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批评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艺术批评的特性及活动过程

一、艺术批评的特性

艺术批评属于社会科学中的艺术理论范畴,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创作者一样,都是从事复杂的精神劳动,相对于艺术创作,观照艺术创作成果的成败得失是艺术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反映艺术创作的一面镜子。艺术批评是运用一定的社会标尺逻辑论证的方法和手段,靠的是抽象思维来完成全过程的;而艺术创作则是以直观的描写显示为手段,靠形象思维来营造作品,传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两者的不同之处。

在现代艺术作品中,如果说,融化在艺术形象中的思想和观点越隐秘越好的话,那么艺术批评则相反,它则是越暴露越有影响力,它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解剖和阐释、对现代艺术现象的分析、对艺术家的研究,把隐藏在艺术作品中的思想观点揭示出来,把“流露”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的本质意义和现象加以综合和概括,使艺术接受者掌握和了解艺术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加强对艺术正确的艺术鉴赏能力。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提高绘画鉴赏能力。例如:谢赫(479—502)是南齐时代著名人物画家兼评论家,他的绘画作品却不如他的理论著作有影响力,他的著作《古画品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这也是对鉴赏标准的一个著名的论述,谢赫在此作中指出:“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所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涉,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102.“气韵生动”是指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气韵生动”的提出也是根据魏晋以来人们对于人物的鉴赏评论所一致强调的人的精神气质的生动的表现;“骨法用笔”是指表现手段的“笔墨”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由此可见,古代画家和评论家对这一点已经非常的重视了;“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色、构图;“传移模写”是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谢赫的“方法”虽然文字不多,但极其精辟,对怎么样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提出一系列的标准。据此,谢赫运用这些标准,把曹不兴以及同时代的二十七位画家分成六个等级,即六品。

古今中外艺术批评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艺术批评与艺术创作活动一样,都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批评的眼光,艺术批评应该富于个性,才会大放异彩。艺术批评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性:

(一) 艺术批评的公正性

首先,艺术批评应具有公正性。朱光潜(图1.11)认为:批评家应首先尽量以自我的直觉与反省,去独到地感知艺术作品蕴涵的特有艺术境界;批评不仅要评定意象本身(内容)的价值,尤其要评定该意象的传达或表现(形式)是否恰到好处。而这些批评,均在艺术范畴之内。那种以丑为美、以劣充优的所谓批评的做派,不仅伤害了艺术,更是批评家失职的表现。

图1.11 朱光潜

艺术批评的公正性是指在批评者的态度公正不偏的前提下,对艺术作品本身做出力求符合作品的实际的批评和判断。因为艺术批评既是学术领域也是公共领域,所以它就需要批评家坚持独立思考,立场公正。内容、形式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注定了艺术作品各有千秋,不要因为只喜欢某个流派或某位艺术家,而对于其他流派的艺术作品予以否定。凡相符者称好,凡相背者称差的思想一定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批评家所具备的,这就要求批评家控制自己的情感好恶。

(二) 艺术批评的创造性

所谓艺术批评的创造性,主要指艺术批评家对于隐藏在作品深处的创作者的思想、理念和情感等艺术作品内在价值的独到发现与科学阐释。就要求艺术批评家发现、然后揭示出来那些艺术家本人还未意识到的作品所存在的潜在价值。艺术批评的创造性相当准确地呈现于艺术批评的笔底毫端。

艺术批评是对象性的活动,是批评家用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理解,来丰富我们享受的过程。例如,影视编导对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观察和理解有着独到的看法,也可以说是艺术地把握事物的眼光,然后进行编辑、进行影视创作。同样,批评家要对某件艺术作品进行探讨和挖掘其作品思想和意蕴,首先需要的不是历史、哲学的概念,更不是社会学所强调的斗争的敏感,而是整体性的把握。带有发现性、创造性的艺术批评活动就是在这些良性因素积累下产生的。没有这些良性因素的积累,艺术批评活动就难以完成。

如果说一个优秀的批评家诞生了,那么这个批评家就应该已经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拥有善于准确地体验与艺术作品相关的心灵状态;第二,拥有能够分辨作品之间不甚明显的差异化特征的能力;第三,对价值具有稳健的判断能力。这三点要求正是构成艺术批评本身发现性和创造性的基础。

例如: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过很多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为广大的影视爱好者们提供了机会,1997年,张艺谋成功推出了这部以城市生活为题材的喜剧电影,起初给予《有话好好说》(图1.12)的评论是“风格的失落”和“张艺谋不适合拍城市片”等,与他前期作品做比较,人们甚至对某些具体的拍摄方法都提出了质疑。但是,这部影片中的平民化、去中心化和反精英主义等颠覆性的色彩却没有被注意到,当然,这需要批评家对创作者本人的心态和当时社会思潮有敏感的认识和把握。创造性的批评也应该是带着镣铐的舞蹈[DB/OL].http://www.paper999.com/paper_xiuq5t/无可厚非,影视批评也是一种艺术批评,那么,就得承认影视批评也是一种创造,它必然会带来某种创造性的东西,它也能提出新的思想和思路,为其他的艺术创造提供创造性的思想基础。

