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熊希龄未了情(第八届香山文化论坛文集(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浴血抗战,保卫冀南抗日根据地

刘建章

1942至1943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从1941年起,日伪敌人对冀南根据地实行连续扫荡,在根据地内侵占大的村镇,建碉堡,修公路,实行“格子网”战术,并大肆发展伪军,加紧对根据地的清剿。

面对敌人分割、封锁我根据地的严重情况,冀南军区下达命令,各分区以基干团三分之二的兵力,新四、七、八旅各以三分之一兵力挺进敌占区,分散活动,以班排组成小部队,逐步深入敌“格子网”内,辗转游击,打击敌人。

冀南行署根据冀南区党委“关于冀南严重形势与反扫荡准备”的指示,首先从思想上整顿党的作风,更加深入地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同群众一起讨论政治形势,充分认识冀南面临的严重局势,坚定抗日胜利的信心,忍受暂时的困难;同时,下大力气,抓好民兵工作。在冀南,35岁以下的男女青年几乎都编入了基干民兵,还建立了妇女武装和儿童团。冀南这个全民皆兵的汪洋大海,长时期地、有力地抗击困扰着敌人,消耗着敌人的有生力量。

我们也都换了便装,行署机关只留少数几位领导带领精干武装,经常出现在各区县群众面前,其他领导则隐蔽在群众当中,实行分片领导。

对敌斗争的策略和形式也有很大的变化,我们采取公开斗争和秘密斗争相结合,政治攻势与武装袭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群众性的除奸反特活动和瓦解敌伪军的工作;同时,组建武工队,实行“黑红点”功罪簿的宣传控制。

所谓“红黑点”,就是把日伪人员的名单用大字报写出来,贴在村头和乡镇街道旁,凡做一件好事的就划上一个红点,做一件坏事的就划上一个黑点。日伪汉奸就怕点他的黑点,他们也要给自己留条后路,所以这种办法对分化汉奸队伍,惩治坏人起到很大作用。这是一种很好的斗争方法,便于我们集中力量,打击死心塌地的“铁杆”汉奸。

在斗争中,武工队还创造了很多打击敌人的方法。如在距离敌人控制较远的老区各村,挖了地洞或地道,地面上有四通八达的交通沟,改变了村形,堵街口,开暗门,户户相通。这既利于平原游击,又便于群众安全转移。

总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冀南人民与敌人进行了坚决的反清剿、反封锁、反奸特的生死斗争,在严峻的战争锻炼和考验面前,涌现出无数的动人事迹。那些机智勇敢杀敌立功的民族英雄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

这一时期,偏偏祸不单行,冀南又遭受了自然灾害的袭击。1941年至1942年6月间,冀南一带雨水很少,旱情严重,不少地区种不上庄稼,尔后又闹水灾,还有蝗灾,人民生活异常困难。

我们一面带领群众夜以继日地同日本侵略者斗争,一面发动党政军民一齐动手,从事生产劳动,大力组织互助,开展度荒运动。那时候,一切为了抗战胜利,党群之间、军民之间形成须臾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和鱼水关系。

正当冀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抗敌救灾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对我华北根据地作了合围扫荡的部署,他们首先拿冀南根据地开刀。1942年他们在冀南连续制造了“四·二九”、“六·一一”、“九·一二”和“十一·七”四起铁壁合围大扫荡。

但是,我们最终都胜利地突出重围,敌人并没有达到聚歼我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的目的。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我们如何生存呢?当时只有两个办法:即上靠党的领导,下靠人民群众的支持。

我们利用“灯下黑”这个浅显的道理,将冀南银行的金库隐蔽在敌占区敌人眼皮底下的村庄里,保证金库安然无恙。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战争,尽管日寇一再强化治安,但中国老百姓的心是相通的,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医院的伤病员和抗日小学的学生,遇到敌人前来扫荡,便分散在老乡家里,学生们装扮成老乡的子女,伤病员隐蔽在人民群众汪洋大海之中,干部和工作人员则跳到敌占区,由老百姓掩护。尤其是伤病员转移和医治完全靠人民群众的保护,我们专署有个医院,只有院长和医生,没有病房和医疗室,伤病员都是安放在各村各户,医生骑着自行车或毛驴到各村各户给伤病员治病,病房也是移动的,今天在这个村,明天就搬到那个村,今天在李家,明天可能转到张家。完全靠群众来掩护。我治伤8个月,就转移4个县,数十个村庄。群众像亲人一样把我掩护起来,真正体现了鱼水关系。

