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治疗力量之源
菩提心
医心术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修习者培养起菩提心,这是解决一切心的问题的根本。那么什么是菩提心呢?
◎ 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梵文bodhichitta的汉译,梵语中“chitta”的意思是心智。心,“bodhi”的意思是觉醒、证悟或彻底敞开的胸怀。结合起来,菩提心的含义就是“觉醒的心”或“证悟的心”。
佛教中,菩提心也被成称为“心中的柔软地带”,这个名称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说菩提心是人人都具有的。如同佛法教义中所说的佛性,菩提心也是人生来就具备的,我们感受不到自己的菩提心,是因为被我们自己遮蔽了。由于对“我”的执著,我们在自己与外境之间产生了分别之心,外境对自己的影响被敏感地视为一种入侵,为了保护自己,我们用自己的偏见、经验、谋略砌成一堵防护墙,来拒绝现实。同时,这堵墙也会因为人的各种情绪,诸如愤怒、漠视、兼恶、傲慢、自卑、自大而被层层加固。我们就守在这个堡垒中,敏感而恐惧地窥视着外界。我们与生俱来的菩提心就被关押在这座堡垒的深处。
第二层含义是描述了菩提心的特质。佛教认为,菩提心是深藏在人心深处的仁慈的哀伤,是一种既坚强又柔软的存在。透过菩提心仁慈的哀伤,人与人之间被紧紧的联系了起来的。这种真诚的哀伤可以柔软我们的心,让我们感受到悲与苦,穿透心中的冷漠,让我们昏聩的自心得到觉醒。
◎ 唤醒菩提心
佛教认为,菩提心是存在于两个层面上,一是无量菩提心,二是相对菩提心。无量菩提心是指脱离一切概念、意见和经验的当下体悟。无量菩提心是无法靠执著所追求的至善,就像我们身边的空气,它随时地充盈于我们心中,却永远抓取不到。相对菩提心是一种心态,一种能力,是人在面对痛苦、烦恼时依然能够开放自己的心灵。医心术的治疗修习就是要在修习者心中唤醒无量菩提心和相对菩提心。
由于佛教强调修习中的关爱、慈悲行为,许多人误以为菩提心就是慈悲
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是指友爱心、慈悲心、喜乐心和平等心。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四个重要特质,是菩提心修习的四个主要方面。藏传佛教中,对四无量心的修习方法主要是发愿练习。
传统四无量心颂
传统的四无量心颂是总体上的指导,在具体的发愿练习中,修习者可以选取一条愿文,然后按照七个步骤进行练习,以发慈悲心练习为例。
训练的七个步骤
心,唤醒菩提心就要尽可能地多做善事。虽然这种想法也能带来好处,当并没有把握到菩提心的关键。菩提心的修习,是思想上的认识同精神上的锻炼相结合的。佛教一般使用登山来解释这种修习。具体的修习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自我认知阶段,另一个是唤醒菩提心阶段。
认知阶段好比是登山。人的精神觉醒就是一个攀登的过程,从山底到山巅,代表人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的无明,逐渐放弃执著,超越自己的痛苦。到达山巅,表示人对自我和世界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但苦难并没有消除,这就需要下一阶段的修行。与攀登性的第一阶段相反,唤醒菩提心类似于下山,不是要超脱或回避,而是要像一个勇士那样,冲向混乱和困惑,在正面的交锋中解决它。
唤醒菩提心具体的修习方式就是施受法,又叫做自他交换法。由于人固有的意识与经验,个人的体悟往往是狭隘的。自我修心也往往受到自我本身的限制,难以超越我的个体意识,这个时候就需要将自我的精神与他人连接,在这种广阔、无界限的范围内,发现自己的菩提心。施受法要求修习者创造出大的心灵空间,然后尽可能地吸入他人任何形式的痛苦,让这种痛苦进入自己的心灵。这些痛苦能够穿过心灵的堡垒与心中仁慈的哀伤发生共鸣,然后将共鸣产生的轻松与宽大释放出去,让这种正面的力量击碎自己心灵的壁垒。
施受法的修习虽然不复杂,但并不轻松,可以说是一次困难而痛苦的旅程。首先需要修习者拥有开放、慈悲的心态,能够感受和吸收他人的痛苦。其次在修习中,施受法要求修习者放开心中的防御机制,痛苦大量地涌入,这时会对修习者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冲击,修习者要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来面对和接纳这些痛苦。最后,修行者要通过自己的证悟来化解这些痛苦,让痛苦转化为正面的力量,而不是侵蚀到自己的心灵。
菩提心是柔软而易感的,出于自我保护的本性,我们的偏见和情绪将它包裹起来,错误地认为这样就是最好的保护。施受法的修习就是要彻底地袒露这个最柔弱的地带,让阳光照进人心灵最深的地方。
自他交换法
自他交换法又称施受法,是藏传佛教一种培养菩提心的方法,通过接受自己和众生的痛苦,而将快乐释放出来。自他交换法的具体练习主要包括四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