图1.12 有话好好说 张艺谋

再如,在文学方面,20世纪文学批评的首要特点就是它的创新性,这一时期存在各种波澜迭起、层出不穷的批评思潮和批评方法。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包括:20世纪初俄罗斯的形式主义到德国的罗曼文献学;从日内瓦派的主体意识批评到法国人的客体意象批评;从精神分析学的深层批评、文化人类学的神话——原型批评到文学社会学;从女权主义批评到新历史主义批评;等等。这些批评的多种多样、批评方法的不同都集中体现了艺术批评的创造性。朱存明.文艺批评方法论[DB/OL].http://course.xznu.edu.cn/wxgl/DianziJiaoan/zhucunming.htm.

同样,艺术批评的创造性在美术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印象主义绘画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和美术流派,推动了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社会地位。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力,印象主义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也有创新,多是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关于印象主义绘画的讨论和批评为印象主义创作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 艺术批评的科学性

艺术批评是建立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理论,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判断评价,为人们提供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的特点,这也是艺术批评不同于艺术欣赏的一个重要因素。只停留在情感感悟的层面上的艺术批评是不行的,必须超越其层面,上升到理性判断,以科学的态度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特殊规律进行评价。

如果说艺术欣赏是个人行为,那么艺术批评就是具有公共性的行为和言论了,它承载了一定的社会责任。科学应该是求真的,因此,作为一名批评家就应该为自己说出的话和做出的行为负责,对中国艺术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写出那些无话找话、毫无立场吹捧的文章的作者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艺术批评家。艺术批评的科学性就体现在它的真切性上,如果不真切了,那也就称不上是科学的了。

艺术批评的科学性这个特点决定了艺术批评必须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观点,例如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各个学科。尤其是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艺术批评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中吸取了不少宝贵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批评流派,当然也会产生不同的批评方法,形形色色的批评流派和方法使艺术批评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四) 艺术批评的生动性

艺术批评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通过理论文字的形式出现,让人们体会到批评的生动与活力,学到一些有助于参与批评写作和批评活动的东西。因为艺术批评不仅是形式的批评,它更是思想上的批评。这就不得不要求艺术批评家必须以生动的理论文字动情地展开艺术批评活动。

一篇优秀的艺术批评文章宛如是精美的艺术作品,富有感染力,强烈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中国古代的文论、画论、诗论等有很多都是言简意赅、生动准确的艺术批评文字,直到今天依然很受欢迎。例如,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序志》篇,作者谈写作《文心雕龙》的目的、体会和方法,评议得十分生动:“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95:446.所以他的著作主张:一方面要“弥纶群言”,使局部而散漫者得有纲领;一方面又要“擘肌分理”,使漫无标准者得以折衷。十分精辟生动,出语具有典范意义。又如《石涛画语录·变化章》,石涛对当时画坛流行的摹古风十分反感,“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天然受之也。”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4.

(五) 艺术批评的主体性

艺术批评的主体性是指通过批评者的精神、知识和能力等综合素质,对艺术作品做出评判和阐释。主要表现为摆脱批评的附庸地位,具有独立批评的价值,充分发挥批评主体艺术感受力、理解力和判断力,带有实践的批判和革新的精神,形成真正属于艺术批评主体自己的生动活泼的批评活动。批评家要全身心地感受作品,对作品要反复揣摩、仔细体味,以自己的人格、情怀、艺术感受和理性思考对待艺术家及其艺术产品。同时要结合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体验,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发现非同一般的、非常宝贵的,甚至不少是艺术家自己遗漏了的和受众难以理解的东西,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批评的超越性,从而使艺术批评有力地影响和推动艺术活动的发展与进步,充分地体现艺术批评的主体性。

(六) 艺术批评的指向性

艺术批评的指向性也就是人们平时常说的针对性,是指艺术批评具有一种指向批评对象的性质。艺术批评的对象包括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活动等。也就是说,艺术批评应该针对或指向艺术活动过程和以艺术品为中心的多元结构进行系统批评和评论。艺术批评的指向是多元的,它必须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这一多元结构中的每一个领域和每一个方面,包括对艺术创造者的审美观、人生观、创造方法、风格、技巧,直到其成长道路、社会环境等方面做出剖析和评论。当然,在这个多元结构系统中,艺术批评关注的中心和重点应当是也只能是作为艺术创造成果的艺术作品,然后对作品创造的指导思想、心理机制、题材的选择与构思、艺术的创造过程及表现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

