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关于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
一 认知
在进行某一课题研究之前通常要先交代与其相关的历史背景。在认知研究范式下,我们要研究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进而研究认知术语学,这些都离不开认知。因此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认知”。
(一)词典释义
“认知”一词译自英语cognition。英语“cognition”最早是承认父子关系的法律用语,后用于哲学、心理学等。《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对cognition的释义为:“1.[哲](与情绪、意志等相对而言的)认识,认知行为;认知能力;2.认识的结果;感知,感觉;概念;直觉。”注6《新时代英汉大词典》对cognition的释义为:“1.认识,认知;认识(或认知)能力;2.认识的结果,概念;感觉。”注7
《当代汉语词典》(国际华语版)对认知的释义是:“1.心理学上指个体通过意识活动对事物产生认识与理解而获取知识;2.认识,了解。”注8《辞海》对“认知”的释义是:“译自英语cognition,即认识,在现代心理学中通常译作认知。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认知活动是人对外界信息进行积极加工的过程。”注9
俄语“когниция”译自英语cognition,在库布里亚科娃主编的《认知术语简明词典》中的释义为:“它是认知科学的核心概念,俄语表达形式很难保留该词的独特性,因为它结合了两个拉丁语词cognition和cogitation的意义,它首先传递的意义是认识、认知,这既包括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包括获取知识和经验的结果。同时还传递了‘思维’、‘思考’的意义。通常意义上它包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观察、范畴化、思维、言语等,是认知过程或心理过程的总和。”注10
从上述不同语言的词典对“认知”的阐释可以看出,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是人脑理智地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行为和能力以及认识的结果。
(二)研究定义
“认知”最早作为心理学概念,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此后认知研究范式广泛应用于众多学科。随着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我国学者纷纷对认知进行阐释和界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定义1: 赵艳芳在《认知的发展和隐喻》一文中给认知下的定义为“认知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与感情、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对应的理智思维过程,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进行信息处理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注11在《认知语言学概论》一书中指出,“认知从广义上讲是与人的智能和知识有关的,所以它具有广泛的含义。在认知语言学中讲的‘认知’仅限于人们学习、运用语言有关的认知,但不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对语言系统规则掌握的认知。而是注重对实际经验的研究,从人的真实感知经验中推测人的思维中概念内容的特点”。注12
定义2:桂诗春在《认知和语言》一文中指出:“认知最简单的定义是知识的习得和使用,它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因而是有目的的,可以控制的。”注13
定义3:王寅在《认知语言学》一书中指出,“认知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感知与体验的过程,是人与外部世界、人与人互动和协调的产物,是人对外在现实和自身经验的理性看法,通过认知人们对世界万物形成了概念和意义,其间须包括推理、概括、演绎、监控、理解、记忆等一系列心智活动。”注14
综合以上词典释义和研究定义,我们知道,认知的概念不仅包括知识、认知、理智、思维,还包括创作、感知、对比、幻想、理想等过程。而语言与人的知识(包括概念结构、社会习俗、文化规约等)密切相关,它是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结果的体现。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是认知处理的过程。由于认知活动本身很难被观察到,所以,语言成为观察与研究认知的一个窗口。可以说,语言不是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之外的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二 认知科学
(一)什么是认知科学
顾名思义,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是一门研究人的认知的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科学。它从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多学科角度研究人的智能系统的性质和工作原理,是20世纪世界科学标志性的新兴研究门类。作为研究认知和知识以及探究人脑或心智工作机制的前沿性学科,认知科学的产生带动了很多相关学科的发展。无论是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还是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科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发展都依赖于对人的大脑与心智的开发,这恰恰与认知科学相关。
认知科学的产生要追溯到1956年在美国召开的两次研讨会:一是 1956 年9月在麻省理工学院举行的资讯理论研讨会,一是 1956 年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举行的第一次人工智能大会。这两次研讨会产生的结果之一是多学科间的合作逐渐形成;之二是电脑科学(人工智能)影响了对认知现象的研究。1960 年,美国学者米勒(G.Miller)和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J.Bruner)在哈佛大学共同创立第一个认知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gnitive Studies)。该中心在其后二十年认知科学的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认知科学的发源地。奥尔登大学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席勒尔(E.Sheener)指出,术语“认知科学”这一称谓是由朗盖特·系金斯于1973年开始使用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逐渐流行。 “认知科学”最初用于指称共同研究知识结构的获取、加工、保存、使用、组织、积累以及这些知识结构在人脑中使用的学科。之后外国学者将认知科学确定为研究理智和理智系统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理智、思维和与之相关的心智过程。美国学者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六大学科整合在一起,研究“信息是如何在认识过程中传递的”。在这6个支撑学科内部产生了6个新的发展方向,即心智哲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认知人类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神经科学。这6个支撑学科之间互相交叉,又产生出11个新兴交叉学科(如图1-1):①控制论、②神经语言学、③神经心理学、④认知过程仿真、⑤计算语言学、⑥心理语言学、⑦心理哲学、⑧语言哲学、⑨人类学语言学、⑩认知人类学、⑪脑进化。
