往工作,形成对外工作的整体合力,有力地推动了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我国的外交布局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充实和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从对外关系的大局出发,逐步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总体外交布局。我们加强对双边、多边以及不同领域和利益关系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推动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我国加强同发达国家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坚持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

(九)坚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外交干部队伍。

政策执行得怎么样,根本还是靠人。外交队伍处在国际交往的最前线,外交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应对国际局势、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外交队伍,是贯彻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重要的组织保证。

建国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外交干部队伍建设。在新中国外交部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亲自为外交干部制定了“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十六字方针。60年来,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外交队伍,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外交干部队伍,为贯彻执行党的外交方针政策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我们的外交队伍经受了外交风云的考验,成长为一支立场坚定、纪律严明、特别能战斗的“文装解放军”,有力地执行了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外交决策和部署,圆满完成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各项外交任务,为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6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发展又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的对外工作也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中国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中国外交也面临历史性的机遇和严峻的考验,外交战线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的外交路线、方针、政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夺取全方位外交的新胜利而继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3.《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唐家璇:《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方网站,www.mfa.gov.cn/chn/gxh/xsb/wjzs/wjs/2159/t8737.htm

8.唐家璇:《为了争取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新中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瞭望新闻周刊》1999年第39期。

9.唐家璇:《新中国外交五十年》,《党建研究》1999年第10期。

10.李肇星:《新中国外交的壮丽篇章》,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铸就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学习出版社2004年版。

11.李肇星:《为人民服务的新中国外交》,《求是》2004年第19期。

12.杨洁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求是》2008年第18期。

13.《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石云霞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黄安余著:《新中国外交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单位:外交部政策规划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