同时,艺术批评不仅要以艺术欣赏者为对象,把艺术创造者、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者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和完整的系统进行批评,还要指向传播和接受的诸多环节,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面对现实的人文环境,站在解决当代人精神困惑与文明建设的高度来研究艺术活动,进行艺术批评,还应格外重视自身建设,观照批评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使批评的主体性得到极大的发挥和施展。

二、艺术批评的活动过程

艺术批评指向的中心无疑应是艺术作品。如果说艺术欣赏存在着不同的阶段和环节,是一个情感体验和领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那么艺术批评也必然相应的包含着不同阶段或环节,或者说存在不同逻辑层次的批评。艺术批评的过程可以概括为4个过程,即感悟、理解、阐释和评判。

(一) 感悟

在进行艺术批评活动之前,一定要以艺术欣赏为基础,必须首先经过艺术欣赏阶段,因此,对作品的感悟过程应算是艺术批评活动的第一个过程,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过程,这也是艺术批评与一般非艺术审美批评的不同之处。要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和领悟,就要以对作品阅读为基础,才能做出正确的感悟。这种建立在艺术感悟基础上的批评才能称为科学的批评。

艺术批评的感悟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因而在描述对艺术品的感受时,需要更为生动的艺术语言,在描述过程中始终渗透着情感性,使其富有感染力量。

艺术批评的感悟中总是积淀着理性思考。艺术批评家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实践中积累和浓缩着无数的艺术知识和经验,就形成了种种理性判断能力,从而迅速把握作品的内在本质和意蕴,这时潜在的理性思考就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别林斯基认为文学批评走向深入时,人们的艺术感受就得让位于思想,从而把这些感受提升成理论。这种提升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艺术感悟与理性思考本来是相互渗透的,艺术感悟本身就包含着理性思考。因此,艺术批评一旦将理性思考从艺术感悟中提炼出来,便会超越艺术感悟,走向艺术批评的理解。

(二) 理解

艺术批评的理解就是批评者与艺术本体的“对话”。理解作为人的一种基本认识能力,它不只是主体的行动,也是主体的一种存在方式。理解离不开语言,离开了语言,人的思维、情感、道德、历史、意义、文明就无法交流和传递。也正是因为它有艺术语言,所以艺术本体才能被理解,它是一种语言性的经验。但是,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艺术本体,都是历史存在的,始终处在历史发展之中,都是发生变化的,是具有历史性的。因此,艺术批评的理解即“对话”必然是历史性的。

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指出的,由“先在的概念系统”、“先在的文化习惯”、“先在的假说”等所构成的“前结构”、“前理解”、“先入之见”。人的理解不是消极被动的,他总是带着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理解,一个好的艺术批评家,应该对艺术本体不断地深入理解,对自己的错误偏见进行修正,然后重新进行整合,形成正确的理解。

利用伽达默尔(图1.13)所主张的“效果历史”原则来理解艺术作品是很深刻的。首先,他要求艺术批评在理解、解释作品时,要把历史和当代联系起来,强调艺术作品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强调没有当代意义所渗透的理解和阐释的活动是永远不会发生的;其次,从历史与当代的辩证统一中理解艺术本体的历史性和永恒性,理解不是对本体的意义的复制,而是一种生产活动。意义是一种不断发现的过程,这就把本体意义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统一起来,为艺术本体所可能具有的无限意义奠定了基础;第三,效果历史的原则在于突出了不同时代对作品接受的作用,既然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艺术本体,而且在艺术作品中能看出不同的东西,那么,就不能不考虑到阅读艺术作品本体的不同读者,正是读者的不同理解的总和接近和构建了艺术本体的全部意蕴。

图1.13 伽达默尔

这就不难理解艺术本体为什么不是僵死的和固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那是因为作为理解的主体总是参与艺术本体的构建,同一时代和不同时代的欣赏者和接受者都会不断地从中发现新意蕴,因而对艺术本体的理解是多样性的,是不断发展和补充的,是一个无限开放的过程。

(三) 阐释

阐释也可以叫做释义,理解和阐释的内容都是为了确定意义,阐释是当意义得到表达或逐次展开时的活动。艺术批评中的理解和阐释总是相互渗透的,所有的阐释都必须是基于理解之上的阐释,阐释潜在的包含在理解的过程之中。一个完整的艺术批评中的理解、阐释过程往往需要在这两种解释方式之间往复运动、相互交替,最后才能达到对艺术本体内在本质或意蕴认识的体验。