图1-1 认知科学的学科分支图
从认知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不容易被准确界定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不是在某个单一学科领域内能够完成的,有很多问题是心理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神经科学家和人类学家所共同关心的。
俄罗斯学术界把认知科学确定为“关于知识和认知的科学”,“关于对世界的感知结果的科学”,“关于以一定数据体系积累的人的认知活动的科学,它以研究人对世界的认知、范畴化、分类和思考过程为目的。”注15库布里亚科娃认为,“认知科学是将不同学科和科学团体都纳入到一个研究人的心智和能力的科学理论任务中来。”注16由于认知科学把很多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方向联系在一起,如心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人工智能模拟、哲学、神经学等,杰米扬科夫(В.З.Демьянков)将其称为“学科的联盟”(союз дисциплины)。俄罗斯著名学者玛斯洛娃(Маслова В.А.)指出:“认知科学主要关注人的认知,不仅研究所观察到的行为,还有它的心智体现、符号体现等。只有通过在语言积极参与下的人类行为和活动才能研究人的认知,语言构成人类活动的言语思维基础——形成它的动因和前提,同时预测结果。”注17
美国心理学家舍帕德(R.Sherpard)认为,“关于认知科学较为流行的一个定义是‘认知科学是关于知识呈现系统和获取信息的科学’,还有一个定义虽未广泛流行,但却更能令人接受,即‘认知科学是关于操纵心智过程的一般原则的科学’”。注18
由于认知系统的复杂性,认知科学需要运用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认知系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作为认知科学的组成部分,每个学科都研究认知的不同方面,如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结构,即知识呈现的语言系统来考察人的认知;哲学研究认知的一般问题和认知过程的方法论问题——知识的增长和进步问题;神经科学研究认知的生物学基础以及人脑中认知过程的生理限制;心理学将认知作为具有一定构造的特殊认知体系,侧重研究认知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对此,我国学者桂诗春认为:“认知科学研究的是认知的各个方面,而最基本的是人的智能系统和它的性质。”注19对于认知科学内部各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李伯约认为,“神经学、人类学、哲学是认知科学的外围学科。语言是人脑同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是实现人工认知系统的关键。语言能力是人最基本的智能要素。因此,语言本身就是认知科学的一个主要对象。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核心学科”。注20
每一门科学的产生都标志着人类在认知世界规律上的进步,而认知科学的产生从很多方面来看可以说是实质性的进步。首先因为它不仅仅研究复杂和重要的现象——心智过程,而且还研究这一过程的结果——知识。其次,认知科学把很多学科都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范围之内,其中既包括相邻学科,也包括不直接相关的学科,如数学和心理学,语言学和人工智能模式化,哲学和信息理论。认知科学把很多传统的基础学科与新学科,甚至是发展中的学科和理论都联系在一起。
语言研究是认知科学所有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语言是最复杂、应用最广的符号系统。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必须依附于语词。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认知科学的创始人之一哈尔曼(Hallman)指出,“语言是认知科学的核心问题。首先,语言是作为表达思维的主要手段来体现认知过程的,因此,研究语言也就是间接地研究认知。其次,因为语言作用于认知,它影响认知,它关系到人头脑中的思想和概念是如何产生的。语言是迄今为止通向知识的最好窗口。”注21
(二)认知科学的语言观演变
莱考夫和约翰逊根据哲学溯源把认知科学划分为两大派: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第一代认知科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它基于传统的英美分析哲学和先验哲学,认为范畴、特征、关系等独立于人的意识客观存在,与人的身体经验和主观因素无关。思维和推理是一种自治的能力。普遍语法、思辨语法、转换生成语法主要基于唯理主义,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就是基于第一代科学的主要观点产生的。如今我们所说的认知科学是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它对第一代认知科学提出了有力的批判。“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思维本质的隐喻性是它的基本观点。”注22莱考夫和约翰逊基于此提出的,既不同于经验主义,也不同于唯理主义的“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成为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也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王寅教授在其专著中以图表形式将两代认知科学进行对比分析,本书在其图表的基础上重点对两代认知科学的语言观进行对比,如表1-1:
表1-1
由上表可以看出,认知科学的发展给语言学带来本质性的影响,很多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发生了巨大改变,认知语言学是在第二代认知科学研究背景下产生的,作为真正研究大脑中语言机制的学科,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给语言学研究注入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三 认知语言学
自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对语言的研究经历了近代历史比较语言学、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当代语言学研究中逐渐显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即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不断渗透、交叉、融合,共同致力于研究语言的属性、功能、结构和类型,这种趋势有助于对语言现象进行综合的、全面的多维研究,为语言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一研究背景下,语言与认知的问题成为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共同关注的重点。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于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理论背景下诞生,80—90年代迅速发展。“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首次出现于1971年。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确立的标志是1989年春天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研讨大会以及次年成立的“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ICLA)和同时正式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此后,认知语言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西班牙、英国、日本、德国、法国、俄罗斯、中国等相继成立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各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迅速向相关学科扩展,形成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诗学、应用认知语言学、认知意识形态研究、认知语篇研究等。李福印将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10年,即“1975—1985年的萌芽及孕育阶段,1986—1995的认知语言学确立阶段,1996年至今的成熟发展阶段”。注23
