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革命历史叙事的兴起
中国当代文学以宏大叙事为主体,然而,这种宏大叙事是如何建构起来的,有何演化和变异,我们并没有给予深入探讨。文学史不只是给出作品的基本意义,更重要的在于揭示这些作品之所以产生的历史根源,从而给出它们的恰当意义,特别是对于建国后的文学历史来说,这种理解显得尤其重要。从文学的意义上来看,这些宏大的讲述革命历史的作品的问题在于过于传奇化,人物形象概念化倾向明显,结构宏大而情节线性发展,语言也显单调。然而,从左翼文学的历史发展来看,50年代出现的这些大容量的展开历史叙事的长篇小说,无疑又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社会主义文学对历史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观念,作家们也成功地掌握了一套话语体系,有效地建构了革命历史,表现了广阔而多面的社会生活。这使文学对革命进行“历史化”建构起到了有效作用,当然,文学也被革命“历史化”了。
尽管我们会说,文学就是文学,文学的审美标准应该统一,不应该模棱两可,但人类历史上确实出现了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因为政治的强有力介入,它们之间的分歧对抗远大于承继融合。我们当然也不赞成,站在强硬的意识形态立场,对一种文化持肯定态度,对另一种持否定或简单批判的态度。从资本主义启蒙文学或现代主义形成的审美标准来看,我们可能会对中国50年代的这些革命历史小说提出种种非难,但如果把它们放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去看中国进入现代后,如何渴望创建中国自己的文化,就多少能理解左翼激进主义支配文学创作的必然结果。既然没有超历史的文学,在历史给定的条件下去创建的一种新型的文学,也只有在这种历史语境中才能加以解释。文学是被历史创造的,但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却有如此雄心抱负,要创造自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