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全球顶级CEO商道智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信息是制胜的法宝

盖茨说:“谁最先掌握了信息,就意味着谁最先获取了胜利的法宝。”人们都知道当今是信息时代,谁掌握了最新的信息,谁就获取了取胜的筹码。所以,谁能把住信息的脉搏,谁就是赢家。

1987年,由于电脑市场的激烈竞争,个人电脑得到了飞速发展,微软的“Windows”1.0已明显滞后于市场。

由于OS/2推出的前景不妙,加上“Windows”1.0版本在市场上正走下坡路,有不少人认为“Windows”已经死定了。精明的盖茨却在这样对自己十分不利的信息中,发现了对自己十分有利的商机。

他在微软正带领他的伙伴们进行“Windows”新版本设计工作。这个时候,人们普遍认为“Windows”将成为OS/2的附属品,整个行业都明白IBM并非真正支持“Windows”, PM才是他们的战略王牌。微软希望软件开发商为“Windows”开发应用软件。因为没有应用软件,再好的系统软件也是空谈。但这些软件开发商都对“Windows”缺乏信心,他们对IBM的下一步行动持观望态度。

在这一关键的时刻,微软的高层之间出现了分歧。鲍尔默建议微软的Excel为IBM的PM而做改动,但总裁谢利反对这种投敌行为,他当然明白一旦PM取得主导地位,若Excel不迎合它,将会被竞争对手击个粉碎。谢利坚持这一原则是因为:“Windows”第一,PM第二。这正符合比尔·盖茨的思路。1987年10月6日,“Windows”2.0版正式推出。看来微软内部坚持与IBM分庭抗争的力量还是占了上风。尽管如此,微软与IBM软件大战的最终裁决权并不在他们自己手上,而取决于市场。一般来说,好的软件更易受到欢迎,但并不绝对。这涉及市场结构、消费者心态乃至营销体制等种种原因。

OS/2单纯从技术指标而言,绝不逊于“Windows”3.0,但其后来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却远逊于“Windows”3.0,这就是非产品质量因素造成的结果。

明察秋毫的盖茨早已洞悉个中奥妙,也可以说,是他一手导演了这场“战争”。就电脑产品而言,IBM公司的主要业务范围是硬件,而不是软件。在硬件市场上,IBM除了有苹果公司这个强仇大敌外,还有康柏公司,他们都是微软公司用来对付IBM公司的潜在盟军。

到1987年,康柏的个人电脑市场所占份额由16.5%升至22.3%,而IBM则由44.3%下降至39.2%,两者已从昔日小矮人和巨人的差别变成旗鼓相当的对手了。

此时的康柏早已不满IBM动辄发号施令的霸道作风,早就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了。恰好微软的“Windows”与IBM的PM正在剑拔弩张,这使康柏看到了一个联手抗敌的机会。于是,微软“Windows”新版本一出现,康柏便联络一些硬件商,宣称将在其所售机型中捆绑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此外,IBM的PM提供的图形用户界面很不理想,也让众多软件开发商深感失望。

微软软件公司的总裁说:“所有人都意识到个人电脑的未来就是图形用户界面。他们一直想拥有用户界面,这下,IBM总算答应给他们了,但IBM给他们的不过是一个图形卡,而我们给他们的是一个图形的天空,由众多软件围绕的天空。”

在1987年,电脑界只有一个问题:到底将自己的产品建立在哪一种标准之下,是“Windows”还是PM?

阵营很快一分为二:微软的软件对手们理所当然地反对“Windows”一统江湖的企图。于是,像莲花、阿森塔特这样的大软件公司投向了IBM的怀抱。相反,以康柏为代表的生产桌面型个人电脑的厂家,乃是IBM的天然对头,当然不愿依附在IBM旗下,他们旗帜鲜明地站在微软一边。

看起来双方的阵营旗鼓相当,但盖茨明白,这样的结果离取胜还十分遥远。因为系统软件可以帮助电脑更好地完成工作,但其本身不能工作,必须有更多的应用软件进入“Windows”才行。当然,盖茨心中笃定,决定这场战争胜利的,将是另一股力量——电脑消费者。

既然那些软件大户不肯帮助微软,盖茨只好一方面催促微软自行开发支持软件,一方面尽量寻找那些较小的合作者。这些小公司目前最大的欲望是生存而不是立旗号,所以,比较愿意傍着微软公司这棵大树。

1988年年初,OS/2正式面世。IBM断言它两年内将会取代DOS。盖茨也这么说:“在10年内,数以百万的程序员和使用者将熟悉这个系统。”但只有他自己才明白这说的是不是真心话。

OS/2一上市,便受到市场阻击。首先,OS/2每份拷贝325美元的定价,比MS-DOS高出两倍,尚不包括为使用这套软件而必须付出的至少2000美元的硬件升级费用。对大量使用电脑的公司用户而言,这意味着数百万美元。即便决定采用OS/2,暂时也没有足够的应用软件可用。除非OS/2真的将DOS逐出,软件开发商便只有死心塌地地为它开发软件。但现在DOS已根深叶茂,岂能那么容易被击倒,到OS/2问世时,已有超过200万台电脑在使用MS-DOS。即使盖茨愿意放弃,广大用户也不愿意放弃。人们有什么理由放弃一直用得好好的东西,而花钱去买一个并不比这更好的东西呢?

软件开发商也不得不看用户的脸色,一看风向不对,就不愿把自己绑在IBM的战车上了。到1989年,响应OS/2者已寥寥无几。当别人都对OS/2失去信心时,只有盖茨在唱反调,他还是表示看好OS/2。他大概是觉得未交锋便已获胜,有点意犹未尽。

但不管如何掩饰,微软与IBM的OS/2分手的时刻是越来越近了;业界的谣言四起,说微软和IBM两家公司已有了严重的分歧等。但是,谣言有时也能反映部分真相,因为微软公司与IBM的裂痕确实在慢慢扩大。此时,IBM的比尔·劳思已离任,接替他的是吉米·卡拉维罗。此人没有从事个人电脑的经验,但比劳思更懂技术,也更聪明,而且干劲十足。

卡拉维罗认为是盖茨误导了劳思,使劳思做出了关于OS/2的错误决定。这点盖茨不能承认,因为他曾反复告诫过劳思,但他的正确意见没有被采纳。

随着卡拉维罗的上任,双方的信任关系已荡然无存。不过,紧密合作的戏仍要继续演给观众看。在1989年11月的展示会上,盖茨与卡拉维罗还向30名软件供应商声称,IBM与微软在对OS/2的态度上有强烈的共识,卡拉维罗也对“Windows”表示赞赏。但双方都心中有数,不认为这些表面功夫是真实的,双方都在摩拳擦掌,准备进行最后的决战。

盖茨进一步充实了开发“Windows”的力量,他打算尽快开发出“Windows”3.0,以抢占市场,同时减少开发OS/2项目的人员。他已不在乎这将进一步激怒IBM了。至少,现在是IBM更需要微软,而不是微软更需要IBM。况且,“Windows”已有了两个版本,投入了6年的开发时间、上百万个工作日,一旦成为OS/2的牺牲品,一切就将成为泡影。盖茨岂会干这样的傻事?

盖茨之所以不惜冒着与IBM全面破裂的危险,是因为他心中早已断定,未来的赢家将是自己,而不是IBM。盖茨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他将取胜的基础建立在用户身上,而不完全依赖产品本身。这好比在两大政治实体的决战中,将取胜的根基建立在争取民心上而不过分依赖军队一样。“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在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都适用。可以说,是全球的电脑迷帮助盖茨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