需要指出的是,认知语言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流派,只是一种研究范式和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指所有把自然语言当作心理现象来研究的语言理论,其中包括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狭义的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指莱考夫、约翰逊、朗奴·兰盖克(Langacker)、费尔默(C.Fillmore)、杰拉茨(D.Geeraerts)、福柯尼耶(G.Fauconnier)以及塔尔米(L.Talmy)等人的语言学理论或方法。”注24认知语言学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Lakoff & Johnson 1980)、《女人、火、危险事物》(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Lakoff 1987)、《认知语法基础》(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Langacker 1987)等。莱考夫、约翰逊及兰盖克被普遍认为是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莱考夫和约翰逊主张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的结构和意义,对以往语言学依据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他们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体验主义。他们认为,语义理论除了研究真值条件之外,还应该探讨范畴化、图式、隐喻、转喻、多义现象、语义变化等问题。他们把隐喻视为语言赖以运转的重要手段。还有学者探讨语言的拟象化,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理进行了重大补充和修正,深刻地揭示了语言符号系统的本质。还有不少学者从认知的角度探索语法化问题,阐明了语言的动态规律。以上几方面研究成果涵盖了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学、认知语用学等方面,大大丰富了普通语言学的理论。
俄罗斯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俄罗斯认知语言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主要有阿鲁秋诺娃(Арутюнова Н.Д.)、库布里亚科娃、斯捷潘诺夫(Степанов Ю.С.)、斯捷尔宁( Стернин В.Н.)、杰丽娅( Телия В.Н.)等。他们著述强调语言中“人的因素”的意义,以及语言与哲学、心理学的紧密联系。斯捷潘诺夫致力于描写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常量(Константы: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1998),被看作是俄罗斯文化价值系统化体现的初步探索。库布里亚科娃主编的《认知术语简明词典》(1996)收集并系统化地呈现了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关键概念,对俄罗斯认知语言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她认为,“认知过程与语言相关,语言是认知科学的核心问题,认知语言学就是研究作为一般认知机制的语言。把语言学纳入认知科学范围内主要是因为语言是研究认知的工具和手段。语言对于知识的加工、积累、传播和保存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恰恰是语言能够体现人认知中的心智本质”。注25
俄罗斯著名学者戈洛瓦诺娃认为,“只有语言能把人的认知、评价、思考的过程物化,在这一过程中,语言赋予它们某种整体性。语言是能让人领悟许多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以及对世界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过程的最好途径”。注26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它受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规律的制约。要对语言现象作出解释,就必须研究人的认知规律。语言和认知是密不可分的。认知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巩固和记载认知成果的工具,还能促进认知的发展。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同步发展,相辅相成。认知科学既推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形成其主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汲取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它以语言的认知机制及其建构的重要原则为研究目标。因此一般情况下将认知语言学视为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认知语言学的出现是一种方法论上的进步,它把语言作为呈现和传播信息的符号系统和一般认知机制来研究。它强调语言中的心理和心智方面特性。认知语言学的核心任务是描述和解释内部认知结构和动态。”注27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引介国外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2000年以后,我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经历了从介绍、述评国外相关研究到开展具体领域专题研究的阶段,从以西方语言为本体的研究转向认知理论的汉语研究和开展汉外认知对比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迅速增长。在引介国外理论基础上,逐渐建立了我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体系,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如《认知语言学》(王寅)、《认知语言学概论》(束定芳)、《认知语言学引论》(李福印)、《认知语用学概论》(熊学亮)、《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沈家煊)、《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袁毓林)等以及大量相关文章。王寅将认知语言学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注28束定芳撰文《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对我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阶段、特点和相关数据进行详细描写和统计分析,分析表明,我国认知语言学研究已经由初步引进、述评、应用发展到开展专题研究、对国外理论进行反思和国际化阶段。
可以说,我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已成为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理论和视角,为我国的语言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为推动我国以汉语为本体的语言研究起到重要作用。