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香山慈幼院共产党员刘静君
刘静君(1890—1971),江苏省丰县人。1920年30岁的刘静君来到北京并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的旁听生(当时北大只收旁听女生),师从李大钊先生。据她后来回忆:“曾去守常先生家多次,与师母赵纫兰及孩子们很熟悉,有时候在先生家用餐,师母总是加炒鸡蛋款待我。”
图1 刘静君
受李大钊革命思想影响,刘静君积极参加进步社团活动,并协助宋介、王统照等人编辑进步刊物《曙光》。李大钊在该刊物第2卷第2号上署名“S.C.”发表《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社会主义下之实业》两篇文章。
图2 1920年8月在北京陶然亭慈悲庵集会
1920年8月,天津进步青年组织觉悟社邀请少年中国学会、北京曙光社等四个进步团体,在北京陶然亭慈悲庵召开茶话会,共同商讨爱国运动的发展方向和联合起来进行斗争问题。李大钊、周恩来、邓颖超、刘清扬等同志参加了茶话会。参加这次会议,对刘静君思想影响很大,她认识了很多进步青年,特别是和觉悟社的刘清扬成为好朋友。
由于刘静君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她与前夫感情破裂,离异后,她自己带三个幼小的子女独立生活。为生活计,她到李大钊为院评议员的香山慈幼院女校做国文教员,并且把家安在了香山。
1925年,中共早期女革命家、北方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郭隆真,受李大钊委派到香山慈幼院建立党组织。
图3 郭隆真(1894—1931)
由于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先生是一位非常开明人士,对青年学生追求进步持支持态度,因此香山慈幼院男女两校的中共党团组织很快建立起来,成为中共北平地下党在北平从事革命斗争的可靠据点之一。
1926年11月,刘静君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就是郭隆真。1926年冬,由李大钊亲自批准,由郭隆真介绍加入党的张秀岩(1915年入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和郭隆真是同班好友, 1925年入香慈任教)任香山慈幼院的党支部书记。
1927年4月,是中国革命史上最黑暗岁月,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被反动派杀害,刘静君悲痛万分,每每想起自己的恩师泪流不止。
也就是在这一年,她把侄子刘导生从家乡接到北京香山自己家中。据刘导生回忆:“那时候姑姑家就已经是中共的秘密联络点和地下交通站,姑姑是我参加革命的引路人。”
1930年,刘静君出任北平市社会局妇女儿童救济院院长。
1933年4月23日,在中共河北省委和北平市委的领导下,由中共外围组织“革命互济会”为李大钊同志举行公祭、安葬活动,鲁迅、刘半农、钱玄同等社会知名人士参加了公祭。
李大钊灵柩从长椿街附近的浙寺出发,进宣武门,走西单,出西直门,直往香山万安公墓。刘静君陪伴师母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坐在一辆马车上,一路上,参加出殡的人越聚越多,口号也越喊越响,最终发展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送葬归来,赵纫兰一病不起。当年5月28日,一个伟大的女性安详地闭拢了自己的双眼。李大钊和夫人留下的五个子女是革命先烈后代,中共党组织做了精心安排。24岁的长子葆华被秘密送到日本上学,22岁的长女星华在中法大学念书,14岁的炎华由刘静君和刘清扬安排到通州女师学习,11岁的光华、7岁的欣华小哥俩被送到香山慈幼院学习和生活。每逢节假日,姐弟四人就到刘静君家里团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抗日战争爆发,刘静君积极参加华北各界抗日救国会工作。经她手送往根据地的革命青年后来大多成为新中国的栋梁!
1938年,刘静君曾到武汉参加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
1940年,刘静君的革命活动逐渐引起敌人注意,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她舍家纾难,奔赴晋察冀根据地。这年,刘静君已经年过半百,在抗日根据地她被选为边区特邀参议员。
1944年,组织上为保存干部,刘静君奉命离开晋察冀地区,到了延安。毛泽东见到她,曾风趣地对她说:“我知道你,你是丰沛子弟,汉高祖的后代。”刘静君笑着回答:“他是封建帝王,我是平民百姓。”
新中国成立后,刘静君已入花甲之年,被聘任为北京文史馆馆员。刘静君的一生严于律己,总是以李大钊的人格风范要求自己和教育晚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