艺术批评的阐释无论是归纳还是演绎,都必定是在一定的理论观念指导下进行的一种艺术活动。在当代中国的艺术批评界,对于艺术批评的阐释,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同时也吸取了各种艺术批评理论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优秀研究成果,它既注意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相互联系,又关注艺术自身结构的复杂特征,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与世界各国艺术批评不同的开放性阐释体系。

在艺术批评的阐释理论中存在着一种“视界融合”现象。所谓“视界融合”,就是指对同一对象,人们理解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是不断修正的。理解者对对象的理解视界同历史上已有的视界相接触,形成了两个视界的交融,这样就达到了“视界融合”。艺术本体有它自己的历史“视界”,也就是说,它们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特定历史存在的个人创造出来,作为解释主体理解艺术本体时,则又具有自己特定的视界。对艺术作品理解和阐释的实现就是这两种不同的视界相互融合。因此,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就是阐释者的视界与艺术本体视界的融合,这种融合主要是使艺术本体(历史)的视界契合阐释者(现在)的视界。就阐释者来说,视界融合的结果就会形成一种新的视界,而这种新的视界又将成为理解、阐释艺术本体的出发点;就艺术本体来说,其结构也就成为开放性的,不同时代的理解者、阐释者可以在艺术本体中不断发现新的视界,构建新的意义。

阐释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开放的历史过程。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图1.14),它的阅读史和批评史就是视界融合和本体意义不断演变的历史。使接受之链的构成在第一个阐释者解读之后便形成了。它所阐释形成的意义进入阅读的历史语境,任何一次历史阐释都将汇入这一意义群集,并随时代范式的不同,调整或部分改写各自在意义群集中的含量和位置。

图1.14 红楼梦 曹雪芹

(四) 评判

艺术批评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艺术批评的评判过程,它集中体现了艺术批评的性质。艺术批评如果不走向评判阶段,仍然停留在认知阶段上,那么就不成其为艺术批评。艺术批评的意义就是以感悟、理解、阐释为基础,依据一定的价值尺度,对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做出评价和批评。

对艺术作品做出科学正确的评判,艺术批评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以艺术经验事实为基础。尽管艺术经验事实是想象的、观念的、体验的,但却是真实的,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真实。这也就体现了艺术批评具有的科学性的特点。如果这种经验结果不是真实的、科学的,那么做出的评判也就无法做到科学性,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二是必须以某种艺术价值标准为评判的尺度。对艺术作品做出某种价值评判,以理性形式表达批评的价值取向和态度,或肯定、赞扬,或否定、批判。

虽然艺术批评有了这两个条件,有时也难以做出具有普遍性的评判,这是因为艺术本体意象及意蕴极其复杂,其价值意义也很多元。所以艺术批评价值标准也不是单一的,是复杂多元的。特别是艺术批评的角度和所选择的评判依据,往往是各不相同,又兼艺术本体、艺术价值标准、艺术批评活动,且都具有历史性。所有的这些原因常常造成艺术评判形成诸多分歧,这也是很自然的。但形成了艺术评判的分歧,并不会因此就否定评判的共识,在艺术评判分歧之中总有评判的一致性、共同性,否则就不会出现艺术共同鉴赏的事实了。就是说,艺术批评的评判所根据的艺术经验事实、艺术评判标准,以及艺术批评的评判机能,总是具有共同性和一致性的。

成熟的、科学的艺术批评的评判应尽量做到尽善尽美,做到多元化综合的评判,或者选取某种价值标准,尽量做到符合历史趋势的评判。进行艺术评判,无论如何都不能伪造真实,拔高平庸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也不能否定崇高、削平深度、解构历史,使其价值失落。

艺术批评的评判是很复杂的,应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艺术评判提出种种评价理由的目的不是证明某种事实,而是引导人们以某种特定方式和特定的标准、尺度去观察、理解和判断其艺术作品的价值。

由于市场经济的刺激以及国外投资等因素,当代中国艺术的机遇与危机并存,理清批评的头绪大有裨益。而艺术批评家必须做到在对艺术作品的感性欣赏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理性剖析。艺术批评是艺术界能否五彩纷呈的重要因素。正确的艺术批评活动对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欣赏者两者皆有益。正确的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者能起到专业的指导和批评,帮助艺术创作者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创作水平和作品质量;对艺术欣赏者则能起到提高其鉴赏水平的好处,使其避免带有偏颇地去欣赏艺术作品。艺术界的广泛讨论与批评对艺术本身的发展大有裨益,得当的艺术批评能够促使各家各派进行专业上的各种交流讨论。得当的艺术批评的终极目标就在于促进艺术界的繁荣,百花齐放。


思考题


1.什么是艺术批评?艺术批评的意义是什么?

2.谈谈艺术批评的特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3.简述艺术批评的活动过程。


阅读书目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师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增订本)[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