就是在敌人据点里,兴办的小学也是上三种课本,一是千字文,百家姓之类;二是日伪课本;三是抗日课本。敌人督课,就上一二种课本,敌人不在,就上抗日课本。抗日课本是油印的,敌人两眼一摸黑,根本无法发现我们。冀南行署有一所干部学校,校长是任仲夷同志,他负责培训行署管辖内的县级干部。办学方式也是游击式,学员每人一杆枪、两枚手榴弹。敌人来了能躲就躲,躲不开就打。宣传队平时为老百姓演戏唱歌,文艺宣传,敌人来了就转移到其他地区。总而言之,党领导的民族抗日战争,处处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

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对冀南的严重形势非常关心,对冀南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给予高度赞评,多次给予重要指示。5月初,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指示我们要提高信心和勇气,充分认识形势的严重性和斗争的残酷性、长期性。6月下旬,北方局也指示:冀南正处在严重危险之中,要求我们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克服悲观情绪,提高斗争勇气,坚持抗战,与冀南千百万群众共存亡。

冀南区党委认真贯彻这些重要指示。面对艰难的斗争形势,党政军民毫不畏惧,主动出击,开展工作,恢复发展冀南抗日根据地。1942年6月,冀南区党委和军区检查总结了前一阶段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认为由于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坚持了冀南平原根据地,但部分干部对斗争形势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存在单纯退守和隐蔽的错误思想,以及执行政策上的缺点,造成被动局面。

根据北方局和刘邓首长的指示,冀南区党委决定紧缩上层领导机关,地、县书记兼部队政委,野战军和地方部队合并;同时,冀南区党委还发出了《关于贯彻党的正确政策,以打开冀南严重局面》的指示,动员冀南军民坚持根据地斗争,克服当前严重局面。

6月11日,日寇又对我六分区枣(强)南地区发动大扫荡;9月12日对枣南公路两侧进行大扫荡。

由于冀南党政军机关较之从前更为精干,思想上有了充分准备,发现情况后,及时转移,使敌人合围扑空。此后,冀南根据地逐步由被动变主动,并节节取得胜利。

军事上粉碎日寇的“扫荡”,主要采取游击战,同时也不放过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敌人采取数路分进合击,我军则集中主力,打敌一路,以求粉碎敌军的围攻;敌人分区“扫荡”,我们则分散兵力,以小部队游击歼敌,取得反“扫荡”战斗一个又一个胜利。

1942年5至10月间,冀南共进行大小战斗540多次,歼敌4000余人,攻克据点、碉堡59处,破坏封锁沟墙130里。到1942年底,我们上半年退出的地区大部分恢复建立了正常工作。

为揭穿国民党反动派诬蔑抗日根据地军民“游而不击”的谎言,1942年冀南行署派党员张芥士和朱介子到重庆,宣传共产党、八路军坚持冀南抗日根据地,发动人民群众挖掘交通沟数万里,改变村形地貌以困扰敌人。重庆大众听说他们是从敌后平原地区来的,纷纷邀请,影响很大。他们的报告,给抗战大后方人民以很大的鼓舞。

在艰苦的反“铁壁合围”斗争中,冀南军民英勇奋战,予敌以沉重打击;但是,也付出了重大代价和牺牲,许多党的优秀干部血洒冀南大地,为国家为民族献出了宝贵生命。仅此两年中,便牺牲了旅、分区地委一级干部20多人,他们是肖永智、易良品、赵义京、杨宏明、陈元龙、孙毅民、袁鸿化、夏祖胜、陈耀元、李忠、李力、王泊生、李松霄、解蕴山、高捷成、刘铁之、郭好礼、郑前学、刘诗松、张俊峰、董宁等同志;县、团级干部50多人,他们都是党的好干部。不少同志牺牲时还很年轻,风华正茂。至今缅怀逝者,我的心绪依然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